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標誌示意圖的繪製
一、骨骼標誌
1、前胸骨性標誌
A、胸骨上切跡胸骨柄上端。
B、胸骨柄胸骨上端方形骨塊,其上兩側與鎖骨連接,下與胸骨體連接。
C、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的邊緣與第二肋軟骨連接,為計數肋骨的標誌。
D、胸骨下角兩側肋弓在胸骨下端會合處所形成的角度。
E、肋間隙二肋骨之間的空隙,第一、二肋骨之間為第一肋間隙,依次排列,為記錄病變部位時應用。
2、後壁骨性標誌
A、脊柱棘突:是背部正中線的標誌,第七頸椎棘突是背部、頸、胸交界部的骨性標誌,低頭更為明顯。
B、肩胛骨:為後胸壁活動度最大的骨性標誌,肩胛岡及肩峰端在體表可以觸及。肩胛骨最下端為肩胛下角,兩臂下垂時,肩胛下角相當於第7~8肋間的水準標誌。
1、頜部:
A、咬肌咬牙時可在下頜角見到條狀隆起的咬肌。
B、顳肌咬牙時在額窩可見呈扇狀隆起的顳肌。
2、頸部:頭向對側轉時,可見到頸側的胸鎖乳突肌。
3、背部在項和背上部:可看到斜方肌輪廓,背下部可看到背闊肌輪廓,背闊肌下緣參與形成腋後壁。豎脊肌呈縱形隆起,位於背部縱溝的兩側。
4、部胸前壁外上方:可看到胸大肌輪廓,其下緣參與形成腋前壁。
5、部腹前壁正中:可見到腹直肌的輪廓,外緣為半月形線。此肌收縮可看到三條橫溝,相當於三條健劃。
6、上肢部:三角肌在肩部形成圓隆外形,其止點呈一小凹陷,肱二頭肌在臂前面明顯可見,肌腱在肘窩處可摸到。臂的後面為肱三頭肌。肘前兩側各有一個肌性隆起,內側為前臂屈肌,外側為肱橈肌和橈側腕長、短伸肌。
7、下肢部:闊筋膜張肌在大腿上部外側,為一個寬短的隆起。縫匠肌在大腿前方,在大腿前屈外展、旋外時輪廓清楚。股直肌在縫匠肌與闊筋膜張肌夾角之間。股內、外側肌在大腿下端,股直肌兩側,大腿內收時可見長收肌從恥骨結節斜向外下方,構成股三角內側界。臀大肌在臀部形成圓形隆起外形,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頭肌均自臀大肌下緣露出,到大腿下部輪廓逐漸明顯,並構成窩的上界。股二頭肌健為一粗索,止於腓骨小頭。半鍵肌、半膜肌止於脛骨、踝關節前方,自內向外可摸到胚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的肌腱。小腿後部小腿三頭肌明顯隆起,向下形成跟腱,止於跟骨結節。
三、胸部體表垂直標誌
1、正中線:即通過胸骨中央的垂直線。
2、骨中線:即通過鎖骨胸骨端和肩峰端中點的垂直線
3、前線(左、右):即通過腋窩前皺壁所做的垂直線。
4、後線(左、右):即通過腋窩後皺壁所做的垂直線。
5、中線(左、右):為腋前線和腋後線等距離的平行線。
腋前、後、中線。
6、胛下角線(左、右):坐位臂下垂,通過肩胛下角的垂直線。
7、正中線:通過椎骨棘突的垂直線。
四、胸部的自然陷窩和解剖學區域
1、窩(左、右):指上肢內側與胸壁之間連接處的凹陷處。
2、骨上窩為胸骨上方的凹陷處,正常氣管位於其後。
3、骨上窩為鎖骨上方的凹陷。
4、骨下窩為鎖骨下方的凹陷。
5、胛上區為肩部肩胛岡以上的區域,外上以斜方肌上緣為界。
6、胛下區是背部兩肩胛下角連線與第十二胸椎水平線兩者之間的區域,正中線將此區分為兩部分。
7、脊角背部:由第十二肋與脊椎構成的角度稱肋脊角,胃及上輸尿管位於此角內部。
五、腹部體表標誌
1、用下列體表標誌肋弓下緣、胸骨劍突、髂棘、髂前上棘、臍、腹股溝韌帶、腹中線等。
2、部分區(九區法):用兩條水平線和兩條垂直線將腹部分為九個區域。上邊水平線橫貫兩側肋骨下緣的線;下面的水平線為兩側髂前上棘的連線。兩條垂直線即兩側髂前上棘到腹中線的中點垂直線。
A、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葉、膽囊、結腸肝曲、右腎、右腎上腺在此區內。
B、右側腹部(右腰部):有外結腸、空腸、右腎。
C、右下腹部(右髂部):有盲腸、闌尾、回腸下段、淋巴結、右側輸卵管和卵巢(女)、右側精索(男)。
D、上腹部:有肝左葉、胃幽門端、十二指腸大網膜、橫結腸、胰頭和體、主動脈腹部。
E、中腹部(臍部):有大網膜、橫結腸、十二指腸下部、空腸、回腸、輸尿管、主動脈腹部、腸系膜和淋巴結。
F、下腹部:回腸、膨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宮、乙狀結腸、輸尿管在此區內。
G、左上腹部(左季肋部):,脾、胃、結腸脾曲、胰尾、左腎、左腎上腺在此區內。
H、左側腹部(左腰部):有降結腸、空腸和回腸、左腎。
I、左下腹部(左髂部):有乙狀結腸、女性的左側輸卵管和卵巢,男性左側精索和淋巴結。
六、經絡取穴標準
1、頭部:前髮際至後髮際12寸,眉心至前髮際3寸,大椎至後髮際3寸,耳後兩完骨間為9寸。
2、胸部:天突至膻中為7.寸,兩乳間為8寸。
3、腹部:胸骨尖至臍為8寸。
4、腹部:臍至橫骨上邊毛髮處折作5寸。
5、上肢部:腋前、後縫頂點至肘橫紋外側端分為9寸。肘橫紋至腕橫紋平分為12寸。
6、下肢部:以恥骨聯合上緣至外側膝眼部平分為18寸。從外膝眼至踝尖平分為16寸。 經絡取穴標準見圖十四經穴奇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