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生理系統曲腎臟、膀胱、所屬經絡,骨、髓、腦、耳、二陰、胞宮、奇經八脈等部分組成。

 

腎臟位於腰部,左右各一。為人體真陰真陽發源之地,有藏精、主水、納氣、主骨、生髓、充腦、司聽覺和二便等生理功能,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及稟賦均有密切關係,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膀胱為州都之官,有貯藏和排泄尿液的作用,有經脈絡屬於腎,故與腎為表裏。

 

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其經脈循行足心、足跟、腰膝、咽喉、舌根等處;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其經脈循行於眼內角、頭頂、項後、脊柱兩旁、肩背、腰髓、腮窩、小腿、足背外側等處。

 

腎與膀胱發生病變,上述經絡循行部位可出現相應證象。骨為人身的支架,骨髓為腎精所化。故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腎主骨」,《陰陽應象大論》又說「腎生骨髓」。

腦為髓海,又稱元神之府。耳為腎之外竅,主司聽覺,和腎氣有關。

 

《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知五音矣」。

前後二陰能夠正常排泄尿液初糟粕,有賴腎的氣化作用以為控制,故有腎司二便之說。胞宮為奇恒之府,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與奇經八脈亦屬於腎臟系統。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主蟄,射藏之本,精之處也。」

精宜藏而不宜泄,故腎臟系統的功能以藏精為其根本。

 

這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的:「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的總結。

 

腎氣由腎精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精化為氣」。

腎氣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腎氣泛指腎精的所有作用,包括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的生命運動以及生殖能力。狹義的腎氣則指腎氣的固攝和納氣等功能。而腎氣的功能又是以腎精為其物質基礎的。

 

腎寓元陰元陽,二者亦以腎精為物質基礎。腎陰又稱真陰、元陰,是人身陰液的根本,通過涵養肝木,上濟心火和金水相生等生理聯繫,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滋潤、濡養的作用。

張景嶽說:「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

腎陰又稱真陽、元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溫煦、生化的作用。

 

張景嶽說:「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

由此可見,腎陰腎陽的協調,對於整體的陰陽平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腎精有生髓的功能,髓遮於腦,腦是精髓彙集之處,故《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

此外,藏於骨骼之中者稱為骨髓。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骨者,髓之府」。

腎精充足,腦髓和骨髓才能獲得充分濡養。

 

腎臟有主持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通過腎陽的蒸騰溫煦,使水腋之清者上歸於肺,再布散於周身;通過腎氣的氣化制約,使濁看由膀胱排出體外。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

說明頭髮的榮枯與腎臟精氣的盛衰有密切關係。


 

《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

耳的聽力與腎臟精氣盛衰密切相關。

 

《素問‧靈蘭秘典論》又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這裏的氣化,實指腎的氣化功能而言,故膀胱的排泄功能與腎氣亦有密切關係。因此,腎氣失常既可呈現膀胱氣化不行,又可呈現腎精不藏的病變。

 

導致腎臟病變的原因,既有外邪侵襲,尤多內傷所致。外邪為患,或直接侵犯本臟,或由它臟經少陽三焦傳入,病多屬實。內傷致病,或因恣情縱欲,耗竭真陰,或由它臟病變,最終涉及於腎,或曲本臟自病,病多屬虛。

 

一、腎陰虧虛

腎精宜封藏固密而不泄。若房室不節,戕傷陰精,或熱入陰分,真陰被動,或它臟陰傷,窮必及腎,皆可使陰精劫傷而導致腎陰虧虛,從而引起下述病變:

第一、腎虛腰痛。

《素問‧脈要精微論》謂:「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第二、腎不藏精。可見男子遺泄,女子夢交、血崩、經閉等;

 

第三、腎陰虧虛,陰不制陽,可致陰虛生熱,或陰虛陽亢;

 

第四、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生骨髓,腦為髓海。腎陰虧虛,則精髓不足,可致小兒五遲五欽及骨痿等病變。故《素問‧痿論》說:「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此外,陰不涵陽,虛火上炎,可致牙根鬆浮疼痛;

 

第五、耳為腎之竅,目之瞳子亦屬腎。

《靈樞‧大惑論》說:「精之突為眼,骨之精為瞳子」。

腎陰虧虛,則聽覺失聰,視覺不明,耳鳴眼花,故《靈樞‧海論》又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二、腎陰虛衰

腎陽是陽氣的根本。若稟賦不足,或攝生不慎,或過服寒涼,均可耗傷腎陽,導致腎陽虛衰,命火衰微,從而引致以下病變:

第一、陽虛生寒。

腎陽命火虛衰,不足以溫煦氣血形體,可見形寒怯冷,甚則成為寒厥。即《素問‧厥論》所謂:「陽氣衰於下,則為寒撅」和「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第二、腎陽虛則命門火衰,精不固藏,發為陽萎遺泄,以及女子宮冷不孕等;

 

第三、腎陽虛則腎的溫煦氣化功能減弱,不能化氣行水,則小便不利或清長,或腎虛關門不閉而遺尿,或小便失禁,若腎虛水泛,則可敵尿少、水腫,或水泛為痰;不能溫煦脾土,水穀精微的轉輸和轉化為陰精以及化精為血的氣化過程減弱減慢,可致便下溏薄,虛寒泄瀉,精神萎靡,營血虛少等病變;

 

第四、腎陽虧虛,則轉化陰精為腎氣的作用減弱,導致腎氣亦虛;

 

第五、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血脈,流通氣血津液,導致陰寒凝結,或寒凝經脈,發為陰疽和暗啞等病變。最後,腎陽虛衰還可以波及它臟,而成腫腎陽虛和心腎陽虛等病變。

 

此外,由於腎陰和腎陽彼此互根和相互轉化,因而在病理和病變上即可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陰虛日久,可以導致陽虛,陽虛日久,也可導致陰虛,成為陰陽俱虛的病理轉歸。這就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的病理變化。

 

三、腎精虧損 

多為腎陰虧虛進一步發展而成,故引致腎陰虧虛的各種原因亦可導致腎精的虧損。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問‧靈蘭秘典論》又說:「腎者,作強之宮,使伎出焉」。

前者是說腎的藏精相對精的封藏、固攝作用,後者是說腎精在人體的重要生理功能。腎精充足,則腎氣健旺,腎能作強而輕勁有力,神思敏捷,活動靈巧。

 

若腎不藏精,腎精虧損,則腎不作強而腰膝痿軟,神思遲鈍,活動不靈,精不生髓而腦海空虛,頭暈健忘,精神萎弱,五臟六腑之陰精亦因之而俱虧等等。由於腎精虧損是在腎陰虧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故腎陰虧虛的一系列病變在腎精虧損者亦得有之,唯有所加深和加重而已。


 

四、腎虛水泛 

腎為水臟,主化氣行水,水液之所以能在體內敷布運行,達到「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有賴腎的氣化作用。若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水液失於溫化,可致水氣內停或水氣泛溢的病變。若停滯於本臟及腎經所過部位,可有腰痛,少腹不仁,腰酸脹滿,小便不利或不通,或陰囊潮濕,或蓄水為患,若泛溢肢體肌膚,可見肢體重著、疼痛、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伴有尿少、腹滿等;若上淩於心,則心悸短氣,胸腹脹滿;若上泛高原,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則喘咳痰稀,倚息難臥等。

 

五、腎氣不固

腎主封藏,又主水液。若腎氣虛弱,則下元不固,或腎陽虧虛而膀胱虛寒,不能約束水液,可致小便餘瀝、失禁、頻數及遺尿等病變。或因腎陽腎氣虧虛而封藏失職,精關不固,則可致遺精、滑泄等病變。或腎氣虛衰不能固護沖任,胞宮失固而致滑胎小產等。總屬腎氣不固使然。

 

六、腎不納氣

腎主納氣,腎中精氣充沛,才能使吸入之氣經過肺的肅降而下納於腎。肺賴腎的協助,才能正常呼吸以吐故納新。如腎氣虛損,本元不固,失其攝納之權,則吸入之氣不能歸納於腎,就會出現動則氣急,呼吸喘促等氣不歸腎的病變。《靈樞‧經脈篇》所謂:「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喝喝而喘」,即捐此種病變而言。腎不納氣常見者有:腎陰虧損,陰失陰維,虛陽上浮,氣不歸根,致肺氣難於下行而氣逆作喘;肺病日久及腎,以致腎氣虛損,則氣不歸元而喘急難臥。

 

七.膀胱失約

尿為五液之一,膀胱為貯尿之器,津液通過三焦和肺脾腎的氣化,濾其餘液入於膀胱而為尿液,再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而排出於體外,故膀胱具有貯藏,約束和排泄尿液的作用。如膀胱虛寒,貯藏和約束尿液的功能減弱,即可形成膀胱失約,而引致小便清長、頻數或滴瀝不盡,或小便不禁和遺尿等病變。故《諸病源候論,遺尿候》說:「小便者,水液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府既虛冷,陽氣虛弱,不能約于水,故令遺尿也。」

 

其《小便利多候》又說:「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虛寒,胞滑故也,……故小便白而多。」

由於膀胱為腎之府,膀胱的虛冷,又多由腎氣虛寒所致,因之膀胱失約,亦與腎陽的虛衰有密切關係,此即《諸病源候論‧小便不禁》說:「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另外,在溫熱病、中風、產後及膀胱濕熱等病症中,亦可發生小便失禁,其病機證治又當分別參閱有關部分。

 

八、膀胱氣化不利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膀胱氣化無權,排出尿液的功能障礙或減弱,而導致小便不通,艱澀不暢,成為癃閉等病變,即屬膀胱氣化不利的病理。引致膀胱氣化不利的原因,又可由於腎經瘀熱或膀胱濕熱,或中焦濕熱下注膀胱,致膀胱積熱,水熱互結,氣化不利而小便不通。其特點為尿液黃赤短少,滴瀝艱澀,或完全不通。故《病源‧小便不通候》與《小便難候》說:「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與膀胱既熱,熱入於胞,熱氣大盛,故結澀令小便不通,熱氣在於臟腑,水氣則澀。其熱勢極微,故但小便難也。」其次,由於腎陽不足,命火衰微,則膀胱虛寒,氣化無權,其特點為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尿液清白等,是由腎之氣化不行而致膀胱氣化不利。此外,亦可由於瘀血敗精與溺濁瘀結阻塞於膀胱或尿道,而致膀胱氣化不利者,其特點為小便滴瀝不爽,或尿細如線,甚者亦可阻塞不通,且多伴有少腹脹痛、急痛或莖中刺痛等症狀。

 

九、膀脫濕熱與膀脫絡傷

或由他臟及中上二焦移熱下注,或由本腑濕熱蘊結,均可形成膀胱濕熱和熱積膀胱、引致小便頻數而短赤不利,或尿液混濁,以致淋澀不適,小腹拘急疼痛等淋證病變。故《病源‧熱淋候》說:「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于膀胱而成淋也。」《諸淋候》又說:「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其狀小便出少起數,小腹弦急,痛引於臍」。若濕熱蘊結日久,煎熬尿液,結為砂石,則可成為石淋。若濕熱聚於膀胱,逼傷血絡,迫血外溢,或砂石內結,損傷血絡,均可致膀胱絡傷,血從下溢,釀成血淋。其特點為尿血紅紫,或尿中夾有血絲赤縷,同時有疼痛脹急,尿時熱澀刺痛,此與血尿之無痛,或僅為微痛者回有不同,病機亦大相殊異,宜注意區別。後者多由熱擾血分,熱蓄腎與膀胱,致血液妄行、絡脈損傷而成。其間又分虛火、實火與虛證、實證,虛者多在於腎,實者則多在於膀胱而為膀胱絡傷。即《素問‧氣厥論》所說:「腎移熱於膀胱,則癃尿血」,和《金匱‧五臟風寒篇》所說「熱在下焦者則尿血」的機理。《諸病源候論,虛勞尿血候》所說:「血得溫而妄行,故因熱流散,滲於膀胱而尿血也」《小兒藥證直訣》說:「若熱聚膀胱,血滲於胖,故從小便.出也」,都是對這一機理的明確闡述。

A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