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經包括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的領域。陽者,熱也,明者顯著也。高亢之陽熱發于陰明之位形成的病理反應,稱為陽明病。故陽明病多從熱化,恒以裏熱、胃實為基本病機。

 

    陽明病的傳變由來有三:

一為太陽病失治誤洽,耗傷津液,胃中乾燥,化熱成實,而轉入陽明,稱為太陽陽明;

二為少陽病誤用汗、吐、下、利等法,致使胃燥成實,轉屬陽明,叫做少陽陽明;

三是不因誤治,邪熱自實,直犯陽明,是為正陽陽明。

不管來源如何,總以陽氣亢旺,邪熱熾盛為基本病理變化。邪熱初入陽明分野,鬱結於胸膈之間,不得發越,則引起熱鬱胸膈的病理變化;若邪熱傳入陽明之經,則引起陽明經熱商亢的病理變化;若邪熱隨經入腑,燥結成實,則形成陽明腑實的病理變化。

 

    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裏,二者經脈相連,其氣相通,疾病時則可互相傳變。陽明病邪熱不解,若與太陰脾濕相合,以致濕熱蘊蒸,可引起發黃的病理變化。陽明病誤攻或攻下過早過猛,常可損傷脾陽而轉為太陰病。《傷寒論》214條"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鞭,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就是因誤攻而可轉為太陰病的論述。而太陰病於正勝邪衰之時,也多有轉成陽明病的。陽明病屬熱證實證,太陰病屬虛證寒證,二者存在互相傳變的機理,故有"陽明虛則是太陰,太陰實則是陽明"之說。不僅如此,三陰病皆可轉陽明而提示著預後好轉之機。


 

    一、熱鬱胸膈

    胸膈為陽明之表,或因汗吐下後餘熱未盡,而正氣已傷,餘熱乘虛郁於胸膈;或因邪熱傳經初涉陽明,尚未入腑,擾於胸膈,都屬熱鬱胸膈的病機。其表現的特點是虛煩不眠。如鬱熱太盛,陽氣擾動,則出現心中懊惱,反復顛倒等症狀。病機性質屬於邪實正虛,以實為主。即桅子鼓湯證類。

 

    二、陽明經熱

無形之邪熱獨盛於陰陽之經,尚未入腑化燥的病機變化:

一是邪熱亢盛于外,形成表裏俱熱,表現為大熱、大汗、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等症狀;

二是熱邪深伏于裏,陽氣不能伸展、布達於外,反而出現四肢厥冷的假寒現象,實為熱厥證,即所謂"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的病機。

由於邪熱高亢,充斥內外,最易傷津耗氣、化燥入腑。此即白虎湯證之類。

 

    三、陽明腑實

    邪熱入腑,蒸灼津液,化燥成實,結於胃腑,使腑氣不通,傳化停滯,並迅速耗損津液,而演成種種病機變化。

一是燥熱與糟粕互結,積於胃腸,阻滯腑氣通降,引起腹脹滿痛而鞭等症狀。

二是腑氣不行則肺氣不降,引起喘息氣急等症狀。

三是燥屎乾結,津液旁流而下,可出現自利清水,色純青等症狀。

四是裏熱亢盛,發散於外,則見潮熱、汗出;蘊蒸於上,使心神受擾,則見煩躁、懊惱、譫語、獨語等胃熱乘心症狀。

五是熱邪深伏,灼竭津液,出現目晴不了了,睛不和,甚至迅速陷入神昏等惡候。陽明腑實如承氣湯證類。

 

    四、陽明發黃

    《傷寒論》云:"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說明陽明病本是多汗而小便自利,因陽明屬熱,而熱邪的性質是發散的、外透的,故單有熱邪不會發黃。陽明發黃的成因,主要是"瘀熱在裏"。所謂"瘀熱"就是指濕熱瘀結不行,這是由於無汗與小便不利而生濕,濕性粘滯,與熱互結,則熱為濕遏,濕為熱蒸而發黃。

 

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