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陽的基本規健

 (一)陰陽對立互根

是指陰陽互為根本,相反而又相成的關係。

它的第一個涵義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雖然都可區分為陰陽兩個對立面,但二者都不能截然分割開來,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為存在條件。比如,沒有晝就無所謂夜,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有左才有右,有寒才有熱,有表才有裏……一切對立面都是互為條件,相對而存在。

 

它的第二個涵義是,陰陽不僅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資生、互相制約,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為變化、發展的條件。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無明,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如無形的功能活動屬陽,有形的物質基礎屬陰。

 

沒有物質就不能產生功能,沒有功能活動就不能取得物質;物質產生功能,功能活動又要消耗物質,這就是有形生無形,無形化有形,互相依存、互相資生和互相制約的道理。由此可見,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有變化發展,就是由於陰陽互根,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緣故。

 

如果陰陽分離了,或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那就「不生」、「不長」,一切變化發展就停止了,生命也就隨之結束。

 


 

 (二)陰陽無窮無限

是指陰陽有無窮的廣延性和無限的可分性。

它的第一個涵義是,每一事物之中存在陰陽兩個方面,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之間,也存在陰陽關係。

 

因為世間一切事物不處於一定的時空之中,所以事物之間必然存在陰陽的聯繫關係。例如,上為陽,下為陰;更上者為陽,次上者則為陰。

 

《素問‧陰陽離合論》云:「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說明陰陽普遍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與萬事萬物之間,具有無窮無盡的廣延性。正是因為事物間普遍存在著陰陽的聯繫關係,而陰陽又是互的,自然界萬事萬物才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它的第二個涵義是,同一事物之中可以分解成無窮無盡的陰陽兩方面。

 

《莊子,天下篇》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事物的分解無窮無盡,陰陽也就具有無限的可分性。例如,晝為陽,夜為明,而白天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夜晚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再進而分之,一個時辰還可分成陰陽。

 

以人體臟腑來說,則臟為陰,腑為陰。五臟之中,心肝為陽,肺脾腎為陰。再進而分之,心有心陰心陽,肝有肝陰肝陽……。由於陰陽互根,互相作用,人體各部分就成為彼此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陰陽消長轉化

是指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的意思。陰陽互根,互相聯繫,雙方之間的這種聯繫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不斷地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過程中。如果這種消長發展至極限,就必然向各自的反面轉化,即陽轉化為陰,陰轉化為陽,出現與自身本性相反的情況。即是所謂「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的道理。究其轉化的形式而言,一是漸變,一是突變。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靈樞‧論疾診尺》云:「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所謂「重甚」即是漸變形式,「必」「變」則是突變形式。世間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一個由漸變到突變,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化的過程。疾病的由寒化熱,由熱化寒等,亦無不如此。

 

然而,陰陽的轉化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由於各種事物的性質不同,其轉化的條件也大不一樣。《傷寒論》所以十分重視「存津液」,因為津液的存亡是病證傳變、轉歸的決定性條件。溫熱病最怕傷陰,因為傷陰通常會導致傳變,是證候轉化起決定作用的條件。內傷雜病的傳變、轉歸,則是以五臟正氣的盛衰為條件。所以觀察疾病的病機演變,實際上是觀察其條件性如何?而治療的目的也主要是創造條件以促使病機朝恢復的方向轉化。

 


 

 (四)陰陽恒動恒變

陰陽有轉化、消長必然發生運動,其運動是永無休止的。按照陰陽的性質分類,事物、狀態以動為陽,靜為陰,但靜也是在動只是動得不顯著而已,故靜是相對的,而動是絕對的,永恆的。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說明由物之生到物之極,由物之極到另一個物之生,此種由化而變的過程,一方面是舊的事物衰敗,一方面是新的事物成長,當新事物成長時即已倚伏著衰敗之因:當舊事物衰敗時便孕育了新生之機。而這種不斷地除舊佈新與變化發展,則是陰陽永恆運動的結果。一旦陰陽運動停止,就意味著事物的解體和生命的結束。

 

《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謂「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正是指的這種陰陽無動無變即死亡的道理。至於這種運動變化的共同規律。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指出升降出入是陰陽運動的普遍形式,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升降出入,就是正常,升降出入紊亂或停止,就是「反常」,一切災害、疾病皆由此發生。而升降出入運動的產生,則是由於陰陽之間存在互相消長,此進彼退的緣故。一般說,陰陽消長總是陽趨於陰,陰趨於陽。上為陽,下為陰,陰趨於陽,其運動則由下而上,叫做「陰升」;陽趨於陰,其運動則由上而下,叫做「陽降」,即《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謂的「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出入產生的道理與升降相同。

 

《素問‧六微旨人論》云:「…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可見升降出入運動,是導致萬事萬物經歷生長壯老已的必然過程。

 


 

二、陰陽的平和與偏勝

陰陽的平和與偏勝,包括陰陽的多少,陰陽的平衡、偏臟和強弱。其中,陰陽的多少是指陰陽雙方的量值含義。

 

如《素問‧逆調論》云:「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這裏的「多少」就是量的概念。陰陽的平衡、偏勝和強弱就是指陰陽雙方力量的對比與協調狀態而言。中醫學常用多少,盛衰,強弱,甚、微甚、益甚,竭盡,有無等來描述和說明陰陽雙方力量對比狀態。

 

(一)陰陽平衡

是指人體陰陽雙方力量對比處於協調和穩定的狀態。由於陰陽恒動,互相消長,此進彼退,因此,陰陽之間的平衡只能是一種動態平衡。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就叫做「陰平陽秘」。

 

但人體是由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多種系統組成,亦即是由許多「小整體」構成的一個「大整體」,在正常情況下,每個「小整體」,如一臟一腑或一條經絡,其本身的陰陽是平衡的,但臟腑之間,臟與臟、經絡與經絡之間,即這些「小整體」之間,其陰陽量則有多有少,有主有次的差別。有的陽多,有的陰多,有的以陽為主,有的以陰為主,其間又構成了陰陽的聯繫關係。

 

例如,《素問‧金匱真言論》云:「背為陽,陰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人體各臟腑的陰陽雖有多少、主次的差異,但它們通過升降出入運動,互相消長、互相制約,保持著總體上的動態平衡。這就是人體自我協調的本能。不過,人體這種自我協調是有一定限度的,各種內外因素如超越了限度,就會破壞人體陰陽的平衡與穩定,而發生偏臟偏衰,這便是疾病。但是,在保持人體動態平衡中,陰陽雙方誰是起主導作用的呢?

《素問‧生氣通天論》明確指出:「陰陽之要,陽秘乃固」,

說明陽氣的固密乃是保持人體動態平衡的關鍵。

 

又如「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也是說明這一道理。人體功能屬陽,而形質屬陰,許多疾病都是先超於功能紊亂,即陰的太過不及,進一步才導致形質損傷,即陰的失調。

 

所以「陰平陽秘」,必須先要「陽秘」,「陽秘」才能「陰平」。

 

(二)陰陽盛衰

是指人體陰陽雙方失卻力量對比的均勢,因而平衡、穩定遭到破壞的狀態,這就是陰陽的偏盛與偏衰。它與陰陽消長是兩個性質完金不同的概念。

 

陰陽消長,是人體陰陽在一定範圍內的此起彼伏、此進彼退,這種有限的波動屬於正常生理過程。

 

陰陽偏盛偏衰則不同,其起伏波動超過了正常限度,即消得太過或長得太甚,屬於病理狀態。

 

陰陽偏盛偏衰,就其絕對量和運動的方向而言,有陰陽同時超過正常水準的等量增加,和同時低於正常水準的等量減少;也可以在同時超過或低於正常水準的基礎上,出現偏盛偏衰,但其發展方同卻是相同的;陰陽朝正常水準的不同方同變化發展,如陽增陰減或陰增陽減,也是多見的。

 

如陰陽偏頗太盛,以致完全失期互相制約、互相作用的力量,就形成陰陽分離狀態,即《內經》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意味著生命活動行將結束。

 


 

三、陰陽的失調

陰陽的失調,包括陰陽雙方力量對比失卻均勢,以及升降運動紊亂,引起陰陽平衡、協調關係破裂的一切狀態。

《靈樞‧根結》云:「陰陽不調」,

《靈樞‧五癃津液別》云:「陰陽不和」

等,都是陰陽失調的同義語。

 

病理變化的性質取決於陰陽失調的性質,而陰陽失憫的性質又取決於陰陽雙方在量上的優勢即支配地位。

 

陰陽在相對等量條件下,一升一降,一散一聚,一動一靜,表現為正常的升降出入,維持著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陰陽量出現超限度的差異性時,

如陽>陰,則陽的升散動性>陰的沉凝靜性,結果發生陽證的病理變化,臨床上表現為發熱、汗出、煩躁、脈浮洪滑數等症狀;

 

如陽<陰,則陽的升散動性<陰的沉凝靜性,結果發生陰證的病理變化,臨床上表現為惡寒、無汗、肢冷、脈沉細遲澀等症狀。

 

陰陽的此種差異性達到極點時,即期其反面轉化,引起陰陽失調的性質的變化。如陰證變成陽證,陽證轉為陰證。由陰陽量的差異引起陰陽失調,必然導致陰陽升降出入紊亂,結果形成各種各樣陰陽失調的病理形式。常見的陰陽失調的病理形式有以下十種:

(一)陰盛陽衰

是指陰陽量的差別表現為陰>陽,優勢的陰在正常水準以上,弱勢的陰低於正常水準。

《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盛則陽病……陰盛則寒。」

指出了陰盛陰衰的基本病理變化。

 

由於陰陽互根,互相影響,因此,二者不僅在相對數量上比例失調,其絕對數量也可以互相削弱。舉人體的功能與物質的關係為例來說,功能活動屬陽,各種物質屬陰,功能不足是為陽衰,物質過剩是為陰盛。物質過剩,濁陰積儲,必定增加功能的負荷,從而使已經不足的功能更加減損;而功能活動不全,則使剩餘的濁陰更多地儲積,臨床上表現為一派陰寒現象。

 

此外,還有一種陰盛陽衰的特殊形式,當陽衰功能不全時,

一方面導致某些陰陽系統的物質過剩,濁陰積儲,高過正常水準,

另一方面又不能正常地從外界吸取物質和促進體內物質的正常轉化。

陽虛則氣無根。浮升妄動而成為「陰火」,臨床上又稱為「陽虛發熱」

 


/span>

 

 (二)陽盛陰衰

是指陰陽量的差別表現為陰<陽,優勢的陽在正常水準以上,弱勢的陰低於正常水準。

《素問‧調經論》云:「陰虛則內熱,陰盛則外熱……」

是陽盛陰衰的基本病理變化。

 

由於陰陰互根,互相影響,高亢的陽必定消耗過多的陰質;陰質耗損,陽失其制,則陽更亢。陰質耗損,高亢之陽終因缺乏物質基礎而減弱,最後甚至可引起陰陽俱虛的後果。

 

(三)陰陽俱虛

是指陰陽的絕對數量均低於正常水準。

亦即《靈樞‧終始》所謂「陰陽俱不足」的病理變化。

 

導致此種陰陽變化的原因有兩種情況:

一是素稟陰陽俱虛,

二是痰病過程申陰陽偏盛偏衰,互相削弱,終至陰陽俱虛。

 

(四)陰陽相錯

如前所述,人體是由多個系統組成,在正常情況下,各個系統木身的陰陽是處於動態平衡的。

 

假使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人體兩個以上的陰陽系統平衡破裂,使得其中有的系統陰>陽,有的系統陰<陽,即稱之為陰陽相錯。

 

《靈樞‧根結》所說的:「陰陽相錯」與現今習稱之「陰陽混淆」同義,都是指人體一些臟腑陽盛陰衰,另一些臟腑陰盛陽衰,而呈現一種陰陽失調的複雜局面。臨床上常見的「寒熱錯雜」、「虛實相兼」等病理變化,就屬於陰陽相錯的範圍。

 


 

 (五)陰陽兩感

是指兩個以上臟腑、層次的陰陰失調,它們失調的性質相同,如都偏寒盛或偏熱盛等。

 

成無己在《注解傷寒論‧傷寒例》中解釋云「陰陽俱病,表裏俱傷者,為兩感。以其陰陽兩感,病則兩證俱見。」

由此可見,大凡表裏同病,氣血俱病,兩臟同病,兩經同病等,都稱之為陰陽兩感。

 

陰陽兩感,其病勢較重,傳變方問也大不一樣。如兩經同病,則可陰陽兩經俱傳;表裏同病,則可表裏並傳等。但如它們失調的性質不盡相同,有的偏陰盛,有的偏陰盛,不同臟腑、層次之間的陰陽呈異間變化,那就屬於陰陽相錯的範圍了。

 

(六)陰陽之變

是指陰陽失調的性質轉變為同原來的病理性質相反的一種病理狀態。

 

《靈樞‧論疾診尺》云:「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就是說的陰陽失調發展到相當程度,必然引起病脫性質轉變的情況。

 

舉例說,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屬陰,物質照陰。功能活動過分亢盛屬陽證,過分亢盛的功能必定消耗過多的物質,致使物質補充不足,功能活動亦隨之由亢旺而衰落,於是其病理就由陽轉陰,由熱轉寒了。

 

臨床上經常出現的陰證轉陽證,陽證轉陰證:寒證化熱,熱證化寒;濕證化燥,燥證化濕等,都屬於陰陽之變的病理變化。不過,應當著重指出的是,臨床上出現熱極似寒,寒極似熱,或陰極似陽,陽極似陰時,多系真寒假熱,假寒真熱性變化,其中之所以包著假像,

一是當陰陽處於「極化」時,雖出現了朝對方轉化的某些現象,但還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

二是當陰陽極度偏頗,而失去互相制約的能力,以致陰極而陽氣飛越,陽極而陰氣脫厥時,陰陽呈現分離傾向亦是假像產生的原因。

 


 

 (七)陰陽反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篇提到「陰陽反作」,實指陰陽升降出入紊亂等病理變化,是陰陽失調的又一種形式。人體由許多臟腑層次的陰陽系統組成,它們的運動方向有的主升,有的主降。但總的說來,人體是陰升陽降,常營不巳。假使應升而反降,或應降而反升,升降悖逆,於是形成陰陽反作。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清氣在下,則生吮泄,油氣在上,則生腹脹」,

就是清陽濁陰升降反常的病理變化。

 

又如,

《素問‧調經論》所說:「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就是血應升反降,氣應降反升,神氣散亂而健忘的病變。

 

(八)陰陽交虧

是指陰陽失調過程中,陰陽雙方互為困果,互相削弱,使得陰陽二者的絕對數量在正常水準以下不斷地減損的病理情況。通常所說的「陽損及陰,陰損及陽」,就是指的這種病理過程。

 

陽損導致陰虛,則陽損為因,陰虛為果;由於陰虛進一步導致陽氣更虛,則陰虛為因,陽虛為果,如此因果往復,輾轉交虧,每況愈下,使得陰陽絕對數量日益低落。

 

舉例說,人體功能低下,必定引起物質的攝納、轉化不足;物質缺乏,不足以供給功能活動的需要,必定進一步導致功能低下,而功能低下又更加導致物質缺乏。此種「惡性循環」或陰陽交虧,多見於各種慢性疾病遷延不癒,日趨虛衰的階段。

 

(九)陰陽勝複

「勝複」一詞,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六化六變,勝複淫治」。又「寒熱勝渡」、「風涼性複」等,大意是指天時氣運有勝便有複,勝氣盛複氣亦盛,勝氣微複氣亦微。人體陰勝則陽氣來複,陽勝則陰氣來複,勝複的程度大致相同,是正常生理,也是人體自我協調的本能。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有勝則複,無勝則否」、「勝至則複,無常數也,衰乃止耳」、「複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病理範圍內的陰陽勝複,則是指複氣太過或不及,以致未能達到恢復陰陽平衡、穩定,這是陰陽失調的又一種形式。

 

《傷寒論》厥陰病的「厥熱勝複」,就是陰陽勝複的具體表現。

例如,「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厥,不厥者自癒。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癒。」(336條)「陰勝則厥,陽複則熱,厥熱相等,陰陽均勢,故病當愈,」傷寒先厥後發熱……」(334條)「是陽複太過,由厥逆而變為發熱,」傷寒厥四日,熱僅三日,複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342條)是陽複不及,故厥逆不解。陰陽勝複是病勢朝恢復的方向轉化過程中出現的情形,前述陰陽之變是病勢朝增進的方向轉化過程中表現的情況,二者的含義有所區別。

 

(十)陰陽離決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是指陰陽雙方失卻互相維繫、互相制約和互相作用的力量,形成各自分離、決裂和散失的狀態。是陰陽失調的嚴重結局,多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至其具體病理變化詳見木書第三章中。

 

 

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