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盜汗候》:「盜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兒陰陽之氣嫩弱,腠理易開,若將養過溫,因睡臥陰陽氣交津液發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發揮•諸汗):「汗者心之液也。頭汗不必治。小兒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心屬火,頭汗者,炎上之象也,故頭汗者,乃清陽發越之象,不必治也。」
《醫宗必讀•汗》:「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陽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幼幼集成•諸汗證治》:「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陽加於陰謂之汗。又曰:心為汗。夫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兩虛而得之者,然陰虛陽必湊之,故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湊之,故發厥而自汗,是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汗證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即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日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
汗是由皮膚排出的一種津液。汗液能潤澤皮膚,調和營衛,清除廢穢。小兒由於形氣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氣炎熱,或衣被過厚,或餵奶過急,或劇烈運動,都較成人容易出汗,若無其他疾苦,不屬病態。小兒汗證有自汗、盜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稱自汗。盜汗多為陰虛,自汗多為陽虛。但小兒汗證往往自汗、盜汗並見,故在辨別其陰陽屬性時還應考慮其他證候。本節主要討論小兒無故自汗、盜汗,至於因溫熱病引起的出汗,或屬重急病陰竭陽脫、亡陽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小兒汗證,多屬西醫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及結核感染,也常以多汗為主症,臨證當注意鑒別,及時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反覆呼吸道感染小兒,表虛不固者,常有自汗、盜汗;而小兒汗多,若未能及時拭乾,又易於著涼,造成呼吸道感染發病。
【病因病機】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是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陽加於陰,謂之汗。」心主血,汗為心之液,陽為衛氣,陰為營血,陰陽平衡,營衛調和,則津液內斂。反之,若陰陽臟腑氣血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固,腠理開闔不利,則汗液外泄。小兒汗證的發生,多由體虛所致。其主要病因為稟賦不足,調護失宜。
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胃失調,肺氣虛弱,均可自汗或盜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氣虛,表虛不固,故汗出不止。
營衛為水穀之精氣,化生血脈,行於經隧之中為營氣,其不循經絡而直達肌表,充實於皮毛分肉之間為衛氣,故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論述。正常狀態下,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若小兒營衛之氣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響,或病後護理不當,營衛不和,致營氣不能內守而斂藏,衛氣不能衛外而固密,則津液從皮毛外泄,發為汗證。
氣屬陽,血屬陰。小兒血氣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後,氣血虧損;或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的體弱小兒,氣陰虛虧。氣虛不能斂陰,陰虧虛火內熾,迫津外泄而為汗。
小兒脾常不足,若平素飲食甘肥厚膩,可致積滯內生,鬱而生熱。甘能助濕,肥能生熱,蘊阻脾胃,濕熱鬱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由此可見,小兒汗證有虛實之分,虛證有肺衛不固、營衛失調、氣陰虧損,實證則為濕熱迫蒸。
【臨床診斷】
1、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正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
2、寐則汗出,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稱自汗。
3、排除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結核感染、風濕熱、傳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汗證多屬虛證。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陰虛、血虛為主。肺衛不固證多汗以頭頸胸背為主;營衛失調證多汗而不溫;氣陰虧虛證汗出遍身而伴虛熱徵象;濕熱迫蒸證則汗出膚熱。
二、治療原則
汗證以虛為主,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肺衛不固者益氣固衛,營衛失調者調和營衛,氣陰虧虛者益氣養陰,濕熱迫蒸者清化濕熱。除內服藥外,尚可配合臍療等外治療法。
三、分證論治
1、肺衛不固
【證候】:
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汗出明顯,動則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平時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脈細弱。
【分析】:
本證主要見於平時體質虛弱的小兒。陽主衛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衛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頭為諸陽之會,肩背屬陽,故汗出以頭部、肩背明顯。動則氣耗,津液隨氣泄,故汗出更甚。氣陽不足,津液虧損,故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肺衛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襲,故常易感冒。舌質淡,脈細弱為氣陽不足之象。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常用藥】:重用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防風走表禦風調節開合,牡蠣斂陰止汗,浮小麥養心斂汗,麻黃根收澀止汗。脾胃虛弱,納呆便溏者加山藥、炒扁豆、砂仁健脾助運;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龍骨、牡蠣粉外撲,以斂汗潛陽。
2、營衛失調
【證候】:
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遍身而不溫,微寒怕風,不發熱,或伴有低熱,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分析】:
本證多為表虛者,病後正氣未複,營衛失和,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無以固斂,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風,或伴低熱;肺脾受損,故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均為營衛失調之象。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常用藥】:黃芪益氣固表;桂枝溫通衛陽,配芍藥斂護營陰,共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助黃芪以固表;浮小麥、煆牡蠣收斂止汗。精神倦怠、胃納不振、面色少華加黨參、淮山藥健脾益氣;口渴、尿黃、虛煩不眠者加酸棗仁、石斛、柏子仁養心安神;汗出惡風,表證未解者,用桂枝湯祛風解表。
3、氣陰虧糜
【證候】:
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後汗多,或伴低熱,口乾,手足心灼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
【分析】:
多見於急病、久病、重病之後失於調養,或素體氣陰兩虛,故形體消瘦;氣虛不能斂陰,陰虛易生內熱,迫津外泄,故汗出較多;汗為心液,汗出則心血暗耗,血虛則心神不寧,故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後汗多,或伴低熱;氣陰虧損故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脈細弱,均為氣陰不足之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數,則為陰虧之征。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加減。【常用藥】:人參或黨參益氣生津,麥冬養陰清熱,五味子收斂止汗,生黃芪益氣固表,癟桃乾收斂止汗。精神困頓,食少不眠,不時汗出,面色無華,為氣陽偏虛,去麥冬,加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則汗止,口乾心煩,容易驚醒,口唇淡紅,為心脾不足,脾虛血少,心失所養,可用歸脾湯合龍骨、牡蠣、浮小麥補養心脾,益氣養血,斂汗止汗。
4、濕熱迫蒸
【證候】:
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為多,汗出膚熱,汗漬色黃,口臭,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色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
脾胃濕熱蘊積,熱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盜汗;頭為諸陽之會,脾主四肢,故頭部或四肢汗多;濕熱鬱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瀉脾。
【方藥】:瀉黃散加減。【常用藥】:石膏、梔子清泄脾胃積熱,防風疏散伏熱,藿香化濕和中,甘草調和諸藥,再加麻黃根、糯稻根斂汗止汗。尿少、色黃加滑石、車前草清利濕熱;汗漬色黃甚者加茵陳、佩蘭清化濕熱。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玉屏風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於肺衛不固證。 2、生脈飲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於氣陰虧虛證。
二、外治療法
1、五倍子粉適量,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敷臍中,用橡皮膏固定。用於盜汗。
2、龍骨、牡蠣粉適量,每晚睡前外撲。用於自汗、盜汗,汗出不止者。
三、單方驗方
1、黃芪散黃芪、牡蠣粉、生地各30g。共為細末,每服3~6g。用於盜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麥、癟桃乾各10g。水煎服。用於自汗。
3、浮小麥30g,麻黃根10g。水煎代茶飲。用於自汗。
四、飲食療法
1、黑豆煮爛,每日適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鴨血糯米適量,煮爛食之。有補血和營之功。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小兒體質。
2、注意病後調理,避免直接吹風。
3、加強預防接種工作,積極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
二、護理:
1、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和乾燥,拭汗用柔軟乾毛巾或紗布擦乾,勿用濕冷毛巾,以免受涼。
2、汗出過多致津傷氣耗者,應補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營養豐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內溫度濕度要調節適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