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性血管炎
超敏性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 angiitis)又稱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變應性血管炎(allergic vasculitis),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主要累及皮膚的細小血管(尤其是毛細血管後靜脈),並以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其核破碎為病理特徵的血管炎病。常見致敏原為藥物或化學品,也可以是某些自身免疫病、淋巴增生性疾病或腫瘤、系統性血管炎或某種感染所致,所有這些原因致病,不僅皮疹形態和系統症狀相似,其組織病理改變也相近似,發病機制主要與Ⅲ型變態反應有關。
【臨床表現】:
常呈急性發病,在接觸某種致病因素後迅速出現各種皮損,如紫癜、蕁麻疹、斑丘疹、結節、瘀斑、大皰、壞死性潰瘍等;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肌痛、關節痛。臨床表現差異甚大,病情輕者僅見少數幾個皮疹,而重者可有蛋白尿、血尿、甚至腎功能不全、肺炎、末梢神經炎等廣泛的系統性病變。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改變,可有血沉增快,血清補體正常或C4下降,偶見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組織病理可見微靜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壁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浸潤,白細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
【診斷】:
本病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所見,因此診斷較困難。若皮膚活檢有血管炎表現,且能找到誘發藥物或化學品,脫離誘因後於數天或數周內消失,可以診斷。
美國風濕病學會(ACR)1990年超敏性血管炎分類診斷標準為:
ㄅ、發病年齡>16歲;
ㄆ、發病前服藥史;
ㄇ、隆起性紫癜,壓之不褪色;
ㄈ、斑丘疹(一處或多處皮膚出現、大小不等、扁平、突出皮表);
ㄉ、皮膚活檢示微動脈或微靜脈血管壁或血管週邊有中性粒細胞浸潤。
以上5項中具備3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超敏性血管炎。但有些患者找不到誘發因素,而症狀持續不減,呈慢性經過者,常需與過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等鑒別。
【治療】:
本病在病因去除後可自限,因此需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首先應停止接觸可疑過敏藥物或化學品,如有感染積極治療感染,若有內臟損害或皮損較重可用糖皮質激素,潑尼松30~60mg/d。對無皮膚潰瘍的下肢皮膚血管炎可試用秋水仙堿0.5mg,2~3次/日。上述治療無效或活動性病例還可試用氨苯碸,75~150mg/d。對皮膚壞死或糖皮質激素不能耐受者可用環磷醯胺或硫唑嘌呤。(張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