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生痰核(霰粒腫):
本病是指胞瞼內生核狀硬結,逐漸長大,而又不紅不痛的眼病,稱為胞生痰核( 《眼科易知》)。由於瞼內核狀硬結主要因痰濕阻結胞瞼脈絡而起,故得此名。本病又名疣病(《原機啟微•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睥生痰核(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眼胞痰核(《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等。
相當於西醫學之霰粒腫。
【病因病機】:
恣食炙賻,脾胃蘊熱生痰,痰熱相結,阻滯經絡,致氣血受阻。昆結於瞼內,逐漸隱起而發為本病。
【臨床表現】:
該病在臨床上常見兩種情況。
一、胞瞼內隱起硬結,捫之很小,外觀不顯。漸長大後,可見瞼內有局限性隆起,但皮色不變。此硬結捫之可活動而不與瞼皮膚粘連,生長緩慢,有的長到一定程度則靜止,也不潰破。一般為單發,也有多發者。好發於上胞,個別也可生於下瞼較小型者,一般在瞼內無顯著改變,也無自覺症狀。較大者,可見在瞼內相對應之處呈青灰色或紫紅色,眼瞼可有重墜感。
二、瞼內硬結生長迅速者,長到一定程度可在瞼內自潰。潰後不易收口,且在潰口處生肉芽,長期不癒。患者有磨擦感或有隱痛。也有少數可從皮膚面穿破。
【診斷依據】:
一、胞瞼內長硬核較小,存在日久或漸長不消。
二、胞瞼皮膚顏色正常,無壓痛。
三、腫核與皮膚不粘連,推之移動。
四、瞼內呈局限性紫紅色或灰藍色。
【鑒別診斷】:
表8-1胞生痰核與針眼的鑒別
病名 | 發病部位 | 主症 | 病程 | 對白睛影響 |
胞生痰核 | 瞼深部 | 瞼皮膚正常,可捫到核狀硬結,與皮膚不粘連,存在日久或漸長,若無感染者不化膿,瞼裏呈局限性紫紅色或灰藍色 | 緩 | 無影響 |
針眼 | 靠瞼弦 | 局限性紅腫,掀痛,癤腫中心硬,與瞼皮膚粘連,化膿後頭小,潰破後自愈 | 急 | 發病近眥部者可致眥部白睛水腫 |
表8-2胞生痰核與內針眼的鑒別
病名 | 瞼皮膚 | 瞼內 | 硬結 | 病程 | 轉歸 |
內針眼 | 紅腫較重 | 色紅赤有黃色膿頭 | 較大而們之稍動 | 較短 | 膿潰腫消 |
胞生痰核 | 正常 | 局限性青灰或紫紅色 | 推之可移動 | 緩慢 | 復受外邪,亦顯紅腫,但較內針眼輕 |
此外,若發於老年人,且術後在原病灶區復發並迅速長大者,又須注意排除癌症。
【辨證論治】:
腫核小型且靜止者,可不作治療,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無礙。若形態較大,影響外觀,或有眼瞼重墜感,或有潰破趨勢者,當作治療。自古以來多以手術為主,但也有不少單用藥物治療之記載。若用藥物治療可以消散者,則不必強求手術。這柙趨勢,目前不論中醫、西醫,都有探討。
一、內治:
按中醫辨證,該病可分二種證型,即無火症之痰濕阻結與有火症之火重於痰型。前者為常見證型,後者則為變證。
(一)、痰濕阻結:
【主證】:
較小型者無任何自覺症狀,較大者可有眼瞼重墜感。查局部,小型者望診無異常,觸診可於胞瞼中捫到堅硬而可推動、與皮膚不粘連的硬結。若漸長而較大者,除捫到圓形硬結外,相對應處瞼皮膚可見隆起,或可見相對應的瞼內呈青灰或紫紅色,舌淡苔薄白,脈緩。
【證候分析】:
痰濕阻滯胞瞼脈絡,氣血不能循常道暢行而瘀阻於胞瞼內,氣血凝結,逐漸隱起而成硬結。日久阻滯越重,硬結漸長大,有礙胞瞼開合而感重墜。舌脈亦皆痰濕內蘊之征。
【治法】:化痰散結。
【方藥】:
化堅二陳丸加減。方中陳皮、半夏、白茯苓、生甘草為二陳湯,有燥濕化痰之功,白僵蠶軟堅散結,黃連、荷葉清熱兼祛濕,共奏化痰散結之功,現常改用湯劑。
(二)、痰熱阻結:
【主證】:
胞瞼脹痛而癢,眼有沙澀感或瞼腫難睜。查局部,輕者胞瞼皮色微紅,重者紅腫;瞼內紅赤或紫紅,甚則潰膿,舌紅苔黃白,脈滑數。
【證候分析】:
痰熱相結,阻滯脈絡,熱邪偏重,鬱久化火,或復受外邪,客於受阻脈絡,致病情較重而顯火熱之象,胞瞼紅赤,重者紅腫,瞼內紅赤,重則紫紅。火灼津液也可釀膿。舌脈亦屬痰熱之征。
【治法】:清熱散結。
【方藥】:
清胃湯加減。方中炒梔子、生石膏、黃連、連翹、黃芩、生甘草清熱;炒枳殼、炒蘇子、陳皮行氣散結;歸尾活血消滯散結;荊芥穗、防風助散鬱火。諸藥組方,具有清熱祛痰、消滯散結的作用。
二、外治:
(一)、初起可局部按摩或作濕熱敷,促其氣血暢行,以利散結。
(二)、生南星末加冰片少許,調糊頻塗患處,以行氣通絡,化痰散結。
(三)、痰核大者,宜手術治療,現代多作霰粒腫切開刮除術。
手術方法:
術眼按常規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潤麻醉後,用霰粒腫夾夾住腫核部位,翻轉眼瞼,暴露瞼結膜。取與瞼緣垂直方向,用尖刀在腫核中央切開,再用小刮匙將腫核囊內容物刮淨。如囊壁較厚,則可剪除部分已軟化的囊壁。術畢除去霰粒腫夾,壓迫止血後,塗消炎眼膏,加眼墊包紮術眼,翌日換藥即可除去眼墊。
【注意事項】:
01、若有紅腫現象,須待紅腫消除後再手術。
02、若已在瞼結膜自潰而生肉芽者,先剪除肉芽後,按上法手術。
03、若腫核部位過於靠近眦部,不便翻轉眼瞼,或已在眼瞼皮膚面自潰者,可從瞼皮膚面作切口按上法手術,但切口宜稍大且必須與瞼緣平行。術畢用「0」號絲線縫合兩針。
04、切開時避免切斷瞼緣動脈弓,以免去除夾子後出血不止。若出現出血不止,壓迫無效時,當作縫合止血加壓包紮。
【轉歸預後】:
較小者有的可以自消。較大者除影響外觀及有輕度不適感外,一般無甚妨礙。經手術治療後,預後亦良好。
【文獻摘要】:
一、《審視瑤函•睥生痰核症》:「此症乃睥外皮內,生顆如豆,堅而不咚。火重於痰者,其色紅紫,乃痰因火滯而結。此生於上睥者多,屢有不治自癒。有恣辛辣熱毒酒色斷喪之人,久而變為癭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則頃刻而平復矣」。
二、《原機啟微•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大抵血氣如此,不欲相混,混則為阻。阻則成結。結則無所去還,故隱起於皮膚之中,遂為疣病。然各隨經絡而見。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陰心脈,足厥陰肝脈,血氣混結而成也。初起時,但如豆許。血氣衰者,遂止不復長。有久止而復長者。盛者則漸長,長而不已,如杯如盞,如碗如斗,皆自豆許致也。」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