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辨證——胃氣虛證
胃氣虛證是指胃氣不足,受納、腐熟功能減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胃脘隱痛或痞脹,按之覺舒,不思飲食,食後脹甚,時作噯氣,口淡不渴,面色萎黃,氣短神疲,倦怠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傷中,或久病失養,致使胃氣虧損所致。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其氣以和降為順。
胃氣虧虛,胃氣失和,受納、腐熟功能減退,故見胃脘隱痛或痞脹,不思飲食,食後脹甚;病性屬虛,故按之覺舒。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則時作噯氣。
胃氣虛,影響及脾,脾失健運,化源不足,面失所榮,故面色萎黃。氣虛機能衰減,則見氣短神疲,倦怠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為胃氣虧虛之象。本證以胃失和降的表現及氣虛見症為審證要點。
脾氣虛與胃氣虛常常兼見,而共見面色萎黃,少氣懶言,神疲肢倦,舌淡,脈虛弱等症狀。然二者的臨床特點有所不同。
脾氣虛與胃氣臨床特點有所不同:
脾氣虛:健運失職,則以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
胃氣虛:受納腐熟功能減弱,胃失和降,則以胃脘隱痛,食欲不振,食難消化,噯氣,或嘔惡為特徵。
胃腸病辨證——胃陽虛證
胃陽虛證是指由於胃陽不足,虛寒內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胃虛寒證。
【臨床表現】:
胃脘綿綿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後緩解,泛吐清水或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無力,畏寒肢冷,舌質淡嫩或淡胖,脈沉遲無力。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飲食失調,嗜食生冷,或過用寒涼、攻伐藥物,或脾胃素弱,陽氣自衰,或久病失養等原因所致。
胃陽虧虛,虛寒內生,寒凝氣機,胃氣不暢,故胃脘綿綿冷痛,食少脘痞;證情屬虛寒,故喜溫喜按,食後緩解;受納腐熟功能減退,水穀不化,隨胃氣上逆,則嘔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陽虛氣弱,機體失於溫養,故畏寒肢冷,體倦乏力。陰津未傷,則口淡不渴。舌質淡嫩或淡胖,脈沉遲無力,為陽虛生寒之象。本證以胃失和降的表現及陽虛見症為辨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胃陰虛證
胃陰虛證是指由於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所表現的證候。虛熱證不明顯者,常稱胃燥津虧證。
【臨床表現】:
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或脘痞不舒,或幹嘔呃逆,口燥咽乾,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溫熱病後期,胃陰耗傷,或情志鬱結,氣鬱化火,灼傷胃陰,或因吐瀉太過,傷津耗液,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溫燥藥物太過,耗傷胃陰所致。
胃喜潤惡燥,以和降為順。胃陰不足,虛熱內生,熱鬱於胃,胃氣失和,故胃脘隱隱灼痛,脘痞嘈雜不適;胃失滋潤,胃納失權,則饑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見幹嘔呃逆。胃陰虧虛,陰不上承,則口燥咽乾;下不能滋潤腸道,故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皆為陰液虧少之徵。本證以胃失和降見症與陰虧失潤的表現為審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腸燥津虧證
腸燥津虧證是指由於大腸陰津虧虛,傳導不利,表現以大便燥結,排便困難為主症的證候。
【臨床表現】:
大便秘結,乾燥難下,數日一行,口幹,或口臭,或伴見頭暈,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素體陰虧,或年老而陰血不足,或吐瀉、久病、溫熱病後期等耗傷陰液,或因失血、婦女産後出血過多,以致陰血津液虧虛,大腸失於濡潤所致。
腸道陰津虧虛,失於滋潤,傳導失職,故大便乾燥秘結,難以排出,甚或數日一行。大腸腑氣不通,穢濁之氣逆於上,故口臭;清陽被擾,故頭暈。陰津虧損,不能上承,故口乾咽燥;燥熱內生,則舌紅少津,苔黃燥;脈道失充,故脈象細澀。本證以大便燥結,難以排出及津虧失潤見症為審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寒滯胃腸證
寒滯胃腸證是指由於寒邪侵犯胃腸,表現以脘腹冷痛為主症的實寒證候。簡稱胃寒證、腸寒證。
【臨床表現】:
脘腹冷痛,痛勢暴急,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噁心嘔吐,吐後痛緩,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瀉清稀,或腹脹便秘,面白或青,肢冷不溫,舌苔白潤,脈弦或沉緊。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過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腸所致。
寒則氣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氣機,胃氣失和,故胃脘冷痛;證情屬實,則痛勢暴急;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寒得溫則散,故得溫痛減;遇寒則氣收更甚,故痛勢加劇;吐後氣滯暫以舒緩則痛減。若寒傷胃陽,水飲不化而隨胃氣上逆,則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腸道,傳導失司,則見腹瀉清水;寒凝氣阻,可見腹脹便秘。寒邪傷陽,阻遏陽氣,不能外達,故見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潤,脈弦或沉緊,為陰寒內盛,凝阻氣機之象。本證以脘腹冷痛及實寒證為審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胃熱熾盛證
胃熱熾盛證是指由於胃中火熱熾盛,胃失和降所表現的實熱證候。又簡稱胃熱證、胃火證,或胃實熱證。
【臨床表現】: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飲,或消穀善饑,或見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過食辛辣溫燥之品,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犯胃,或邪熱犯胃,以致胃火過旺而成。
火熱之邪,鬱擾於胃,胃氣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熾盛,機能亢進,故消穀善饑。胃絡於齦,胃火循經上熏,氣血壅滯,故牙齦紅腫疼痛,甚則化膿、潰爛;血絡受損,血熱妄行,可見齒衄。胃中濁氣上逆則口臭。熱邪傷津故渴喜冷飲;腸道失潤則大便秘結;津傷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為火熱內盛之象,本證以胃脘灼熱疼痛及實火內熾見症為審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腸熱腑實證
腸熱腑實證是指由於邪熱入裏,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所表現的裏實熱證候。在六經辨證中稱為陽明腑實證,在衛氣營血辨證中屬氣分證,在三焦辨證屬中焦病證。
【臨床表現】:
高熱,或日晡潮熱,臍腹部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汗出口渴,甚則神昏譫語、狂亂,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脈沉數有力,或沉實有力。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邪熱熾盛,汗出過多,或誤用發汗,津液外泄,致使腸中乾燥,裏熱更甚,燥屎內結而成。
熱結大腸,灼傷津液,腸道失潤,腸中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故臍腹部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大腸屬陽明經,其經氣旺於日晡,故日晡潮熱。若燥屎內結而邪熱又迫津下泄,所下稀水惡臭不堪,此即所謂「熱結旁流」。邪熱與燥屎相結而熱愈熾,上熏侵擾心神,可見神昏譫語;裏熱蒸達,迫津外泄,故見高熱,汗出口渴,小便短黃。實熱內結,故舌質紅,苔黃厚而乾燥,或焦黑起刺,脈沉數有力,或沉實有力。本證以腹滿硬痛,便秘及裏熱熾盛見症為審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飲留胃腸證
飲留胃腸證是指寒飲留滯胃腸所表現的證候。《金匱要略》稱此為狹義之痰飲。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胃中有振水聲,嘔吐清涎,腸間水聲漉漉,口淡不渴,頭目眩暈,舌苔白滑,脈沉滑。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恣飲無度,或勞倦內傷,脾胃受損,中陽不振,脾失健運,水停為飲,留滯胃腸而成。
飲邪留滯胃腸,遏阻氣機,故脘脹腹痛;飲邪留積胃腑,故胃中有振水聲;飲邪走行於腸,則腸間水聲漉漉。飲停於胃,胃失和降,水飲隨胃氣上逆,故嘔吐清涎。飲邪內阻,清陽不升,故頭暈目眩。口淡不渴,苔白滑,脈沉滑,為水飲內停之徵。本證以胃腸有水聲,脘腹脹滿為審證要點。
胃腸病辨證——食滯胃腸證
食滯胃腸證是指由於飲食停滯胃腸,以脘腹脹滿疼痛,嘔瀉酸餿腐臭為主症的證候。亦稱食滯胃脘證。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腸鳴腹痛,瀉下不爽,便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因素體胃氣虛弱,稍有飲食不慎即可成滯。
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飲食停滯胃脘,胃失和降,氣機不暢,則胃脘脹滿疼痛而拒按;食積於內,拒於受納,故厭食;胃氣上逆,故嘔吐;吐後胃氣暫時舒通,故脹痛得減;胃中腐敗穀物挾腐濁之氣隨胃氣上逆,則見噯腐吞酸,或吐酸腐食物。食滯腸腑,阻塞氣機,則腹痛矢氣頻頻,瀉下之物穢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為食積之象。本證以脘腹脹滿疼痛,嘔吐酸腐食臭為審證要點。此外,注意詢問有無傷食病史,對診斷本證亦有重要意義。
胃腸病辨證——胃腸氣滯證
胃腸氣滯證是指由於邪氣侵擾,或內臟氣機失調,致使胃腸氣機阻滯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脘腹痞脹疼痛,痛而欲吐或欲瀉,瀉而不爽,或腹脹痛劇,腸鳴走竄不定,矢氣頻作,矢氣後脹痛得減,或脹痛劇而無腸鳴矢氣,大便秘結,苔厚,脈弦。
【機理分析】:
本證是由多種原因導致胃腸氣機阻滯不暢而成。
胃腸氣機阻滯,故脘腹痞脹疼痛,游走不定;氣機紊亂,升降失常,胃氣逆於上則噯氣欲吐;下迫則欲瀉不爽;噯氣、矢氣之後滯塞之氣機暫時通暢,故脹痛得減。若氣機阻塞,胃腸之氣不降,可見大便秘結。苔厚,脈弦,為濁氣內停,氣機阻滯之象。本證以脘腹痞脹疼痛,走竄不定為臨床主要見症。
胃腸病辨證——腸道濕熱證
腸道濕熱證是指由於濕熱侵犯腸道,傳導失職,表現為以泄瀉下痢為主的證候。亦稱大腸濕熱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下焦病證。
【臨床表現】:
腹痛,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或暴注下瀉,色黃而穢臭,肛門灼熱,小便短黃,身熱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濕熱邪,侵犯腸道,或飲食不潔,致使濕熱穢濁之邪蘊結腸道而成。
濕熱之邪犯及腸道,壅阻氣機,故腹中疼痛;熏灼腸道,脈絡受損,故見下痢膿血;火熱之性急迫,熱蒸腸道,故有腹中急迫感及肛門灼熱。濕阻腸道,氣滯不暢,大便不得暢通,故腹痛裏急而肛門滯重。若熱迫腸道,水液下注,則見暴注下瀉,便色黃而穢臭。熱邪傷津,則口渴,尿短黃;蒸達於外,故身熱。濕熱內蘊,故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本證以下痢或泄瀉及濕熱徵象為審證依據。
胃腸病辨證——蟲積腸道證
蟲積腸道證,是指蛔蟲等積滯腸道而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胃脘嘈雜,時作腹痛,或嗜食異物,大便排蟲,面黃形瘦,睡中齘齒,或鼻癢,面部出現白色蟲斑,白睛見藍斑,或突發腹痛,按之有條索狀,甚至劇痛而汗出肢厥,嘔吐蛔蟲。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誤食不潔的瓜果、蔬菜等,蟲卵隨飲食入口,在腸道內繁殖孳生所致。
蟲居腸道,爭食水穀,吮吸精微,故覺胃中嘈雜而貪食,久則面黃形瘦;蛔蟲擾動,則腹痛時作,蟲安則痛止,或隨便出而排蟲;若蛔蟲鑽竄,聚而成團,摶於腸中,阻塞不通,則腹痛捫之有條索塊狀;蛔蟲上竄,侵入膽道,氣機逆亂,則痛劇嘔吐,甚至肢厥汗出,此為「蛔厥」。陽明大腸經入下齒,環唇口,行面頰,陽明胃經起於鼻、入上齒,布面頰,蟲積腸道,濕熱內蘊,循經上熏,故鼻癢、齘齒、面部生白色蟲斑。肺與大腸相表裏,白睛屬肺,蛔蟲寄居腸道,故可見鞏膜藍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