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原因不明的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肺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患者以中、老年較多,多見於4060歲之間。臨床特徵是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X光顯示兩肺彌漫性網狀結節狀陰影,肺功能檢查表明有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彌散功能障礙和肺的順應性降低。病變特徵是,早期表現為脫屑性間質性肺炎,晚期呈現不同程度的間質纖維化和蜂窩肺。多數患者呈慢性經過,但本病預後不佳,病死率甚高,常因肺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而死亡。平均生存期為56年,也有存活10年以上者。少數急性型病例進展急劇,多在6個月內死亡。年齡愈小者,病程愈短。

 

【病因和發病機制】

 本病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因素和病毒感染有關。

 

 目前較多的看法,認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根據是本病常常與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同時發生,而且在這些疾病中,肺部發生的病變與IPF的病變極其相似。IPF患者可出現高丙種球蛋白血症,升高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IgMIgA。部分病人可檢出自身抗體,尤其是抗核抗體,類風濕因數陽性率較高。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可檢出免疫複合物(IgG-抗原複合物及IgM-C3b-抗原複合物),迴圈中免疫複合物也可在肺泡毛細血管壁內沉積。免疫複合物啟動肺巨噬細胞釋放趨化因數,引起肺組織內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而且這些細胞能產生氧自由基,還能分泌一些蛋白酶,如膠原酶、彈性硬蛋白酶等引起肺組織損傷,巨噬細胞還可產生纖維連接蛋白(fibronectin),促進纖維細胞增生,形成纖維化。

 

 本病亦有家族性,有些患者是雙胞胎,同家族的患者,蛋管異地居住多年,仍可發生同樣的疾病。遺傳連鎖的研究表明,家族性IPF發生的危險與免疫球蛋白的γ異型有關。此外,在IPF患者中,存在HLA-B8HLA-B12HLA-B15HLA-DW3HLA-DW6HLA-DR2抗原者增多,均提示本病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

 

 約40%患者症狀發作時有流感樣表現及胸部症狀,也有證據表明患者發病前有接觸病毒史。有人報告,IPF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體增加,可測出對病毒殼體抗原的IgA。提出EB病毒可能在IPF的病因學中起重要作用。

 


 

 

【病理變化】

 本病早期,病變表現為脫屑性間質性肺炎,Ⅱ型肺泡上皮增生,肺泡腔內充滿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肺泡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有時可見透明膜形成。肺間質水腫,其中有灶性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以及廣泛的纖維母細胞增生,肺泡間隔顯著增寬。隨著病情進展,肺泡腔和肺間質中的細胞逐漸減少。肺泡腔內炎性滲出物可發生機化,肺間質纖維組織逐漸增多,可發展至彌漫性間質纖維化。細支氣管亦可見阻塞性細支氣管炎病變,肺小動脈可呈現閉塞性動脈炎。細支氣管和血管周圍的纖維化也極為明顯。到晚期,彌漫性纖維化使肺體積縮小、質地變硬,細支氣管擴張呈小囊狀,肺泡也不規則擴張成小氣囊,小囊腔的囊壁破裂可形成較大的囊腔,這些囊被包裹於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之中,形成蜂窩肺。

 

【合併症】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常合併肺部感染而導致呼吸衰竭。患者也常合併肺氣腫、細支氣管擴張和肺源性心臟病。部分患者可出現自發性氣胸。少數病人可有肺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晚期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中,肺泡細胞癌、燕麥細胞癌、肺腺癌的發生率較高。

 

A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