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概述
關節的基本構造和輔助結構
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內軟骨藏;
韌帶加強穩固性、基本構造都一樣。
一、關節的概念及分類
骨與骨之間借一些結締組織相連接,稱關節。
根據骨連結組織結構不同,關節可分為不動關節、動關節和半關節。
《一》、不動關節:骨與骨之間借緻密結締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連結起來,連結處沒有任何間斷和縫隙,稱直接連結或無腔隙骨連結。
《二》、動關節:骨與骨之間借關節囊連結起來,連接處有縫隙稱間接連結或有腔隙的骨連結。
《三》、半關節:骨與骨之間借軟骨組織連結起來,軟骨內有狹小的腔隙,連結骨只能做微小的運動。
二、關節的結構
《一》、關節的基本結構
1、關節面及關節軟骨:關節面是指相鄰連結骨之間構成關節的骨面。
按形狀分:
關節頭:凸;
關節窩:凹
關節軟骨:在骨面上有一層很薄、脆的軟骨,無神經和血管分佈。
2、關節囊:是附在關節面周圍附近骨面上的結締組織囊。
外層(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因而厚而堅實,一般來說,負重較大的在下肢關節,關節囊厚,肌肉發達,靈活性相對較小些,有時在一個關節囊的纖維層薄厚也不同。負荷輕,關節囊薄。
內層(滑膜層):分泌滑液,有潤滑關節面作用,以減少摩擦和營養關節面和軟骨組織作用。
3、關節腔:關節腔是關節滑膜層和關節軟骨之間圍成的腔隙。關節腔中的滑液等,腔中的壓力較外部小,為負壓,可以加固關節。
《二》、關節的輔助結構:
指某些關節為適應特殊功能的需要而分化的一些結構。
1、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多呈扁帶或索狀,有連接兩骨,增加關節的穩固性及限制關節過度運動等作用。
2、節內軟骨——位於兩骨關節面之間,由纖維軟骨構成,半月板、關節盤有緩衝作用。
3、關節唇——為纖維軟骨環,附著於關節窩的周緣,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有作用。
4、膜囊——是關節囊的滑膜層的薄弱部位呈囊狀向外突出形成的,其囊與關節腔相通。功能:減少運動時骨與肌腱的摩擦。
5、膜襞——是關節囊的滑膜層內表面向關節腔內凸入而形成的皺襞。功能:填充過大的關節腔,加固關節,同時擴大滑膜的面積,有利於滑膜的面積,有利於滑膜分泌和吸收。
三、關節的分類
按關節運動軸的多少和關節面的形狀分
1、單軸關節:
《1》屈戍關節——關節面呈滑車形、如指關節、滑車關節:肱尺關節、踝關節等。
《2》、車軸關節——關節面的形狀像圓柱體的一分部,如橈尺近側關節、橈尺遠側關節。
2、雙軸關節:
《1》、橢圓關節——關節面呈橢圓形,如橈腕關節。
《2》、鞍狀關節——關節面呈馬鞍形,如第一腕掌關節。
3、多軸關節:
《1》、球窩關節——關節面的形態像球面的一部分,如肩關節、髖關節等。
《2》、平面關節——關節面形狀像直徑很大的球體的一部分,曲度很小,接近於平面。(例骶髂關節、肩鎖關節)
四、關節處的基本運動
屈伸運動:環節在矢狀面內繞關節寇狀軸的運動稱為屈伸運動,其中環節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
收展運動:環節在寇狀面內,繞矢狀軸運動稱收展運動,其中環節末端遠離身體正中面的運動為外展,靠近身體矢狀正中面為內收
旋轉運動:關節繞垂直軸在水平面內的運動為旋轉運動,其中由前向內側的旋轉為旋內或旋前,由前向外側旋轉為旋外或旋後。
五、影響環節運動幅度的解剖學因素
環節運動幅度——個動作自開始到結束時,在某一關節處兩個運動環節之間運動範圍的極限角度。環節運動幅度是評定柔韌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一》、不易改變的因素
關節面之間的弧度差。通常是差別愈大,運動幅度也愈大。
關節周圍骨的大小。骨突愈大,運動幅度愈小。
《二》、可塑性的因素
關節囊的厚度和鬆緊程度。
關節韌帶的強弱程度。
原動肌的力量及對抗肌的舒張能力。〈關節周圍肌肉的體積與伸展性〉
運動專案和訓練水準不同,對環節運動幅度的影響也不同。
年齡。兒童少年的關節囊、韌帶和肌肉中的水分較多,伸展性能較好,關節軟骨較好;彈性也好;骨質中有機物較多,可塑性較大,都有利於增大環節幅度。
《三》、性別因素
女子關節囊、韌帶、肌肉中的水分和脂肪較多,伸展性較好,運動幅度比男性好。
六、運動對關節的影響
使骨關節面的骨密質增厚,從而能承受更大的負荷。
使關節軟骨增厚〈短期訓練會出現腫脹—適度後,軟骨增厚。
使關節周圍的骨肉強壯,關節囊、韌帶增厚。
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關節囊、韌帶伸展性提高。
運動項目活動的部位不一樣,影響的關節也不一樣。(張辰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