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骨由骨組織﹝osseous_tissue﹞、骨膜及骨髓等構成。

 骨組織﹝osseous_tissue﹞是堅硬而有一定韌性的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

﹝一﹞、骨組織﹝osseous_tissue﹞的結構:

骨組織﹝osseous_tissue﹞由大量鈣化的細胞間質﹝intercellular_substance﹞及數種細胞組成。

 鈣化的細胞間質﹝intercellular_substance﹞稱為骨基質﹝bone_matrix﹞。

 細胞有骨原細胞﹝osteogenic_cell﹞、成骨細胞﹝osteoblast﹞、骨細胞及破骨細胞﹝osteoclast﹞四種。

 骨細胞最多,位於骨基質﹝bone_matrix﹞內,其餘三種細胞均位於骨組織﹝osseous_tissue﹞的邊緣。

01、骨基質﹝bone_matrix﹞:

 即骨的細胞間質﹝intercellular_substance﹞,由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構成,含水極少。

 有機成分由成骨細胞﹝osteoblast﹞分泌形成,包括大量膠原纖維﹝collagenousfiber﹞(占有機成分的95%)及少量無定形基質。

 無定形基質為凝膠,內含中性或弱鹼性糖胺多糖,有粘著膠原原纖維的作用。

 基質中還含有兩種鈣結合蛋白:骨鈣蛋白﹝osteocalcin﹞和骨磷蛋白﹝phosphophoryms﹞。

 前者有兩個與鈣親合力強的部位,後者則有許多鈣結合部位,但只有一部分骨磷蛋白﹝phosphophoryms﹞是可溶性的,其餘均與膠原纖維﹝collagenousfiber﹞相結合。

 鈣結合蛋白與鈣化及鈣的運輸有關。

 無機成分又稱骨鹽(bone_mineral),主要為羥磷灰石結晶﹝hydroxyapatite_crystal﹞,屬不溶性中性鹽,呈細針狀,長10~20nm,沿膠原原纖維長軸規則排列並與之結合。

 有機成分與無機成分的緊密結合使骨十分堅硬。

骨基質﹝bone_matrix﹞結構呈板層狀,稱為骨板﹝bone_lamella﹞,成層排列的骨板﹝bone_lamella﹞猶如多層木質膠合板。

 同一骨板﹝bone_lamella﹞內的纖維相互平行,相鄰骨板﹝bone_lamella﹞的纖維則相互垂直,這種結構形式有效地增強了骨的支持力。

02、骨組織﹝osseous_tissue﹞的細胞:

(1)、骨細胞:

 單個分散於骨板﹝bone_lamella﹞內或骨板﹝bone_lamella﹞間。

 骨細胞是有許多細長突起的細胞,胞體較小,呈扁橢圓形,其所在空隙稱骨陷窩﹝bone_lacuna﹞,突起所在的空隙稱骨小管﹝bone_canaliculi﹞。

 相鄰骨細胞的突起以縫隙連接﹝gap_junction﹞相連,骨小管﹝bone_canaliculi﹞則彼此連通。

 骨陷窩﹝bone_lacuna﹞和骨小管﹝bone_canaliculi﹞內含組織液,可營養骨細胞和輸送代謝產物。

 骨陷窩﹝bone_lacuna﹞周圍的薄層骨基質﹝bone_matrix﹞鈣化程度較低,並可不斷更新,在機體需要時,骨細胞的溶骨作用可溶解此層骨基質﹝bone_matrix﹞,使Ca2+釋放入骨陷窩﹝bone_lacuna﹞的組織液中,繼而進入血液,對維持血鈣的恒態水準有一定作用。

(2)、骨原細胞﹝osteogenic_cell﹞:

 是骨組織﹝osseous_tissue﹞中的幹細胞,位於骨外膜﹝periosteum﹞及骨內膜﹝endosteum﹞貼近骨處。

 細胞較小,呈梭形,核橢圓形,細胞質少,弱嗜鹼性﹝basophilia﹞。

 當骨組織﹝osseous_tissue﹞生長或改建時,骨原細胞﹝osteogenic_cell﹞能分裂分化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

(3)、成骨細胞﹝osteoblast﹞:

 分佈在骨組織﹝osseous_tissue﹞表面,成年前較多,常排成一層,成年後較少。

 成骨細胞﹝osteoblast﹞是具有細小突起的細胞,胞體呈矮柱狀或橢圓形,其突起常伸入骨質表層的骨小管﹝bone_canaliculi﹞內,與表層骨細胞的突起形成連接。

 核圓形,多位於細胞的游離端。

 胞質嗜鹼性﹝basophilia﹞,電鏡下可見大量粗面內質網和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

 成骨時,成骨細胞﹝osteoblast﹞分泌骨基質﹝bone_matrix﹞的有機成分,稱為類骨質﹝osteoid﹞,同時以類似頂漿分泌的方式向類骨質﹝osteoid﹞中釋放一些小泡,稱基質小泡﹝matrix_vesicle﹞。

 基質小泡﹝matrix_vesicle﹞直徑約0.1μm,有膜包被,膜上有鹼性磷酸酶、焦磷酸酶和ATP酶,泡內含鈣和小的羥磷灰石結晶﹝hydroxyapatite_crystal﹞。

 一般認為,基質小泡﹝matrix_vesicle﹞是使類骨質﹝osteoid﹞鈣化的重要結構。

 近年發現,骨基質﹝bone_matrix﹞中的鈣結合蛋白均由成骨細胞﹝osteoblast﹞分泌產生。

 當成骨細胞﹝osteoblast﹞被類骨質﹝osteoid﹞包埋﹝embedding﹞後,便成為骨細胞。

(4)、破骨細胞﹝osteoclast﹞:

 主要在骨組織﹝osseous_tissue﹞表面,數目較少。

 破骨細胞﹝osteoclast﹞是一種多核的大細胞,直徑約100μm,含有2~50個核。

 目前認為它由多個單核細胞﹝monocyte﹞融合﹝cell_fusion﹞而成,無分裂能力。

 光鏡下,破骨細胞﹝osteoclast﹞貼近骨基質﹝bone_matrix﹞的一側有紋狀緣﹝straited_border﹞,胞質呈泡沫狀,在HE染色的切片中胞質易為伊紅﹝eosin﹞染色。

 電鏡下可其貼近骨基質﹝bone_matrix﹞一側有許多不規則的微絨毛﹝microvillus﹞,稱為皺褶緣﹝ruffled_border﹞,即光鏡下的紋狀緣﹝straited_border﹞。

 在皺褶緣﹝ruffled_border﹞的周緣有一環形胞質區,內有多量微絲﹝microfilament﹞,而無其他細胞器,稱為亮區﹝clear_zone﹞。

 亮區﹝clear_zone﹞的細胞膜平整並緊貼於骨基質﹝bone_matrix﹞表面,形成一道環形胞質圍牆,使所包圍的區域成為封閉的微環境區﹝microenvironment_zone﹞。

 破骨細胞﹝osteoclast﹞功能活躍時,向此區釋放多種蛋白酶﹝proteinase﹞、碳酸酐酶﹝Carbonic_angydrase﹞、乳酸及檸檬酸﹝citric_acid﹞等,在酶及酸的作用下使骨基質﹝bone_matrix﹞溶解。

 皺褶緣﹝ruffled_border﹞可增大吸收面積,電鏡下可見皺褶緣﹝ruffled_border﹞基部有吞飲泡和吞噬泡,泡內含小骨鹽晶體及解體的有機成分,表明破骨細胞﹝osteoclast﹞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質﹝bone_matrix﹞的作用。

﹝二﹞、長骨的結構:

長骨由骨鬆質﹝spongy_bone﹞、骨密質﹝compact_bone﹞、骨膜、關節軟骨﹝articular_cartilage﹞及血管、神經等構成。

01、骨鬆質﹝spongy_bone﹞:

 分佈於長骨的骨骺和骨幹的內側份,是大量針狀或片狀骨小梁相互連接而成的多孔隙網架結構,網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滿骨髓。

 骨小梁厚度一般為0.1~0.4mm,由數層平行排列的骨板﹝bone_lamella﹞和骨細胞構成。

 骨小管﹝bone_canaliculi﹞穿行表層骨板﹝bone_lamella﹞開口於骨髓腔,骨細胞從中獲得營養並排出代謝產物。

02、骨密質﹝compact_bone﹞:

 分佈於長骨骨幹和骨骺的外側份。

 骨密質﹝compact_bone﹞內的骨板﹝bone_lamella﹞排列很有規律,按骨板﹝bone_lamella﹞排列方工可分為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骨單位﹝osteon﹞和間骨板﹝bone_lamella﹞。

(1)、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

 分佈於長骨幹的外側面及近骨髓腔的內側面,分別稱為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及內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

 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較厚,約有10~40層,較整齊地環繞骨幹排列。

 內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較薄,僅由數層骨板﹝bone_lamella﹞組成,排列不甚規則。

 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及內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均有橫向穿越的小管,統稱穿通管(又稱Volkmann管)。

 穿通管與縱行排列的骨單位﹝osteon﹞中央管﹝central_canal﹞相通連,它們都是小血管、神經及骨膜成分的通道,並含有組織液。

(2)、骨單位﹝osteon﹞:

 又稱哈弗系統,是長骨幹起支援作用的主要結構單位。

 骨單位﹝osteon﹞位於內、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之間在,數量較多,呈筒狀,直徑30~70μm,長0.6~2.5mm,由10~20層同心圓排列的骨板﹝bone_lamella﹞(哈弗骨板﹝Haversian_bone_lamella﹞)圍成。

 各層骨板﹝bone_lamella﹞之間有骨細胞。

 各層骨細胞的突起經骨小管﹝bone_canaliculi﹞穿越骨板﹝bone_lamella﹞相互連接。

 骨單位﹝osteon﹞的中軸有一中央管﹝central_canal﹞,或稱哈弗管﹝Haversian_canal﹞,內含骨膜組織、毛細血管(有的是微動靜脈)和神經。

各個骨單位﹝osteon﹞表面都有一層厚約2μm的粘合質,是一層含骨鹽多而膠原纖維﹝collagenousfiber﹞少或缺如的骨基質﹝bone_matrix﹞,在骨的橫磨片上呈折光較強的輪廓線,稱粘合線(cement_line)。

 骨單位﹝osteon﹞周邊部的骨小管﹝bone_canaliculi﹞都在粘合線以內返折,不與相鄰單位表面的骨小管﹝bone_canaliculi﹞通連。

 骨單位﹝osteon﹞最內層的骨小管﹝bone_canaliculi﹞均開口于中央管﹝central_canal﹞,使每一骨單位﹝osteon﹞內的骨細胞均能通過相互通連的骨小管﹝bone_canaliculi﹞獲得營養。

 骨的內、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與骨單位﹝osteon﹞交界處也有粘合線,但不如骨單位﹝osteon﹞之間的明顯。

(3)、間骨板﹝bone_lamella﹞:

 是填充在骨單位﹝osteon﹞之間的一些不規則的平行骨板﹝bone_lamella﹞,它們是原有的骨單位﹝osteon﹞或內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未被吸收的殘留部分,其中除骨陷窩﹝bone_lacuna﹞及骨小管﹝bone_canaliculi﹞外,無其他管道。

03、骨膜:

 除關節面以外,骨的內、外表面分別覆以骨內膜﹝endosteum﹞和骨外膜﹝periosteum﹞。

 骨外膜﹝periosteum﹞分為兩層:外層較厚,為緻密結締組織﹝dense_connective_tissue﹞,纖維粗大而密集,有的纖維橫向穿入外環骨板﹝circumferential_lamella﹞,稱穿通纖維﹝perforating_fiber﹞或Sharpey纖維,起固定骨膜和韌帶的作用;內層較薄,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疏鬆,含骨原細胞﹝osteogenic_cell﹞和成骨細胞﹝osteoblast﹞及小血管和神經。

 在骨髓腔面、骨小梁的表面、中央管﹝central_canal﹞及穿通管的內表面均襯有薄層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即骨內膜。

 骨內膜﹝endosteum﹞的纖維細而少,細胞常排列成一層,頗似單層扁平上皮,細胞之間有縫隙連接﹝gap_junction﹞,它們與骨細胞突起之間也有縫隙連接﹝gap_junction﹞。

 這些細胞能分裂分化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

 還有人認為這種細胞具有離子屏障功能,其作用是分隔骨細胞周液和骨髓腔內的組織液,使骨細胞周液維持一定的鈣、磷濃度,有利於骨鹽結晶的形成。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哈氏系統﹝Haversian_system﹞

【D】

下列關於緻密骨﹝compact_bone﹞及海綿骨﹝spongy_bone﹞之敘述,何者正確?※※A、緻密骨主要見於長骨的兩端;※※B、兩者皆具完整的哈氏系統﹝Haversian_system﹞;※※C、短骨全由緻密骨構成;※※D、海綿骨內含骨小樑﹝trabeculae﹞結構。﹝基礎醫學-護﹞

【D】

下列關於緻密骨及海綿骨之敘述,何者不正確:A、緻密骨所含的空間有限;※※B、兩者皆具完整的哈氏系統;※※C、海綿骨內充滿紅骨髓;※※D、海綿骨由骨小樑構成。(《解剖學》)

【D】

下列關於緻密骨及海綿骨之敘述,何者不正確:※※A、緻密骨所含的空間有限;※※B、兩者皆具完整的哈氏系統;※※C、海綿骨內充滿紅骨髓;※※D、海綿骨由骨小樑構成。(《解剖學》)

【D】

下列關於緻密骨﹝compact_bone﹞及海綿骨﹝spongy_bone﹞之敘述,何者正確:※※A、緻密骨主要見於長骨的兩端;※※B、兩者皆具完整的哈氏系統﹝Haversian_system﹞;※※C、短骨全由緻密骨構成;※※D、海綿骨內含骨小樑﹝trabecula﹞結構。(《解剖學》臺)

【D】

下列關於緻密骨﹝compact_bone﹞及海綿骨﹝spongy_bone﹞之敘述,何者正確:※※A、緻密骨主要見於長骨的兩端;※※B、兩者皆具完整的哈氏系統﹝Haversian_system﹞;※※C、短骨全由緻密骨構成;※※D、海綿骨內含骨小樑﹝trabecula﹞結構。(《解剖學》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