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疾病種類繁多,各有不同的病理變化,但本質上都是一個邪正相爭的過程。邪氣對人體的損傷與正氣抗拒邪氣的鬥爭都是在同一部位上進行的。

 

邪氣的侵襲趨勢總是由淺入深,由外而內,而正氣抗拒邪氣的趨勢,則是由深出淺,由內而外。

此種病變部位的深淺、內外與邪正相爭趨勢的變化,叫做「表裏出入」。在邪正相爭過程申,邪氣與正氣雙方,此消彼長,彼消此長,進行著力量的對比,貫穿於整個疾病過程中。

 

《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邪氣與正氣相互對抗、消長變化,病理上稱為「虛實消長」。

 

邪氣的侵襲與正氣抗拒邪氣的鬥爭,干擾人體正常的氣化功能,引起氣化過程失去生理動態平衡而發生亢奮與衰退的病理變化。

 

《素問‧刺志論》云:「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故氣化功能亢奮與衰退的病理概念,叫做「寒熱進退」。與此同時,邪正相爭必然使臟腑經絡氣血等有序的正常運動遭到破壞,引起氣機紊亂,發生氣機鬱滯、閉塞與悖逆,以致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或升降太過不及與反作這種氣機紊亂的病理概念,叫做「升降失常」

 

邪氣致病必傷形體,正氣拒邪必耗物質,導致人體物質比例失調,有的過剩,有的不足。這種形質變化的病理概念,叫做「形質損傷」。邪正相爭過程,包括正氣戰勝邪氣,疾病漸趨恢復,與邪氣太盛,正不勝邪,疾病漸趨惡化,直至死亡過程。

 

前者的病理概念,叫做「精氣來複」,後者的病理概念,叫做「陰陽離決」

 

一切疾病過程既然都是邪正相爭的過程,由於邪正相爭而發生的「表裏出入」、「虛實消長」、「寒熱進退」、「升降失常」、「形質損傷」、與「精氣來複」、「陰陽離決」等,也就是一切疾病所共同具有的病理變化。這些為疾病所共同具有的病理變化,就是基本病理過程。認真研究疾病的基本病理過程,才能認識其病位元層次、病機性質、病勢演變、病情順逆,以及預後,轉歸等問題。正如王冰所云:「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

表裏出入

表裏:亦稱內外,代表病位屬次的淺深;

出入:標誌著病機演變的趨勢。

 

表裏是一個內外相對的慨念,其所指的病位元層次並不是固定的。

 

例如,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則經絡為表,臟腑為裏;臟與腑相對而言,則腑為表,臟為裏;在經絡之中,則三陽為表,三陰為裏,而三陽之中,又以太陽為表,陽明為裏,少陽為半表半裏等。

 

《素問‧太陰陽明論》云:「故犯賊風虛邪堵,陽受之;食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這裏所云陰陽就是表裏,說明外感邪氣,首先犯表,內傷疾病,則多起於裏。人體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臟腑、經絡、肌膝、血脈、筋骨等,原是表裏相通的,病變呵以由表入裏,也可以由裏出表。

 

《素問‧痹論》所云:「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含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肝。……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就是由表入裏的例證。

 

《傷寒論》327條所云:「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溫熱病中的由營分轉出氣分等也是山裏出表的例證。病在表考多見經絡肌膝的病迎變化,病在裏者多見臟腑的病裏變化。

 

一般說,病在表者較輕淺,病在裏者較深重。

病勢由表入裏,由淺入深,多為病進;由裏出表,曲深出淺,多是向愈的轉化。

 

病勢出入,表裏傳變的決定因素,主要是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

正不勝邪,則表邪內陷入裏;

正勝邪卻,則裏病出表域裏和表解。

 

表裏出入實際也是反映病理過程的階段性的概念。例如,外邪由表入裏的病理演變過程,其間有表病階段,裏病階段,半表半裏階段等。病理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涉及不同的病位元層次,其病理性質也迥然不同。如傷於寒邪引起的太陽表證,轉屬陽明裏證時,其病理性質也由寒化熱了。在一般條件下,外邪侵襲人體多是由表入裏、由淺入深的病理演變過程,但因人體正氣有強弱,感邪有輕重,以及邪氣的性質不同,在特定條件下,又可病自裏發,或兩個以上病位元層次同時受病。如兩感於寒則「表裏同病」,重感於邪則「直中三陰」,以及合病、並病,「伏邪內發」等,都屬於感邪較重引起的病變。因其發病層次不同,其傳交也大不一樣,如「表裏同病」則表裏俱傳,往往形成嚴重的局面。

 

研究疾病的表裏出入的病理過程,實際上是用動態的觀點認識疾病的變化發展,掌握各個不同階段陰陽轉化的規律,以達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表,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以及「肝病實脾」,立足「早治」、「預治」的目的。


虛實消長:虛實消長是邪正相爭過程中雙方力量對比形勢的病理概念。

 

《醫學正傳》云:「實者,邪氣實也。或外層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不行,或血流而凝滯。」

所以,實,主要是指邪氣亢盛。邪氣盛而正氣未傷,便是屬實的病理過程。這裏所說的邪氣,包括六淫、情志、食積、蟲積,氣化失常所生水飲痰濕瘀血,以及氣機紊亂所發生的一切有害於人體的因素。

 

《醫學正傳》云:「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形瘦,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周,或二便失禁,成夢遺滑精……脈弱無力者,皆虛」。

 

所以,虛,主要捕正氣虛衰不足,正氣不足與邪氣抗爭,便是屬虛的病理過程。其致虛之因,有先天與後天兩種。先天之虛,源於稟賦不足。後天之虛,多因病而虧。

 

如《靈樞‧五禁篇》云:「形肉已脫,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這是指體內物質於病中直接損失而致虛。更有因邪氣的戒傷與破壞,引起人體氣化功能失常所致者,如使氣化過程衰弱,則氣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質化生不足;氣化過程亢盛,又使這些物質暗耗,都是致虛之由。

 

屬實的病理,多見於疾病的初期或中期。屬虛的病理,則多見於疾病的後期。此外,外感疾病與內傷雜病的虛實病理,其意義略有不同。就內傷雜病而言,凡是痰濕、水飲、瘀血、蟲蠱、飲食積滯,以及氣化亢盛和氣機鬱滯,都屬實的病理,凡是正氣不足都屬虛的病理,明確地認定有邪為實,不足為虛的概念。外感疾病則不然,主要是根據人體正氣的強弱,以及正氣與氣邪氣抗爭的反應程度來分別虛實。

 

凡體質壯實,抗病力強,對邪氣呈亢奮性反應者,屬實,幾正氣不足,功能衰退,抗病力低下,對邪氣呈衰減性反應者,就不論其邪氣盛衰如何,皆屬於虛。例如,外感傷寒,病入三陰,邪氣大盛,而正氣大虛,此時就屬於虛的病理過程。

 

隨著邪正雙乃力量的消長,虛實病理也可以互相轉化。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的複雜的病變中,有的由於邪氣久留,損傷正氣,而由實轉虛;也有正氣本虛,抗邪無力,以致痰食水血瘀結,而成為虛實夾雜的;更有正虛邪實,通過調養與治療而轉化為正盛邪衰的。

 

由於邪氣所在鬱位元層次不同,正氣受損的程度不同,在虛實夾雜病理中,還有表虛裏實、表實裏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虛多實少、實多虛少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病裏變化。

 

此外,在疾病過程中,由於氣機紊亂與氣化失常,有時表現的證候不能正確地反映病理性質。如病本屬實,由於大結大聚,經絡阻滯,氣血流通受阻,而表現為形寒肢冷、體倦神疲等似虛非虛的假像;也有病本屬虛,由於氣化衰弱,氣血不足,運化無力,而出現脹滿、喘逆等似實非實的假像。前者為真實假虛的病理變化,後者為真虛假實的病理變化。

 

《素問‧玉帆真臟論》云:「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指出虛實病理的轉機:屬實者,只要邪氣有去路;屬虛者,只要胃氣能恢復,病情就可以朝恢復的方問轉化。


寒熱進退

寒與熱是兩種性質相對的病理概念。寒屬於氣化功能的病理性衰退,熱屬於氣化功能的病理性亢奮。這裏聽說的氣化,就是指氣的溫化作用。

 

《素問‧劉志論》云:「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所謂氣實就是氣的溫化作用偏盛,而氣虛則是氣的溫化作用偏衰。此即氣實則熱、氣虛則寒的道理。由此可見,寒熱的病理本質乃是氣化的盛衰。

 

從陰陽失調的角度來看,則寒為陰,熱為陽,寒熱是陰陽盛衰的體現。

 

《靈樞‧刺節真邪論》云:「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

 

《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這裏所指的陽虛、陰盛和陽盛、陰虛,是形成寒熱病理的原因。

 

所謂陽虛,多因稟賦不足,或因久病,或因寒邪所傷,致使氣化功能衰弱,少火虧乏,不能發揮正常的溫化作用,即外不能溫煦肌膚。溫通血脈,內不能溫化水液、腐熟水穀,於是發生寒的病理,表現為形寒肢冷、下利清穀、舌胖、脈遲等症。

 

所謂陰盛,是指因感受寒邪,或過食生冷,致使氣化功能被抑遏,少火被鬱,不能發揮正常的溫煦作用的病理;也有山於氣化功能衰弱,少火虧乏,不能溫化水穀津液,以致形成痰飲水瘀等病理產物者,是陽虛引起陰盛的病理,不論原因如何,結果都發生寒的病變。

 

所謂陽盛,多因感受溫熱之邪,以致氣化功能亢盛,少火變成壯火,結果發生熱的病理。此熱的本質為壯火,故為實熱。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故壯火能耗傷人的氣陰,即所謂「陽盛則陰病」的道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壯火生熱的病理,又是人體在正氣強盛的條件下,與邪氣進行有力的抗爭的反應。

 

如人體正氣太虛,雖感受溫熱之邪,正氣無能與邪抗爭,反為嚴重的病理。可見仕火生熱的病理,既是病理性質的反映,又是人體正氣較強的表現。

 

所謂陰虛,是在陽盛的基礎上發生的,為陽熱太量耗損陰質的緣故。由於陽根于陰,陰虛而陽相對地偏亢,於是便產生虛熱的病理過程,其實質只是人體氣化功能的虛性亢奮。

 

由此可見,寒與熱兩種病理實際是陰陽偏勝偏衰的體現。陰陽有消長、轉化,寒熱也有進退、互變。

 

正如《素問‧陰陰應象大論》云:「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一般而言,由熱轉寒者,多因正氣耗傷,病情朝嚴重的方向轉化;由寒轉熱者,表明正氣來複,病憤朝恢復的方向轉化。此外,有屬熱的病理反見寒象者,也有屬寒的病理反見熱象者,此種病變性質與臨床現象不一致的情況,通常稱為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真熱假寒是由於熱盛于裏,陽氣內結,拒陰於外,而出現外寒之假像,是為陽盛格陰的病理,即所謂「火極似水」;真寒假熱是由於陰寒太盛,元陽式微,弧陽無根,出現陽氣外越之假像,是為陰盛格陽的病埋,即所謂「水極似火」。假像的出現,表明病情的嚴重。

 


升降失常

升降,又稱升降出入,是臟腑氣機的基本運動形式。升降失常實指氣機紊亂的病理變化。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肺的宜發與肅降,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肝的升發與疏泄,心火的下降,腎水的上升,大腸的傳導,膀胱的排泄等,部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動。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功能作用的發揮,人體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自我更新,也都是靠升降出入來完成。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一旦由於六淫、情志等病因,引起氣機紊亂,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氣機不利與氣機逆亂。氣機不利包括氣鬱、氣滯與氣閉;氣機逆亂包括氣逆、氣陷、氣脫、氣不歸恨等,兩者的病理本質都是升降的太過不及、失調與反作。

 

比如,肝氣不疏、氣滯血瘀、腑氣不通等,屬升降不及的病理;肝氣橫逆、肝陽上亢、暴注下迫等,屬升降太過的病理;肺失肅降,胃氣上逆、清氣在下、濁氣在上、血之與氣並走擴上等,屬升降反作的病理;氣虛下陷、心腎不交、上不制下、腎不納氣等,屬升降失調的病埋。

 

由於氣機紊亂,升降出入障礙,進而可引起精血津液的流動與輸布異常,產生水飲痰麻等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反過來又壅滯氣機,阻遏升降出入,於是發生種種新的病變。此外,升降失常也必定導致氣化失常,使氣化發生亢奮與衰退的改變。

 

嚴重的升降失常可立即危及生命,如

《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於上,使人薄厥。」

 

《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等,都是升降失常的嚴重病變。故有「生死之機,升降而已」的說法。


 

形質損傷

形質,指人體可見的有形有質之物,包括皮毛脈肉筋骨臟腑器官等形體結構,以及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質。這些結構與物質的虧損或受傷,即謂之形質損傷。

 

形質的特徵是肉眼可見,與「氣」不同。「氣」有質而無形,肉眼不可見。根據「陽化氣,陰成形」的原理,則氣屬陽而形質屬陰。

 

所謂形質損傷,實際上就是廣義的「陰傷」。

 

病機學把臟腑形體受傷稱為「形傷」,而把精血津液虧損稱為「陰傷」,這是形質損傷的兩種病理過程。

 

就形質損傷過程的起病方式與病因而言,來自外環境的創傷和傷害首先引起「形傷」,多為驟然發生意外。其餘一般都從精血津液的虧損開始,由「陰傷」引起「形傷」過程。

 

陰傷最常見於氣化亢盛過程,由於陰質過耗而引起。在氣化衰弱過程中也能引起精血津液的虧損,尤以在脾胃之氣不足,中焦運化無力之時常見,此則屬生化不及。

 

無論陰傷發生在氣化亢盛或氣化衰弱過程中,其病理進展都是較緩慢的。如為「形傷」而致的「陰傷」,其病理發展則較為迅速。

 

如各種金刃、蟲獸傷,及跌僕等所致的皮、肉、脈、筋及臟腑損傷,使精血津液失於遮罩約束而大量亡失。

 

此外,如氣虛不固之自汗與失血,火熱逼迫之大汗與血溢脈外,氣機逆亂之嘔吐與吐血等,也可因精血津液的直接亡失而致陰傷。

 

綜上所述,陰傷可概括為三種情況:

一是精血津液的過量消耗;

二是精血津液的化生不足;

三是精血津液的直接亡失。

「陰傷」可以是形傷的病理結果,也可以是形傷的早期病變。陰傷對於形傷主要是從資生轉化源泉匱乏顯示其病理意義的。

 

形傷也可以因陽氣受傷,氣化衰弱而發生,此時並不都伴有嚴重的精血津液不足。比如慢性頑固瘡瘍痿道的久久不能癒合,最主要是精血津液的虧損,而是在於陽氣大虛,氣化衰弱,不能著生新肉。

 

形傷的基本損害形式是形體臟腑的枯萎和缺損,如皮瘁、毛枯、目陷、肉腐、鼻樑折、指趾脫等。形傷、陰傷二者可以並見,也可以單獨出現。

 

形質虧損可以由陰傷發展為形傷,也可以由形傷而引起或加重陰傷。


 

精氣來複

這裏的精,是指包括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質在內的廣義的精,即所謂「陰精」。

 

這裏的氣,是指包括臟腑、形體全身各部之氣在內的廣義的氣。

 

精氣來複,主要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或疾病恢復期體內陽氣由衰少逐漸轉為強盛、陰精由虧耗逐漸轉向充盈,亦即氣血陰陽逐步趨於調和平衡的過程。

 

精氣來複過程從意義來說是一個生理過程。但當它出現於疾病過程中時,其首要意義卻在於對形質虧損進行修復和補充,以促進有病的機體恢復和趨於正常。

 

所以精氣來複作為一個病理過程是與形質虧損相對而言的,主要出現于疾病過程中和疾病恢復期而具有病理意義。

 

病氣來複在疾病過程中一股緊接著形質虧損或同時開始。內外邪氣包括各種外來損傷,一旦對氣血精津液造成損害,人體精氣總會及時加強化生,以積極抗禦邪氣並進行補充修復。

 

此時氣化一般趨於旺盛,氣機亦相應轉趨活躍。水穀精微不斷轉化為人體精微物質,氣血精津液亦加強生成與轉化,無論全身或病變部位均是如此。這就是精氣來複的主要表現形式。

 

至疾病的中期和後期,如果正氣勝邪,疾病即進入恢復階段,由於疾病性質不同,其恢復階段精氣來複的形式亦隨之而有不同。一般而言,熱病傷陰,精血津液的虧損比較嚴重;寒病傷陽,氣傷較為明顯。前者其精氣來複首先表現為津液逐漸滋生,再由津液以化生精血;後者則精氣來複首先表現為氣化振奮,精化為氣功能活躍,同時,全身氣機通暢,升降出入逐漸恢復正常。

 

此外,不少疾病在其病程經過中,多數都有脾胃受傷(或傷其陽,或傷其陰)與恢復的過程,脾胃受傷是人體在疾病過程中形質虧損不易恢復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精氣來複過程大都包含著脾胃氣機健運複常和脾胃津液充盈的過程。

 

精氣來複過程的本質是人體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重新補充和氣血陰陽的再度平衡。其中以氣傷為主的疾病,精氣來複主要為陽氣的來複居優,在陽氣來複過程中,精血津液因氣化轉盛亦隨之逐漸充盈。反之,精血津液虧傷為主的疾病,精氣來複則主要為陰液的來複居優,隨著精血津液的充盈,陽氣亦經陰液的化生而逐漸來複,或虛亢的陽氣得陰液的涵潛而趨於潛斂和平衡。

 

精氣來複還表現為對於形體臟腑損傷的修復過程。它通過氣血精津液的重新補充,為被損傷的形體臟腑提供了修復的物質基礎,再通過化精成形的氣化作用,使受傷的形體臟腑得到修復。所以,精氣來複作為一個病理過程,是相形質虧損的病理過程相對應的。

 

綜上所述,精氣來複在疾病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正邪交爭劇烈的時期,有利於彌補正氣的損耗,是保證正氣勝邪的重要條件:

(2)在正邪俱衰的時期,有利於精微物質的蓄積,對正氣勝邪提供了物質基礎;

(3)在疾病恢復期,有利於恢復和再建陰陽氣血平衡的局面,協調並促進氣機的活躍;

(4)對臟腑形體的損傷起到補充修復,有利於保持臟腑形體的完整。

 

精氣來複在各種基本病理過程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過程。它不會產生其他基本病理過程在自身進展中常常引發和促進另一些病理過程的不良影響,而只能導致疾病過程的終止和推動機體向痊癒轉歸。所以,精氣來複在人類疾病經過中是唯一具有修復意義的基本病理過程。

 


陰陽離決

陰陽:這裏主要指人體陽氣和陰精(包括精血津液)兩大類生命物質。

 

離決:則指這兩大類生命物質互根狀態的解體。

 

陰陽離:決意味著疾病的惡化和向死亡轉歸。

 

其最常見的病理過程有兩類:

一類是由「閉」轉「脫」。也就是以氣機突然阻滯、衰竭發展到陽氣陰精(包括血液、津液)不能互相維繫而分離;

 

另一類是由「竭」到「脫」,發生于陰氣或陰精虧乏至極;彼此不能固守而相互分離。

 

由「竭」到「脫」又分

1.陰竭(精血津液暴亡、枯竭)而致陽脫(陽氣飛越)和

2.陽竭(陽氣暴脫或虛極)而致陰脫(精血津液亡失)兩種。

無論何種過程,其發生、發展都是一個牽涉到全身變化的複雜過程。

 

陰陽離決的根本機轉,其實質就是陽氣不能溫煦與固攝精血津液,橫血津液亦同時不能承載與涵斂陽氣,以致二者由部分完全脫離。在陰陽離決過程中,失去精血津液承載與涵斂的陽氣稱為無根之陽或孤陽。

 

孤陽常飛騰於頭面或浮越於肌表而最後的耗散殆盡,孤陽散盡,生氣亦即告絕。

 

精血津液由於失去陽氣的固密和固攝,亦必亡失外泄,或出於玄府而為絕汗,或出於經絡而成亡血,或出於精竅而為精泄,或因失去陽氣的固攝而二便失禁。

 

陰陽離決可以分別從陰竭和陽衰發生,亦即由亡陰或亡陽而形成。但不論始自陰精枯竭還是始自陽氣衰竭,都必在陽氣離根出現時才是真正進入了「離決」階段。陽氣離根意味著陰氣不再受陰精的吸引,亦即精血津液不再能起到吸附陽氣的根基作用,於是陽氣上越外散而成為孤陽。而由陰竭和陽衰引起的孤陽離根,其具體機轉則是不盡相同的。

 

陰竭包括血液津液的大量消耗或驟然亡失,如熱病和內傷病的傷陰過程,以及大失血、劇烈嘔瀉與大汗出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其中的「守」,就是指陰精對陽氣的吸附作用。

 

精血津液虧損,對陽氣的吸附作用減弱,這時陰氣即偏于亢盛或易於妄動,即成為「亢陽」。精血津液愈虛,陰氣就愈易妄動並趨於散越,一旦陰精佑竭,陽氣即完金失去內守而飛越散亡,於是由陰竭而成為陽脫。

 

此即由亡陰而導致亡陽者。至於陽衰引起陽氣離根的機理在於陽氣虛衰之下,膜理、玄府失去固密,津血失去固攝,從而發生精血津液的亡失。津血亡失,殘陽失守,遂致陰陽分離,陽氣離根。

 

陰陰離決的病理過程,多數都是從局部開始的,如未能及時救治,可迅速發展為全身陰陽離決。如沖脈不固引起陰血下脫,開始多從沖氣上逆開始,然後才波及五臟,引起全身陽氣離散。又如大發汗而致的津液外脫,開始僅為表陽隨汗而亡,失於救治,即可波及心肺而傷及在裏之陽氣,以致心肺氣絕和陽隨汗泄引起陰氣離散。

 

陰陰離決是一個嚴重的病理過程。如不能及時控制,必然導致生命活動的迅速停止。不過,陰陽離決也不是不可逆轉的,如及早固陰益陽、滋陰潛陽,及時地益氣救陰和回陽固脫,都可以有效地制止陰陽離決的發展,收到挽脫救逆的效果。

A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