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癤﹝furuncle﹞

【疾病科屬】:皮膚科

【疾病概述】:

癤﹝furuncle﹞是發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是單個毛囊周圍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在中醫文獻中,發生於酷熱暑天的癤﹝furuncle﹞,稱為暑癤﹝furuncle﹞;發生於頭皮,未破如曲蟮拱頭,破後形似螻蛄串穴者,稱為螻蛄癤﹝furuncle﹞。

 本病西醫也稱之為癤﹝furuncle﹞。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夏季多見。

2、好發於頭、面、頸和臀部等處,也可發生於其他部位。

3、損害為位於毛囊的高出皮膚表面的圓形硬實小結節,黃豆大或更大,光亮緊張,局部紅、腫、熱、痛;以後結節逐漸變軟,中央頂端出現黃白色膿頭。潰破後,排出膿液和壞死組織,腫脹減退而漸愈,愈後留有瘢痕。

4、附近淋巴結常腫大。

5、較重者可有發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6、癤﹝furuncle﹞多發或反覆發作者,稱為癤﹝furuncle﹞病。

【辨證分析】:

癤﹝furuncle﹞的發生乃因內蘊濕熱,外感暑濕熱毒之邪,二者相搏,壅滯肌膚,熱勝肉腐,肉腐為膿而成。

 本病的治療,輕者可單純採用外治法,較重者或伴有全身症狀者,則宜結合辨證治療。

 本病多屬熱毒型,主要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癤﹝furuncle﹞病則屬風濕熱型,治療方法家祛風清熱利濕。

【辨證論治】:

熱毒型:

【證見】:局部紅、腫、熱、痛;可伴有惡寒,發熱,疲乏,全身不適,煩躁,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

→主方:

→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山梔子、連翹、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暑天夾濕者,加滑石30克、車前草15克。便秘﹝obstipation﹞者,加大黃12克(後下)。

熱毒較重者,可加黃芩12克、黃連9克。

→中成藥:

 ㄅ、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ㄆ、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ㄇ、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ㄈ、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風濕熱型:

【證見】:癤﹝furuncle﹞多發或反覆發作;可伴有疲乏力﹝fatigue﹞倦怠,胃納欠佳,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利濕。

【治法】:祛風清熱利濕。

【方藥】:

→主方:防風通聖散(劉完素《宣明論方》)加減;

→→處方:防風、荊芥﹝Fineleaf_Schizonepeta_Herb﹞、桔梗﹝radix_platycodi﹞各9克,連翹、金銀花各15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白芍、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山梔子、黃芩各12克,滑石、魚腥草各30克,麻黃、川芎各6克,薄荷6克(後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大便秘結者,去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加大黃12克(後下),芒硝12克(沖)。

久病體弱者,加生黃芪﹝radix_astragali﹞、黨參﹝radix_codonopsis﹞各25克,並適當減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渴病等,應同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辨證施治。

→中成藥: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外治法】:

1、初起用雙柏散、金黃散或四黃散,水調或水蜜調,外敷;也可用新鮮草藥,如紫花地丁、蒲公英、馬齒莧、犁頭草、芙蓉葉、銀花葉等,選1~2種搗爛外敷;或用千錘膏外貼。

2、後宜切開排膿,或用千錘膏外貼提膿。

3、潰後用生肌膏外敷。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