脾病辨證——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是指由於脾氣不足,運化失職所表現的虛弱證候。亦稱脾失健運證。

 

【臨床表現】: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見肥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禀賦不足,素體虛弱,或年老體衰,或大病初愈,調養失慎等所致。

 

脾主運化,脾氣虛弱,健運失職,輸精、散精無力,水濕不運,故見腹脹納少;食後脾氣愈困,故腹脹愈甚;食入不消,清濁不分,注入腸道,則見大便溏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化源不足,不能充達肢體、肌肉,故肢體倦怠,形體消瘦;面部失榮,故面色萎黃。脾氣虛,水穀精氣化生不足,宗氣亦虛,故少氣懶言。若脾氣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則可見浮腫、體胖。舌淡苔白,脈緩弱,為脾氣虛弱之徵。本證以食少腹脹、便溏及氣虛證為主要辨證依據。

 


 

脾病辨證——脾虛氣陷證

脾虛氣陷證是指由於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氣下陷證、中氣下陷證。

 

【臨床表現】:

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常伴見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頭暈目眩,面白無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弱等。

 

【機理分析】:

本證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泄久痢,或勞累太過,或婦女孕産過多,産後失於調護等原因損傷脾氣所造成。

 

脾氣主升,能升發清陽,舉托內臟。脾氣虛衰,升舉無力,內臟失於舉托,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後更甚。中氣下陷,故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

 

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輸布,清濁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脾氣虛弱,健運失職,故食少,便溏;化源虧乏,機能活動衰退,故見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面白無華,舌淡白,脈緩弱。本證以體弱氣墜,內臟下垂等症為審證要點。

 


 

脾病辨證——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所表現的虛寒證候。又稱脾虛寒證。

 

【臨床表現】:

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見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脾陽虛衰,運化失權,故納少腹脹,大便稀溏;陽虛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若脾陽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則見肢體浮腫;水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則見女子白帶清稀量多。陽虛溫煦失職,故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虛浮。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均為陽虛、水寒之氣內盛之徵。本證以脾虛失運,消化機能減弱與虛寒之象並見為辨證要點。

 


 

脾病辨證——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由於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而致血溢脈外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又稱氣不攝血證。

 

【臨床表現】:

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並見出血,或便血、溺血、或肌衄、鼻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舌淡,脈細無力。

 

【機理分析】:

本證多由久病氣虛,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以致氣虛統血失權所致。

 

脾統血,責之於脾氣。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而見出血諸症。溢於胃腸,則見便血;溢於膀胱,則見溺血;溢於肌膚,則見皮下出血(亦稱陰斑);沖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故食少便溏;化源虧少,失於滋養,機能衰減,故見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神疲乏力,短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為脾氣虛弱,化源不足之象。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表現為審證要點。

 


 

脾病辨證——寒濕困脾證

寒濕困脾證是指由於寒濕內盛,中陽受困所表現的證候。又稱濕困脾陽證、寒濕中阻證。在六經辨證中,一般歸屬於太陰病證。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或痛,口膩納呆,泛惡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身目發黃,其色晦暗不澤,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緩弱或沉細。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飲食失節,過食生冷,以致寒濕停滯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濕,氣候陰雨,寒濕內侵傷中;或因嗜食肥甘,濕濁內生,困阻中陽所致。

 

脾喜燥惡濕,與胃相表裏,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脾胃升降失常,脾氣被遏,運化失司,則脘腹痞悶或痛,納少,便溏;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泛惡欲嘔。若陽氣被寒濕所遏,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膚,可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流注肢體,阻遏清陽,故頭身困重。寒濕困阻中陽,肝膽疏泄失職,膽汁外溢,則見面目肌膚發黃,其色晦暗不澤。若寒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可見婦女白帶量多。口淡不渴,舌體胖,苔白滑或白膩,脈緩弱或沉細,均為寒濕內盛之象。本證以脾胃納運功能障礙及寒濕內盛的表現為審證要點。

 


 

脾病辨證——濕熱蘊脾證

濕熱蘊脾證是指由於濕熱內蘊中焦,脾胃納運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證候。又稱中焦濕熱證、脾胃濕熱證。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納呆嘔惡,大便溏泄而不爽,肢體困重,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汗出不解,或見身目鮮黃,或皮膚發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因過食辛熱肥甘,或嗜酒無度,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

 

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濕熱蘊結中焦,納運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熱勢急迫,且濕又為陰邪,易阻氣機,故便溏而不爽。

 

脾主肌肉四肢,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流注肢體,故肢體困重。濕遏熱伏,鬱蒸於內,故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口渴多飲,小便短黃。濕熱蘊結脾胃,熏蒸肝膽,疏泄失權,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見身目鮮黃,皮膚發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內蘊之徵。本證以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及濕熱內蘊表現為審證要點。

 

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