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酒皶鼻﹝rosacea﹞ |
【疾病科屬】:皮膚科 |
【疾病概述】: |
酒皶鼻﹝rosacea﹞是一種以鼻部為主的皮膚潮紅﹝flush﹞,可伴發丘疹、膿皰的慢性皮膚病。又稱鼻赤,俗稱紅鼻子、酒糟鼻。 |
本病西醫稱之為灑渣鼻。 |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
1、多見於中年成人,男女均可發生。 |
2、皮疹發生於顏面中部,主要以鼻尖、鼻翼為主,其次為頰部、頦部和前額。常對稱分佈。 |
3、依據皮疹的進展過程可分為三期,但並無明顯界限。 |
ㄅ、紅斑期:局部皮膚彌漫性潮紅﹝flush﹞,尤其在刺激性飲食後、外界溫度突然改變及精神興奮時更為明顯。紅斑初起為暫時性陣發性,時現時退,以後逐漸變為持續不退,局部皮膚油膩。同時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呈細絲狀,分佈如樹枝。紅斑期一般經數年或更長時間後,逐漸發展至丘疹膿皰期。 |
ㄆ、丘疹膿皰期:病情繼續發展時,在紅斑的基礎上成批出現痤瘡﹝acne﹞樣丘疹、膿皰,但無粉刺形成。毛細血管擴張更為明顯,縱橫交錯,可呈蛛網狀。皮疹尤以鼻尖部為甚。 |
ㄇ、鼻贅期:本期少見,可見於症狀嚴重而病期長久者。鼻部皮色漸變紫褐色,皮膚肥厚,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狀隆起,稱為鼻贅。其表面凹凸不平,毛細血管顯著擴張,毛囊口明顯擴大。 |
4、一般無明顯應與粉刺和白屑風相鑒別。粉刺好發於青春期男女,皮疹除發生於面部外,也常發生於胸背部,有典型的黑頭粉刺,而鼻部多無皮疹。白屑風分佈部位較為廣泛,不只局限於面部,有油膩性鱗屑,不發生毛細血管擴張,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
【辨證分析】: |
酒皶鼻﹝rosacea﹞多因過食辛辣肥甘厚味,肺胃積熱上蒸,複遇風寒外束,血瘀凝結而成;或因嗜酒,酒氣薰蒸,複感風寒之邪,交阻肌膚所致。本病初起多屬肺胃熱盛,日久則多屬血瘀。治療方法分別宜清肺胃熱,佐以涼血活血及活血化瘀,並宜結合外治法。 |
【辨證論治】: |
肺胃熱盛型: |
【證見】:鼻部發紅,進辛辣刺激性飲食或精神興奮時加劇,可見有丘疹或膿皰;或伴口渴﹝thirsty﹞,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苔薄共同,脈浮數或滑數。 |
【治法】:清肺胃熱,佐以涼血活血。 |
【方藥】: |
→主方:枇杷清肺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
→→處方:枇杷葉、黃連各9克,桑白皮、黃柏、牡丹皮、山梔子各12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黃各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枳實12克。有膿皰者,加金銀花、連翹各15克、穿山甲﹝squama_manitis﹞12克。 |
血瘀型: |
【證見】:鼻部顏色黯紅、紫褐,皮膚肥厚,結節狀隆起,表面凹凸不平。舌質黯紅或舌尖邊有瘀點、瘀斑﹝eccymosis﹞,脈弦澀。 |
【治法】:活血化瘀。 |
【方藥】: |
→主方:涼血四物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
→→處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川芎、紅花、五靈脂、淩霄花各9克,赤芍、丹參各15克,黃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黃、土茯苓﹝poria﹞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
【其他療法】: |
【外治法】: |
1、用顛倒散水調外搽。 |
2、外搽顛倒散洗劑或5%硫黃霜。 |
【針灸療法】: |
【體針】:常選用印堂、迎香、地倉、素骸、承漿、合谷、曲池等穴位,每次取3~4穴,用瀉法或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
【耳針】:常選用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皮質下等穴位,每次取2~3穴,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
【穴位注射法】:取上述【體針】:或【耳針】:穴位,每次選用2穴,用丹參或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注射液,得針感後耳穴每穴注入0.1~0.2ml,體穴每穴注入0.5~1ml,徐徐推入。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
【七星針】:輕叩患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
【預防調護】: |
ㄅ、忌飲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
ㄆ、保持大便暢通。 |
ㄇ、避免精神緊張;避免局部過冷或過熱刺激。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