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口糜 |
【疾病科屬】:口齒科 |
【疾病概述】: |
口糜是指口腔肌膜糜爛成糜粥樣,並有特殊氣味的疾病。小兒患此證,口內肌膜白屑滿布,狀似鵝口瘡或雪口,是口腔白色念珠菌﹝candida_albicans﹞感染的一種表現。 |
西醫稱為口腔假膜型白色念珠菌﹝candida_albicans﹞病。 |
【診斷要點】: |
1、症狀:本病初起症狀較輕,可見口乾,不思飲食,食覺無味。若病情發展,可出現口腔紅腫作痛,灼熱感,口有特殊臭味或口甜。小兒患些證,則吮乳不便,拒食,哭鬧,病情嚴重者,可延及咽喉,致咽喉紅腫疼痛,吮乳困難,呼吸不利,痰涎壅盛,面青唇紫等症狀。 |
2、檢查:本病可發生於口腔的任何部位,一般多發於舌、頰內、軟齶及口底等處。初起患處稍紅腫,出現白色凝乳狀斑點,並逐漸融合成片,如糜粥樣,局部紅腫痛,白腐物不易拭除,拭去後易出血,隨後又生。若病變蔓延到咽喉,可見咽喉紅腫,表面蓋有白腐膜。 |
3、本病應與白喉相鑒別。白喉發病部位在咽喉,偶有見於鼻部及口腔,白膜堅韌厚實,為急性傳染病,全身症狀較嚴懲本病發於口腔,白膜鬆而厚,口內有特殊甜味或口臭﹝halitosis﹞,多見於嬰兒名久病之人。 |
【辨證分析】: |
本病多由於飲食不節,素嗜炙,脾胃受傷,運化失職,濕熱蘊積,或由於膀胱濕熱,移熱於小腸,濕濁不化,久則濕熱積聚,循經上蒸口腔而發病。 |
嬰兒患本病,往往多由胎中伏熱,蘊積心脾,加上出生後護理不當,口腔不潔,或感受邪熱,使心脾火熱循經上蒸於口而為病。 |
本病與心、脾、肋等臟腑有關,總的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祛濕除腐。 |
【辨證論治】: |
脾胃濕熱: |
【證見】:口腔肌膜紅腫,出現白色斑點略為凸起,斑點逐漸擴大成片,如糜粥樣,不易拭除,強行拭除則出血,隨後又生,疼痛,影響飲食。全身可伴發熱、頭痛,飲食不振。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除腐。 |
【方藥】: |
→主方:導來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味 |
→→處方:生地黃15克,竹葉15克,木通10克,甘草梢6克,澤瀉12克,黃連10克,黃芩12克,金銀花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後下)。水煎服。若紅腫潰爛擴大,白腐物多,口腔灼熱,口臭﹝halitosis﹞,便秘﹝obstipation﹞者,可用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清熱涼血,瀉炎通便。 |
若病後患本病,證見口乾少津,不欲飲,匯瀉體倦等脾虛濕盛之證,可用連理湯(《醫宗金鑒》)以健脾益氣燥濕。 若糜爛延及咽喉,日輕夜重,此為陰分已傷,邪熱又盛之證,若不及早治療,將致內陷之證,可用少陰甘桔湯(《醫宗金鑒》)加馬勃、黃連、青天葵,以清熱養陰,利咽除濕。 |
→中成藥: |
ㄅ、五花茶(沖劑),煎服或沖服,茶劑每次1~2塊,沖劑每次10克。 |
ㄆ、上清丸(片),口服,大密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
胎中伏熱: |
【證見】:小兒煩躁不安,吮乳不便,拒食或進食時啼哭,面赤唇紅,口乾,灼熱感,流熱涎,病變可擴展到整個口腔,白屑滿布,如雪片,甚至蔓延到咽喉,引起呼吸困難,面青唇紫等症狀。 |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
【方藥】: |
→主方:清熱瀉脾散(吳謙《醫宗金鑒》) |
→→處方:黃連1.5克,黃芩3克,燈心草2紮,生地黃6克,山梔子6克,石膏6克,茯苓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
→中成藥: |
ㄅ、健兒清解液,口服,嬰兒每次4ml,5歲以內8ml,6歲以上酌加,成人每次15ml,每日3次。 |
ㄆ、金銀花露,口服,每次30~60ml,每日2~3次。 |
→單方驗方: |
ㄅ、紅糖外塗(繆正耒《家用偏方驗方小方集》)紅糖(研細)30克,取適量塗患處,每日4~6次。適用於鵝口瘡、消除白腐。 |
ㄆ、硼砂四味散(繆正耒《家用偏方驗方小方集》) |
→→處方:硼砂10克,豆蔻仁6克,白礬5克,冰片0.5克。分別研細未,混和均勻。每取適量,用蜂蜜調如糊,塗於患處,每日3~4次。適用於鵝口瘡疼痛較甚者。 |
【外治法】: |
以黃連、銀花、甘草煎湯漱口,嬰兒則用消毒紗布或粗棉杆蘸藥汗拭去白膜,然後擦錫類散、冰硼散、表吹口散或柳花散,每日5~6次。 |
【其他療法】: |
【針炙治療】:針刺,取地倉、合穀穴,用瀉法留5分針,每日或間日1次。 |
【預防調護】: |
ㄅ、哺乳期嬰兒、久病或衰老患者,應告別注意口腔衛生,經常用淡鹽水漱口,嬰兒可用消毒紗布蘸淨水洗拭口腔。 |
ㄆ、嬰幼兒鵝口瘡的發生,與胎產有一定的關係。注意孕期衛生,以正確方法接生,可避免或減少本病發生的機會。 |
ㄇ、注意哺喂衛生,哺乳器具要每次蒸煮清潔消毒,奶母乳頭也應體質清潔。 |
ㄈ、不要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搞生素及免疫抑制劑的病人或慢性消髦性疾病患者,應經常用1%~4%的小蘇打水漱口。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