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腺﹝digestive_gland﹞: |
消化腺﹝digestive_gland﹞包括分佈于消化管﹝Digestive_tract﹞壁內的許多小消化腺﹝digestive_gland﹞(如口腔黏膜﹝oral_mucosa﹞小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胃腺、腸腺等)和構成器官的大消化腺﹝digestive_gland﹞(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胰腺﹝pancreas﹞和肝)。 大消化腺﹝digestive_gland﹞是實質性器官,外包以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被膜,被膜的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伸入腺內,將腺分隔為若干葉和(或)小葉,血管、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和神經也隨同進入腺內。 腺分實質和間質兩部分。 由腺細胞組成的腺泡以及腺的導管為實質;被膜和葉間與小葉間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為間質。 |
大消化腺﹝digestive_gland﹞的分泌物經導管排入消化管﹝Digestive_tract﹞,對食物行使化學消化作用;此外,有的腺還有內分泌或其他重要功能。 |
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 |
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有腮腺﹝parotid_gland﹞、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舌下腺﹝sublingual_gland﹞三對,它們的導管開口於口腔。 |
﹝一﹞、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的一般結構: |
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為複管泡狀腺﹝tubuloacinar_gland﹞,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
01、腺泡: 腺泡(alveoli)呈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或錐形腺細胞組成,為腺的分泌部﹝secretory_portion﹞。 腺細胞與基膜﹝basement_membrane﹞之間以及部分導管上皮與基膜﹝basement_membrane﹞之間有肌上皮細胞﹝myoepithelial_cell﹞,細胞扁平,有突起,胞質內含有肌動蛋白﹝actin﹞微絲﹝microfilament﹞。 肌上皮細胞﹝myoepithelial_cell﹞的收縮有助於腺泡分泌物排出。 腺泡分漿液性﹝serous_alveolus﹞、粘液性﹝mucous_alveolus﹞和混合性﹝mixed_alveolus﹞三種類型。 |
(1)、漿液性腺泡﹝serous_alveolus﹞: 由漿液性腺﹝serous_gland﹞細胞組成。 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染色較深。 基部胞質嗜鹼性﹝basophilia﹞較強,電鏡下可見此處有較多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 核圓形,位於基部。 頂部胞質內有較多嗜伊紅﹝eosin﹞的分泌顆粒(酶原顆粒,zymogen_granule)漿液性腺泡﹝serous_alveolus﹞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saliva﹞澱粉酶。 |
(2)、粘液性腺泡﹝mucous_alveolus﹞: 由粘液性腺﹝mucous_gland﹞細胞組成。 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著色較淺,分泌顆粒不能顯示。 細胞核扁圓形,居細胞底部。 電鏡下則可見頂部胞質內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原顆粒,mucinogen_granule)。 粘液性腺泡﹝mucous_alveolus﹞的分泌物較粘稠,主要為粘液(糖蛋白)。 |
(3)、混合性腺泡﹝mixed_alveolus﹞: 由漿液性腺﹝serous_gland﹞細胞和粘液性腺﹝mucous_gland﹞細胞共同組成。 常見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mucous_gland﹞細胞組成,幾個漿液性腺﹝serous_gland﹞細胞位於腺泡的底部或附於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demilune)。 半月的分泌物可經粘液性細胞﹝mucous_cell﹞間的小管釋入腺泡腔內。 |
02、導管: 導管是反復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與腺泡相連。 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 |
(1)、閏管﹝intercalated_duct﹞: 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
(2)、紋狀管﹝striated_duct﹞: 或稱分泌管﹝secretory_duct﹞,與閏管﹝intercalated_duct﹞相連接,管徑相,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核位居細胞頂部,胞質嗜酸性﹝acidophilia﹞。 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紋,電鏡下為質膜內褶﹝plasma_membrane_infolding﹞和縱行排列的線粒體﹝mitochondria﹞,此種結構使細胞基部表面積增大,便於細胞與組織液間進行水和電解質的轉運。 紋狀管﹝striated_duct﹞上皮細胞﹝myoepithelial_cell﹞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將k+排入管腔,並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調節唾液﹝saliva﹞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saliva﹞量。 |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 紋狀管﹝striated_duct﹞匯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行於小葉間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內。 小葉間導管較粗,管壁為假複層柱狀上皮﹝stratified_columnar_epithelium﹞。 小葉間導管逐級匯合並增粗,最後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於口腔,導管近口腔開口處漸為複層扁平上皮﹝keratinized_stratified_squamousepithelium﹞,與口腔上皮相連續。 |
﹝二﹞、三種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的結構特點: |
01、腮腺﹝parotid_gland﹞: 為純漿液性腺﹝serous_gland﹞,閏管﹝intercalated_duct﹞長,紋狀管﹝striated_duct﹞較短。 分泌物含唾液﹝saliva﹞澱粉酶多,粘液少。 |
02、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 為混合腺,漿液性腺泡﹝serous_alveolus﹞多,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mixed_alveolus﹞少。 閏管﹝intercalated_duct﹞短,紋狀管﹝striated_duct﹞發達。 分泌物含唾液﹝saliva﹞澱粉酶較少,粘液較多。 |
03、舌下腺﹝sublingual_gland﹞: 為混合腺,以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mixed_alveolus﹞為主,半月較多,無閏管﹝intercalated_duct﹞,紋狀管﹝striated_duct﹞也較短。 分泌物以粘液為主。 |
﹝三﹞、唾液﹝saliva﹞: |
唾液﹝saliva﹞的70%由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分泌,25%由腮腺﹝parotid_gland﹞分泌,5%由舌下腺﹝sublingual_gland﹞分泌。 唾液﹝saliva﹞中的水和粘液起潤滑口腔作用,唾液﹝saliva﹞澱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唾液﹝saliva﹞中還含有溶菌酶。 大唾液腺﹝major_salivary_glands﹞間質內有淋巴細胞﹝lymphocyte﹞和漿細胞﹝plasmacell﹞,漿細胞﹝plasmacell﹞分泌的IgA與腺細胞產生的蛋白質﹝white_matter﹞分泌片﹝sectetory_piece﹞結合,形成分泌性IgA﹝secretory_IgA,sIgA﹞,隨唾液﹝saliva﹞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作用。 |
﹝四﹞、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 |
近20年來,陸續從鼠等動物及人的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發現或分離撮出近30種生物活性多肽,有的已被提純,其分子結構也已清楚。 這些多肽物質或直接分泌入血,或隨唾液﹝saliva﹞進入消化道再由胃腸吸收入血,對多種組織和細胞的生理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 根據多肽的不同化學性質和生理作用,可將它們分為四大類: ①促細胞生長與分化的因數,如神經生長因數﹝NGF﹞,表皮生長因數﹝EGF﹞,內皮生長刺激因數﹝EGSF﹞、紅細胞生成素﹝EPO﹞、骨髓克隆刺激因數﹝CSF﹞等。 ②內環境穩定因數,如腎素(renin)、激肽釋放酶﹝kallikrein,kk﹞、生長抑素﹝somatostatin﹞、胰島素﹝insulin﹞和高血糖素﹝glucagon﹞樣物質等。 ③消化酶,如澱粉酶、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等。 ④細胞內調節因數,如酯肽酶等。 有的多肽物質已製成商品試劑,如從小鼠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提純的EGF和NGF廣泛用於實驗研究。 |
小鼠和大鼠出生後隨著性發育成熟,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紋狀管﹝striated_duct﹞逐漸增粗、增長和彎曲,上皮細胞﹝myoepithelial_cell﹞頂部胞質內出現許多分泌顆粒。 由導管上皮演變成的這種分泌細胞,稱為顆粒曲管細胞(granular_convoluted_tubulecell,GCT細胞)。 現已證實,鼠和其他一些齧齒動物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分泌的多種生物活性多肽,主要定位於GCT細胞的分泌顆粒內;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無GCT細胞,多肽可能由紋狀管﹝striated_duct﹞或其他導管的上皮細胞﹝myoepithelial_cell﹞產生。 |
小鼠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GCT細胞的發育分化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雄鼠至性成熟時(生後60天)GCT發育快,小管長而彎曲,分支多,雌鼠的GCT則相對發育較差。 雄鼠GCT細胞內的分泌顆粒及產生的多肽也較雌鼠的多。 若將新生雄鼠閹割,或給雌鼠以雄激素﹝Androgen﹞,GCT細胞的性差則消失,表明小鼠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_gland﹞GCT細胞的發育是依賴雄激素﹝Androgen﹞的。 此外,甲狀腺素﹝T4﹞和腎上腺皮質激素﹝mineralocorticoid﹞對GCT的發育與分化也有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