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部疾患(臍濕、臍瘡、臍血、臍突)

 

《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兒雜病諸候》:「臍瘡候,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風濕相搏,故臍瘡久不瘥。風氣人傷經脈,則變為癇也。」

 

《萬氏家傳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腫脹,臍間血水淋漓。斷臍將息大失宜,客水邪風侵入。外用枯礬粘貼,速令乾燥為奇。」

 

《幼幼集成•卷二》:「臍突者,小兒多啼所致也。臍之下為氣海,啼哭不止,則觸動氣海,氣動於中,則臍突於外。其狀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控之則微有聲。」

 

臍部疾患是指小兒出生後斷臍結紮護理不善,或先天性異常而發生的臍部病證。其中臍部濕潤不乾者稱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稱為臍瘡,血從臍中溢出者稱為臍血,臍部突起者稱為臍突。古代醫籍對臍部疾患記載甚多,認為臍濕、臍瘡、臍血發病與接生斷臍不當有密切關係,臍突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有關。臍濕、臍瘡西醫學泛指新生兒臍炎,臍血西醫學稱臍帶出血,臍突包括西醫學所稱臍疝、臍膨出。

 

臍部疾患發生在新生兒期,一般預後良好。但是,臍瘡處置不當亦可釀成敗血症等重症;若臍血與全身血液疾病有關,則病情較重。臍突患兒大多數預後良好,可治癒。

 

【病因病機】

產生臍濕、臍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斷臍後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濕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乾,脫落過早;或為衣服摩擦損傷等,使濕濁浸淫皮膚,久而不乾者,則為臍濕。若濕鬱化熱,或污穢化毒,則濕熱之邪蘊鬱,致營衛失和、氣滯血瘀,而致臍部紅、腫、熱、痛,進而濕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

 

導致臍血的病因可為斷臍結紮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熱內盛或中氣不足所致。斷臍時,臍帶結紮過鬆,可致血滲於外;結紮過緊,傷及血脈,亦可致血滲於外。或因胎熱內盛,迫血妄行,以致斷臍不久,血從臍溢。部分患兒先天稟賦不足,中氣虛弱,脾不統血,亦可致臍血不止。

 

引起臍突的原因有內因與外因兩大類。內因是由於初生兒腹壁肌肉嫩薄鬆弛,或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外因為啼哭叫擾,屏氣所致。啼哭或叫擾過多,小腸脂膜突人臍中,成為臍突,若腫物突起久不回納,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熱化火,致高熱;腹脹、腹痛等症。

 

【臨床診斷】

 1、有臍帶處理不潔,尿液及水濕浸漬臍部或臍帶根痂撕傷等病史。

 2、臍帶根部或脫落後的根部見發紅、腫脹、滲液為臍濕;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氣味臭穢者為臍瘡。

 3、斷臍後,血從臍孔滲出為臍血。

 4、臍部呈半球狀或半囊狀突出,虛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腫塊可以回納為臍突。

 

~~~~~~~~~~~~~~~~~~~~~~~~【辨證論治】~~~~~~~~~~~~~~~~~~~~~~~~

臍濕、臍瘡:臨床上應辨常證與變證。僅見臍部發紅,創面腫脹,有膿水滲出,一般情況尚好為常證;若臍部紅腫,有膿性或血性滲出,伴煩躁不寧,甚則昏迷抽風為變證。

 

對臍血一病應辨輕證、重證。輕證一般出血量少,患兒精神,吮乳俱佳,無明顯全身不適症狀;重證則出血量較多,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時出現吐血、便血。

 

臍突:包括西醫學所稱的臍疝與臍膨出。臍膨出為先天性臍疝,除臍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腸旋轉不全等。

 

治療臍濕、臍瘡以祛濕生肌、清熱解毒為總原則。若熱毒熾盛,邪陷心肝則涼血清營,熄風鎮驚。配合外治法可增強療效。

 

治療臍血應分清原因,不能見血止血。因臍帶結紮失宜所致,應重新結紮;因胎熱內蘊,迫血妄行宜涼血止血;中氣不足,氣不攝血而致應益氣攝血。

 

臍突的治療以外治為主,如年齡已逾2歲仍未痊癒,應考慮手術治療。

 

一、臍濕

【證候】:

 臍帶脫落以後,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乾,或微見發紅。

 

【分析】:

 臍部為水濕或尿液浸漬,或為穢毒之邪所侵襲,壅於肌表,故局部滲出脂水,浸淫不乾。

 

【治法】:收斂固澀。

 

【方藥】:龍骨散。

【常用藥】:龍骨、枯礬收斂燥濕。外用,乾撒臍部。若局部紅腫熱痛者,加金黃散清熱解毒。

 


 

 

二、臍瘡

【證候】:

 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乾欲飲,唇紅舌燥。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

 

【分析】:

 穢毒之邪侵入臍部,壅於肌膚,經絡受阻,氣血凝滯,發為臍瘡。局部紅、腫、熱、痛,漸為糜爛化膿,潰則膿血流溢。風火交織,邪毒內攻,則見惡寒發熱,啼哭煩躁。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外治。

 

【方藥】:犀角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水牛角、甘草清熱解毒,防風、荊芥、牛蒡子疏散風邪,加黃連、連翹、蒲公英清解熱毒。局部外用金黃散。

大便秘結、舌苔黃燥加大黃通腑泄熱;臍部滲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涼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清心開竅,平肝熄風。

 

三、臍血

【證候】:

 斷臍後,臍部有血滲出,經久不止,或見發熱、面赤唇焦、舌紅口乾,甚則吐衄、便血、肌膚紫斑。或見精神萎靡、手足欠溫、舌淡苔薄、指紋淡。

 

【分析】:

 斷臍後,如臍帶結紮過鬆,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時出血加重,靜止時稍止。如胎熱內蘊,逼血妄行,血循臍帶創外溢,可見臍血鮮紅滲泄。脾虛氣不攝血,可見臍血色淡,緩滲不止。

 

【治法】:胎熱內甚者清熱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者益氣攝血,結紮松脫者重新結紮臍帶。

 

【方藥】:胎熱內盛者用茜根散。

【常用藥】: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熱涼血,赤芍;紫草、仙鶴草活血止血。

氣不攝血者用歸脾湯。

【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山藥、大棗、當歸、血餘炭、藕節炭。

尿血加大薊、小薊;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薑炭。

 

四、臍突

【證候】: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突起,虛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腫物可推回腹內,啼哭叫鬧時,又可重複突出。臍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亦無其他症狀表現。

 

【分析】:

 腹壁肌肉嫩薄鬆弛,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啼哭叫鬧,壓力過高,致小腸脂膜突人臍中,故臍部光浮脹突。

 

【治法】:壓臍法外治。

先將突出臍部的小腸脂膜推回腹內,再以紗布棉花包裹光滑質硬的薄片,厚墊臍部,外用紗布紮緊。

若脂膜突出過大,或不能回納,並見哭鬧不安,或年齡已逾2歲仍未見痊癒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兒化毒散每服0.3~0.5g,1日2次。用於臍瘡。

 2、雲南白藥每服0.5g,1日2次。用於臍血。

 3、三七片每服1~2片,1日2次。用於臍血。

二、單方驗方

 1、馬齒莧,每日5g,水煎。分3二4次服。用於臍瘡。

 2、魚腥草、野菊花各5g,水煎。1日分3~4次服。用於臍瘡。

 

【預防護理】

一、預防:

新生兒斷臍後,應注意臍部殘端的保護,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保持清潔乾燥。臍部殘端讓其自然脫落。保持內衣和尿布的清潔、乾燥、柔軟,如有污染,及時更換。

二、護理:

換藥時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乾痂形成,切不可強剝,以免發生出血和傷及肉芽。防止臍瘡膿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膚,造成其他感染。

減少嬰兒啼哭叫擾。若啼哭頻頻,腫物久不回復,應注意檢查其原因,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