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眼部常見症狀:

 (一)、辨視覺:

 視物不清,伴白睛紅赤,或翳膜遮睛者,屬外感風熱或肝膽火熾。

 外眼端好而自覺視物漸昏者,多為血少神勞,肝腎兩虧,陰虛火旺或肝鬱氣滯。

 自覺眼前黑花飛舞,雲霧移睛者,多為濁氣上泛,陰虛火動或肝腎不足。

 其人動作稍過,坐起生花者,多屬精虧血少。

 

 目無赤痛而視力驟降,如臨黑夜者,多為頭風痰火,血熱妄行;或七情過傷,氣機逆亂,氣滯血瘀,血不循經等;也可為心脾兩虛,氣不攝血。

 

 內障日久,視力漸降而至失明者,多屬氣血兩虧或肝腎不足。

 

 入夜目盲不見,伴視野縮小者,多屬肝腎精虧或脾腎陽虛。

 

 能近怯遠者,陽氣虛衰或久視傷睛;能遠怯近者,多為陰精虧損。

 

 目妄見、視直如曲、視大為小、視物變色、視一為二者,多屬肝腎陰虧,陰虛火旺;鬱怒傷肝,氣滯血瘀;脾虛濕滯,濕濁上泛,或心腎兩虛,精血虧耗。

 

此外,在臨床上應注意:凡有視覺變化者,首先應作眼內、外檢查,明確診斷。若僅憑上述辨證而論治,謹防貽誤病情。

 

 (二)、辨目痛:

 目痛為眼科常見症狀,內外障皆可有之。

 一般來說暴痛屬實,久痛屬虛;

 持續疼痛屬實,時發時止屬虛;

 腫脹疼痛屬實,不腫微痛屬虛;

 赤痛難忍為火邪實,隱隱作痛為精氣虛;

 痛而燥悶為肝氣實,痛而惡寒為陽氣虛;

 痛而拒按為邪實,痛而喜按為正虛。

 

 午夜至午前作痛為陽盛,午後至午夜作痛為陰盛;

 外障眼病引起的目澀痛、灼痛、磣痛、刺痛,多屬陽;

 內障眼病引起的目脹痛、牽拽樣痛、眼珠深部疼痛,多屬陰。

 痛而喜冷屬熱,痛而喜溫屬寒;

 目赤磣痛、灼痛,伴眵多粘結,多為外感風熱;

 胞瞼赤痛腫硬,伴大便燥結,多屬陽明實火;

 白睛微紅微痛,乾澀不舒,多為津虧血少;

 目珠脹痛如突,多為氣火上逆,氣血鬱閉;

 隱隱脹痛,多為陰精不足,陽亢於上;

 稍加注視,即感眼脹痛,多為脾腎不足,精不上承,或為陽亢之象;

 眼珠深部疼痛,多為肝鬱氣滯,或陰虛火旺。

 痛連巔頂後項,屬太陽經受邪;

 痛連顳顬,為少陽經受邪;

 痛連前額鼻齒,為陽明經受邪。

 

 (三)、辨目癢:

 目癢雖有因風、因火、因濕和因血虛等不同,但臨床上仍以風邪引起居多。

 目赤而癢,迎風加重者,多為外感風熱;

 瞼弦赤爛,癢澀不已,或瞼內顆粒肥大,癢如蟲行者,多為脾胃濕熱,兼感風邪;

 痛癢並作,紅赤腫甚者,為風熱邪毒熾盛;

 癢澀不舒,時作時止者,多;

 為血虛生風;

 目病將愈而癢者,多為邪退火息,氣血漸復。

 

(四)辨目澀:

 目澀有乾澀、沙澀之分。目乾澀不爽者,多為津液虧耗,或水虧血少所致。目沙澀,又稱目磣澀,指眼中有異物感。目沙澀常伴有紅赤癢痛,羞明流淚,多為風熱犯目,或肺肝火盛所致,亦常由異物人目所引起。

 

(五)辨羞明:

 羞明而伴赤腫癢痛流淚者,常由風熱或肝火引起;

 羞明而伴乾澀不適,無紅腫癢痛者,多屬為陰虧血少所致。

 


 

 

(六)辨目剳:

 目割(紮),是指胞瞼頻頻眨動而不能自主的症狀,多見於小兒。

 目割而喜揉拭,白睛不紅,或微紅羞明,而偏食體瘦者,多為胖虛肝熱,將成疳積。

 目剳而眼乾澀少津,白睛不紅或淡紅,口咽乾燥者,屬肺陰虛。此外,目剳也可見於其他風熱外障眼病或近視眼等。

 

(七)辨紅腫:

 紅腫為外障眼病的常見症狀,其部位多在胞瞼和白睛。

 胞瞼紅腫如桃,灼熱疼痛,或兼硬結、膿頭而拒按者,多屬脾胃熱毒蘊積,或兼血分瘀熱;

 胞瞼腫脹驟起,微赤多淚者,多為外感風邪;

 胞瞼虛腫如球,皮色光亮,不伴赤痛者,多屬脾腎陽虛,水氣上泛;

 胞瞼赤腫糜爛,多為濕熱薰蒸;

 胞瞼青紫腫脹,為氣血瘀滯。

 

 暴發白睛微赤,淚液清稀,多為外感風寒;

 白睛紅赤,多淚或眵淚並作,多為外感風熱;

 白睛紅赤如火,為肺經實熱或三焦熱盛;

 白睛紅赤隱隱,或兼乾澀不爽,多為肺經虛熱;

 白睛赤紫腫脹,多為熱毒壅結;

 抱輪紅赤,羞明流淚,多為肝膽實熱;

 抱輪微紅,目昏淚出,多為陰虛火旺。

 

(八)辨眵淚:

 01、辨目眵生眵屬外障眼病的常見症狀,多屬熱。眵多硬結,屬肺經實熱;眵稀不結,屬肺經虛熱;眵多黃稠似膿,屬熱毒熾盛;目眵膠粘,多屬濕熱。

 

 02、辨流淚熱淚如湯多屬外感風熱;冷淚長流或目昏流淚,多為肝腎不足不能斂淚,或排淚竅道阻塞所致。淚液減少,眼乾澀昏花,多為肝腎陰虧,虛火上炎或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目失濡養所致,亦可因椒瘡風熱邪毒滯留,煎熬陰血引起。嚴重者,陰精耗竭,血絡瘀阻,不能生淚,以致白睛、黑睛乾燥失去光澤,甚至黑睛變混,又稱神水將枯。

 

(九)辨翳與膜: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見症狀。它是容易影響視力的眼部病變,歷來醫者都很重視,古代醫籍論述也很多。

 

01、辨翳

 根據歷代醫籍的記載,「翳」是指黑睛和晶珠的混濁。黑睛混濁稱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雲翳等。至於晶珠混濁名之為翳者,一般多含有「內障」二字,以便與黑睛翳相區別,如圓翳內障、棗花翳內障等。而現代中醫眼科論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病變。本節辨證即只辨黑睛翳。

 

 黑睛上的混濁形狀各異,如呈星點狀、樹枝狀、地圖狀、蟲蝕狀、雲霧狀等。古人根據翳的形態,結合其色澤、病變深淺程度及有否潰陷等情況命名,名稱繁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新翳、宿翳兩大類。

 

 (01)、新翳:

 病變初起,黑睛某部位發生混濁,其色灰白,表面粗糙,邊緣模糊,具有向周圍與縱深發展的趨勢,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淚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屬此列,它類似於西醫學中各種類型的角膜炎。

 

 黑睛屬肝,故新翳多從肝經辨證。如肝經風熱、肝火上炎、肝經濕熱或肝陰不足,陰虛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於此。因為外感六淫,尤其是風熱濕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傷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個常見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護。

 

 一般來說,外感諸邪的早期,抱輪微赤,星翳初起,可為一顆獨見,亦可多星併發,稀疏色淡,浮於風輪,屬聚星障之類。邪甚入裏,或內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連綴成串、成樹枝狀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潰陷,此屬花翳白陷之類。如發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滿風輪,狀如凝脂者,屬凝脂翳之類。凝脂翳常伴有黃液上沖,且黑睛極易穿孔,以致毀壞眼珠,此為臟腑火毒熾盛之證。若生翳日久,不見進退者,為正虛邪留之象,多屬肝腎陰虧、肝血不足或氣血兩虛之證。

 

 此外,新翳還可由其他輪病變發展而來。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嚴重時,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則有向周圍和縱深發展的趨勢,容易發生傳變,如黑睛病變深入可波及黃仁及瞳神,故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其動態,以便及時治療,控制病情的變化。病變輕者,經治療可以消散;病變重者,則會遺留宿翳。

 


 

 

 (02)、宿翳:

 凡黑睛混濁,表面光滑,邊緣清晰,無發展趨勢,不伴有赤痛流淚等症狀者,為宿翳。如冰瑕翳、雲翳、厚翳與斑脂翳等均屬此列。它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瘢痕。

 

 近代中醫眼科根據宿翳的厚薄、濃淡程度,分為四種:

 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強光下才能查見者,稱冰瑕翳(西醫稱雲翳);

 翳薄如蟬翅,似浮雲,在自然光線下可以查見者,稱雲翳(西醫稱斑翳);

 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稱厚翳(西醫稱角膜白斑);

 翳與黃仁粘著,瞳神倚側不圓者,稱斑脂翳(西醫稱粘連性角膜白斑)。

 

 宿翳為黑睛生翳癒後遺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轉變的時期,抓緊時機,及時治療,內服、外點藥物,尚能消退些許;若日久氣血已定,則藥物難以奏效,尤以白斑為難。

 

 宿翳對視力的影響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雖小,但位於瞳神正前方,則障礙視力明顯;翳在黑睛邊緣,雖略大而厚,對視力也無太嚴重的影響。正如 《審視瑤函•診視》所說:「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02、辨膜:

 自白睛或黑白睛交界之際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或為肉樣高起,或漸漸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者,稱之為膜。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若膜上有赤絲密佈,其色紅赤者,稱為赤膜;赤絲細疏,紅赤不顯,甚至色淡白者,稱為白膜。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為輕證,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較重。膜生寬大,赤厚如血積肉堆,掩沒整個黑睛者,則更為嚴重。

 

 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一般膜赤而厚,發展較快者,多屬實火,且血分瘀熱;膜白而薄。發展不明顯者,多屬氣陰虛。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