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池顯像: |
01、原理和方法: 將放射性示蹤劑(如99mTc-DTPA)經腰穿引入脊髓蛛網膜下腔,它將沿著腦脊液﹝CSF﹞迴圈的徑路運行,依次進入各腦池,最後到達大腦凸面,經蛛網膜顆粒吸收入血可於注射示蹤劑後1、3、6、24、48h分別進行頭部前位、側位及後位腦池顯像。 |
02、正常所見: 正常人於注藥後1h見小腦延髓池像,3~6h後各基底腦池相繼顯像,呈向上的三叉形,其底部為基底腦池和四疊體池,中央為胼胝體池,兩側為外側裂池,其間空白區為側腦室。 24h各基底池影消失,放射性向大腦凸面集中,形如傘狀,以上影像兩側基本對稱。 |
03、臨床應用 |
(01)、交通性腦積水的診斷:本病的典型影像特徵是: ①放射性示蹤劑進入側腦室且瀦留24h以上; ②示蹤劑消除緩慢,24~48h大腦凸面仍不顯像;但有時只出現上述現象之一。 本法是唯一能確診本病的方法,對指導治療和觀察療效有重要意義。 |
(02)、腦脊液﹝CSF﹞漏的診斷和定位:本法可顯示出腦脊液﹝CSF﹞漏口及漏管部位的異常放射性濃集影像,有助於確診耳漏和鼻漏。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D】 |
腦血栓﹝cerebral_thrombosis﹞形成患者出現尿失禁是病變損害了: A、額葉; B、胼胝體前4/5; C、扣帶回; D、旁中央小葉; E、顳葉基底面。 |
【B】 |
下列何者釋放之抑制因子作用在腦下垂體上: A、視丘; B、下視丘; C、穹窿; D、胼胝體。 |
【C】 |
大腦﹝cerebrum﹞白質的三種走向神經纖維中,連接左右大腦﹝cerebrum﹞對等腦回的是: A、聯絡纖維; B、投射纖維; C、胼胝體﹝corpus_callosum﹞; D、內囊。 |
【A】 |
調節與興奮抑制的生理活動過程,是在大腦﹝cerebrum﹞的: A、皮質; B、胼胝體﹝corpus_callosum﹞; C、基底神經核; D、腦膜。 |
【B】 |
人的體溫、食慾、口渴、血壓及睡眠中樞是: A、延腦﹝medulla﹞; B、間腦﹝diencephalon﹞; C、胼胝體﹝corpus_callosum﹞; D、松果體﹝pineal_corpus﹞。 |
【B】 |
下列何者釋放之抑制因子作用在腦下垂體上: A、視丘; B、下視丘; C、穹窿; D、胼胝體﹝corpus_callosum﹞。 |
【】 |
關於瀰漫性軸突損傷﹝diffuse_axonal_injury,_DAI﹞的敘述何者錯誤? : A、主要是加速減速和旋轉力量所造成 ; B、輕度創傷性腦傷於神經影像檢查中不易看見 ; C、神經影像檢查中較易於灰質和白質交界面看見 ; D、瀰漫性軸突﹝axon﹞損傷恢復通常很快 ; E、瀰漫性軸突﹝axon﹞損傷常見於中腦﹝midbrain﹞、橋腦﹝pons﹞、胼胝體﹝corpus_callosum﹞ |
【B】 |
下列何者連接左、右大腦半球?: A、內囊﹝internal_capsule﹞; B、胼胝體﹝corpus_callosum﹞; C、鉤束﹝uncinate_fasciculus﹞; D、穹窿﹝fornix﹞。 |
【C】 |
大腦白質的三種走向神經纖維中,連接左右大腦對等腦回的是: A、聯絡纖維; B、投射纖維;C、胼胝體; D、內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