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對疾病進行辨證診斷,是中醫診斷應有的、特殊的內容,它是治療立法處方的主要依據。在中醫辨證學中,應分清和掌握症、證、辨證、證候、證型、病名的概念。

 

  掌握了辨證論治,即使沒有明確病名診斷,或者雖有病名診斷而目前對該病尚乏特殊療法,運用辨證論治,也能對這些疾病進行治療。

 

  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綱,是中醫辨證的綱領,並且較爲突出地反映了中醫學的辯證法思想。因此,學習和掌握八綱辨證,對整個辨證體系的學習和運用具有指導性意義。

 

八綱辨證概念

  八綱,指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醫生通過對診法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病位的淺深、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鬥爭的盛衰和病證類別的陰陽,以作爲辨證綱領的方法,稱爲八綱辨證。

 

  任何疾病,從大體病位來說,總離不開表或裏;從基本性質來說,一般可區分爲寒與熱;從邪正關係來說,主要反映爲實或虛;從病證類別來說,都可歸納爲陽或陰兩大類。

 

因此,疾病的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儘管極爲複雜,但運用八綱對病情進行辨別歸類,則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因爲它是從各種具體證候的個性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性規律的共性,所以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源流

  《內經》中並無「八綱」這一名詞,但有其具體內容的散在性論述,且基本確定了其相互間的辨證關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具體運用八綱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方隅在《醫林繩墨》說:「仲景治傷寒,……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裏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綱辨證的概念與內容,已爲許多醫家所重視和接受。如王執中在《傷寒正脈》中說:「治病八字,虛實陰陽表裏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中有「陰陽篇」、「六變篇」之稱,即所謂「二綱六變」,並以二綱統六變,他說「陰陽既明,則表與裏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因此將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者作爲辨證的綱領,實際上是形成於明代。

 

  近人祝味菊在《傷寒質難》中說:「所謂‘八綱’者,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也。古昔醫工觀察各種疾病之證候,就其性能之不同,歸納於八種綱要,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正式提出了「八綱」之名。

 


 

八綱基本證候

  表證與裏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的八個方面的基本證候。

 

表裏辨證

  表裏辨證是辨別病變部位外內淺深的兩個綱領。病位的表與裏是相對概念,如體表與臟腑相對而言,體表爲表,臟腑爲裏;臟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臟屬裏;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裏;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裏;等等。

 

  表裏證鑒別要點:表裏證的鑒別,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舌象、脈象等變化。表證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裏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表證舌苔變化不明顯;裏證舌苔多有變異。表證脈浮;裏證多見沉脈或其它多種脈象。

 

表裏辨證——表證

概念:表證是對感受外邪,病變反映在身體淺表層所出現的證候概括。

 

證候:惡寒(或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或見鼻塞,流涕,噴嚏,微咳,咽喉癢痛,頭身疼痛等。

 

機理:外邪侵襲肌表,衛氣被遏失其溫煦,故惡寒;衛氣起而抗邪,邪正相爭,故發熱。病邪在表尚未深入,故舌象無顯著變異而呈現薄白苔;邪在肌表,脈氣鼓動於外,故見浮脈。表證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輕、病程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點。

 

表裏辨證——裏證

概念:裏證是指病變部位在身體深層,臟腑、氣血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證候:裏證包括的範圍極爲廣泛,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很難一言而概括之,可以說凡非表證(及半表半裏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歸屬於裏證的範疇。

 

機理:《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裏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裏證的形成,大致有三種情况:

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裏,形成裏證;

二是外邪直接入裏,侵犯臟腑,即所謂「直中」,病一開始,就表現爲裏證;

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影響臟腑、氣血、精髓而爲病。

 


 

表裏辨證——半表半裏證

概念:半表半裏證是指病變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裏,而處於表裏過渡階段所表現的證候。

 

證候: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神情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機理:病在半表半裏,正邪交爭,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寒熱交替而作。膽之經脈循行兩脅,邪犯其地,經氣不暢,故見胸脅苦滿。膽熱犯胃,胃氣失和,故神情默默,不欲飲食。熱鬱則心煩,胃氣上逆則喜嘔。膽熱傷津上灼,故口苦咽乾。膽與肝合,肝開竅於目,邪熱循經上幹清竅,故頭目昏眩。肝膽氣郁,失於柔和,故脈勁急有力而弦。

  附:表裏證鑒別要點:
  表裏證的鑒別,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舌象、脈象等變化。
  表證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裏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
  表證舌苔變化不明顯;裏證舌苔多有變異。
  表證脈浮;裏證多見沉脈或其他多種脈象。

 

表裏辨證(表)

 

概念

證候

機理

表證

表證是對感受外邪,病變反映在身體淺表層所出現的證候概括。

惡寒(或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或見鼻塞,流涕,噴嚏,微咳,咽喉癢痛,頭身疼痛等。

外邪侵襲肌表,衛氣被遏失其溫煦,故惡寒;衛氣起而抗邪,邪正相爭,故發熱。病邪在表尚未深入,故舌象無顯著變異而呈現薄白苔;邪在肌表,脈氣鼓動於外,故見浮脈。表證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輕、病程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點。

裏證

裏證是指病變部位在身體深層,臟腑、氣血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裏證包括的範圍極爲廣泛,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很難一言而概括之,可以說凡非表證(及半表半裏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歸屬於裏證的範疇。

《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裏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裏證的形成,大致有三種情况:
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裏,形成裏證;
二是外邪直接入裏,侵犯臟腑,即所謂「直中」,病一開始,就表現爲裏證;
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影響臟腑、氣血、精髓而爲病。

半表半裏證

半表半裏證是指病變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裏,而處於表裏過渡階段所表現的證候。

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神情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病在半表半裏,正邪交爭,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寒熱交替而作。膽之經脈循行兩脅,邪犯其地,經氣不暢,故見胸脅苦滿。膽熱犯胃,胃氣失和,故神情默默,不欲飲食。熱鬱則心煩,胃氣上逆則喜嘔。膽熱傷津上灼,故口苦咽乾。膽與肝合,肝開竅於目,邪熱循經上幹清竅,故頭目昏眩。肝膽氣郁,失於柔和,故脈勁急有力而弦。

 

寒熱辨證

  寒熱辨證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病邪有陰邪與陽邪之分,正氣有陰液與陽氣之別。陽邪致病可使陽氣偏盛而陰液受損,或陰液虧損而陽氣偏亢,均可表現爲熱證;陰邪致病可使陰氣偏盛而陽氣受損,或是陽氣虛衰而陰寒內盛,均可表現爲寒證。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即是此義。由於寒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故《景岳全書‧傳忠錄》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寒象、熱象與八綱辨證的寒證、熱證,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二者不能混同[比較]。辨別疾病的寒熱屬性,是確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依據。

 

  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熱證的鑒別,主要應注意審察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凉及舌象、脈象的特徵。寒證惡寒畏冷、口不渴或喜熱飲、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潤、脈遲或緊等;熱證發熱惡熱、口渴喜冷飲、面赤、四肢灼熱、舌紅苔黃幹、脈數等。

 

寒熱辨證——寒證

概念: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具有冷、凉特點的證候。

 

證候:惡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肢體踡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機理:由於寒邪郁遏陽氣,或陽虛陰寒內盛,形體失却溫煦,故見惡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踡臥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傷,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潤;寒性收引則脈緊,陽虛鼓動乏力則脈遲。

 


 

寒熱辨證——熱證

概念: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特點的證候。

 

證候:發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苔黃,乾燥少津,脈數等。

 

機理:由於陽熱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陰液虧虛而虛熱內生,故見發熱、面赤、煩躁、痰涕黃稠、尿黃便結、舌紅苔黃等一派熱象;陰津虧耗,故見口渴喜飲、小便短少、舌乾少津等症。

寒熱辨證(表)

 

概念

證候

機理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具有冷、凉特點的證候。

惡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肢體踡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由於寒邪郁遏陽氣,或陽虛陰寒內盛,形體失却溫煦,故見惡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踡臥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傷,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潤;寒性收引則脈緊,陽虛鼓動乏力則脈遲。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特點的證候。

發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苔黃,乾燥少津,脈數等。

由於陽熱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陰液虧虛而虛熱內生,故見發熱、面赤、煩躁、痰涕黃稠、尿黃便結、舌紅苔黃等一派熱象;陰津虧耗,故見口渴喜飲、小便短少、舌乾少津等症。

 

虛實辨證

  虛實辨證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太盛。所以《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辨別疾病的虛實,瞭解病體的邪正盛衰,是爲確定采用補虛扶正與瀉實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據。

 

虛實證鑒別要點:

  ①掌握虛實證的特點。凡不足、衰退、鬆弛的表現爲虛證;有餘、結實、強盛的表現爲實證。

 

  ②注意病程、氣息、疼痛的辨析。一般而言,外感初起,證多屬實;內傷久病,證多屬虛。聲高氣粗,多屬實證;聲低氣短,多屬虛證。痛處拒按爲實,喜按爲虛。

 

  ③審察舌質與脈象的反映。舌質胖嫩爲虛;蒼老爲實。脈來有力爲實,無力爲虛。

 


 

虛實辨證——虛證

概念: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爲主所産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

 

證候:正氣虛包括陰、陽、氣、血、津液、精髓以及臟腑各種不同的虛損,不同的虛損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定表現,因此廣言虛證,其證候難以用幾個症狀加以概括。詳見後面陰虛證、陽虛證、氣虛證、血虛證等的論述。

 

機理:虛證的形成,可由先天禀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産生。如飲食失調,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暗耗陰血;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等等,均可形成虛證。

 

虛實辨證——實證

概念: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産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

 

證候: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産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爲實證的代表。詳見風、寒、暑、濕、燥、熱及痰飲、瘀血等有關論述。

 

機理:實證形成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等邪氣,侵犯人體,鬱閉經絡或內結臟腑,正氣奮起抗邪,病勢亢奮。二是由於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産物壅聚停積於體內的邪盛實證。

 

虛實辨證(表)

 

概念

證候

機理

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爲主所産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

正氣虛包括陰、陽、氣、血、津液、精髓以及臟腑各種不同的虛損,不同的虛損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定表現,因此廣言虛證,其證候難以用幾個症狀加以概括。詳見後面陰虛證、陽虛證、氣虛證、血虛證等的論述。

虛證的形成,可由先天禀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産生。如飲食失調,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暗耗陰血;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等等,均可形成虛證。

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産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産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爲實證的代表。詳見風、寒、暑、濕、燥、熱及痰飲、瘀血等有關論述。

實證形成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等邪氣,侵犯人體,鬱閉經絡或內結臟腑,正氣奮起抗邪,病勢亢奮。二是由於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産物壅聚停積於體內的邪盛實證。

 

 


 

陰陽辨證

  由於陰陽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所以疾病的性質、臨床的證候,一般都可歸屬於陰或陽的範疇,因而陰陽辨證是基本的辨證大法,常被稱爲八綱辨證的綱中之綱,所以,陰陽兩綱,既是類證的綱領,又包含著具體的辨證內容。

 

陰陽辨證——陰證和陽證

陰證:臨床上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裏證、寒證、虛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爲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歸屬於陰證。

 

陽證:臨床上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外的、向上的、容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爲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歸屬於陽證。

 

陰陽辨證——陰虛證

概念:陰虛證是指體內陰津虧少而致陰不制陽,滋潤、濡養作用减退所表現的虛熱證候。

 

證候:形體消瘦,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午後顴紅,五心煩熱,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等。

 

機理:本證多由溫熱病後,或內傷雜病日久,傷耗陰液,或因五志過極、房事不節、過服溫燥之品等,使陰液暗耗而成。陰液虧少,則機體失却濡潤滋養,則形瘦、口燥、咽乾、便結、脈細等。陰虛則陽氣相對偏亢而生內熱,故表現爲潮熱、盜汗、顴紅、煩熱、尿黃、舌紅、脈數等一派虛熱之症征。

 

陰陽辨證——陽虛證

概念:陽虛證是指由於陽氣虧損而致陽不制陰,機體失却溫煦,推動、氣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現的虛寒證候。

 

證候:經常畏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溏瀉,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機理:本證多由病程日久,或久居寒凉之地,陽熱之氣逐漸耗傷,或因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年高命門之火不足,或因過服苦寒清凉之品等,而致陽氣虧虛,失却溫煦,寒從內生,故見經常畏冷,四肢不溫,渴喜熱飲等一派寒凉之象。陽氣虧虛,氣化水液失常,故見便溏尿清,或尿少浮腫,舌淡胖,苔白滑等症。

 

陰陽辨證——亡陰證

概念: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將欲竭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證候:大汗,汗熱而味鹹粘滯,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惡熱,口渴喜飲,面色潮紅,唇舌乾燥,小便短少,脈細數疾等。

 

機理:亡陰之證可以是在病久而陰液虧虛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也可因壯熱不退、大吐大瀉、大汗不止致陰液暴失而成。由於陰液欲竭,故出現汗出如珠如油、身熱煩渴、面赤唇幹、脈細數疾等一派陰竭而陽熱亢盛之症。

 


 

陰陽辨證——亡陽證

概念: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極度虛衰而將欲脫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證候:冷汗淋漓,味淡質稀,神情淡漠,肌膚不溫,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口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

 

機理:亡陽之證一般是在陽氣由虛而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亦可因陰寒之邪極盛而致陽氣暴傷,還可因大汗、大失血等陰血消亡而陽隨陰脫。由於陽氣極度衰微而欲脫散,失却溫煦、固攝、推動之能,故見冷汗、肢厥、面色蒼白、神情淡漠、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垂危之症征。

陰陽辨證(表)

 

概念

證候

機理

陰虛證

陰虛證是指體內陰津虧少而致陰不制陽,滋潤、濡養作用减退所表現的虛熱證候。

形體消瘦,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午後顴紅,五心煩熱,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等。

本證多由溫熱病後,或內傷雜病日久,傷耗陰液,或因五志過極、房事不節、過服溫燥之品等,使陰液暗耗而成。陰液虧少,則機體失却濡潤滋養,則形瘦、口燥、咽乾、便結、脈細等。陰虛則陽氣相對偏亢而生內熱,故表現爲潮熱、盜汗、顴紅、煩熱、尿黃、舌紅、脈數等一派虛熱之症征。

陽虛證

陽虛證是指由於陽氣虧損而致陽不制陰,機體失却溫煦,推動、氣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現的虛寒證候。

經常畏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溏瀉,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本證多由病程日久,或久居寒凉之地,陽熱之氣逐漸耗傷,或因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年高命門之火不足,或因過服苦寒清凉之品等,而致陽氣虧虛,失却溫煦,寒從內生,故見經常畏冷,四肢不溫,渴喜熱飲等一派寒凉之象。陽氣虧虛,氣化水液失常,故見便溏尿清,或尿少浮腫,舌淡胖,苔白滑等症。

亡陰證

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將欲竭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大汗,汗熱而味鹹粘滯,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惡熱,口渴喜飲,面色潮紅,唇舌乾燥,小便短少,脈細數疾等。

亡陰之證可以是在病久而陰液虧虛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也可因壯熱不退、大吐大瀉、大汗不止致陰液暴失而成。由於陰液欲竭,故出現汗出如珠如油、身熱煩渴、面赤唇幹、脈細數疾等一派陰竭而陽熱亢盛之症。

亡陽證

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極度虛衰而將欲脫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冷汗淋漓,味淡質稀,神情淡漠,肌膚不溫,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口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

亡陽之證一般是在陽氣由虛而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亦可因陰寒之邪極盛而致陽氣暴傷,還可因大汗、大失血等陰血消亡而陽隨陰脫。由於陽氣極度衰微而欲脫散,失却溫煦、固攝、推動之能,故見冷汗、肢厥、面色蒼白、神情淡漠、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垂危之症征。

 

證候間的關係

  八綱辨證中,表裏寒熱虛實陰陽證候,各自概括了一方面的病理本質。然而病理本質的各個方面是互相聯繫的,因此八綱基本證候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八綱證候間的相互關係,主要可歸納爲證候相兼、證候錯雜、證候轉化、證候真假四個方面。

 


 

證候相兼

  廣義的證候相兼,是指八綱基本證候中相互對立的兩種證候相兼存在。本處所指爲狹義的證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階段,其病位無論是在表、在裏,但病情性質上沒有寒與熱、虛與實相反的證候存在。表裏、寒熱、虛實各自是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疾病某一方面的本質,故不能互相之間概括、替代,而臨床上的證候,又不可能只涉及到病位或病因病性的某一方面。因而在辨證的時候,論病位之在表在裏,必然要區分其寒熱、虛實性質;論病性之屬寒屬熱,必然辨別病位在表或在裏、系邪盛或正虛;論病情之虛實,必察其病位之表裏、病性之寒熱。

 

  八綱辨證在臨床上常見的相兼證候有表實寒證、表實熱證、裏實寒證、裏實熱證、裏虛寒證、裏虛熱證等。

表實寒證:臨床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疼痛,苔薄白,脈浮緊為特徵。

表實熱證:臨床以發熱重,惡寒輕,汗出,口微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為特徵。

裏實寒證:臨床以畏寒肢冷,脘腹、肢體等局部冷痛,大便質稀,口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舌苔白潤,脈沉遲有力或弦緊為特徵。

裏實熱證:臨床以壯熱煩渴,胸腹灼熱,唇舌乾燥,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舌苔黃,脈洪數為特徵。

裏虛寒證:是指陽氣虛衰,溫化失權所反映的證候,即陽虛證。

裏虛熱證:是指陰液虧耗,內生虛熱所反映的證候,即陰虛證。

 

證候錯雜

  證候錯雜是指疾病某一階段的證候,不僅表現爲表裏同時受病,而且呈現寒、熱、虛、實的性質相反,因而證候顯得相互矛盾、錯雜。八綱證候中,表裏、寒熱、虛實的錯雜關係,表現爲表裏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臨床辨證時應對其進行綜合審察。

證候錯雜——表裏同病

是指在病人身上,同一時期,既有表證的表現,又有裏證的表現,稱為表裏同病。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不同,其表裏寒熱錯雜,包括表寒裏熱證與表熱裏寒證兩種。

表寒裏熱證:

  例如,患者先有食積內熱,複感風寒之邪,表現為既有脘腹脹滿灼痛、煩躁、口渴飲冷、舌紅苔黃等內熱食積之症;又有惡寒重、微發熱、頭身疼痛等寒邪外束表現的證候。

 

表熱裏寒證:

  例如,平素脾腎陽虛之人,又複感風熱之邪,表現為既有肢冷、便溏下利、口淡不渴等脾腎陽虛之症;又有發熱、惡風、頭痛、咽喉腫痛等外感風熱表現的證候。

 

證候錯雜——寒熱錯雜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既有寒證表現,又有熱證表現,寒熱交錯,同時出現的證候。寒熱錯雜是就疾病的性質而言的,結合病位則有上下寒熱錯雜和表裏寒熱錯雜的不同。

 

  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證與上熱下寒證。表裏寒熱錯雜,已於上述。

上寒下熱證:

  例如,患者胃中虛寒,又病下焦濕熱,表現為胃痛喜溫喜按、嘔吐清涎等上部胃中虛冷的症狀;又見小便短赤,尿頻尿痛等下焦濕熱症狀的證候。

 

上熱下寒證:

  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表現為胸中煩熱、咽痛口幹等熱在上焦的症狀;又見腹痛喜溫喜按、大便稀溏等寒在腸中症狀的證候。

 


 

證候錯雜——虛實錯雜

  是指同一病人,同一時期,存在著正虛與邪實兩方面病變的證候。亦稱虛實夾雜。虛證與實證,雖有正氣不足和邪氣太盛的本質區別,但它們不是彼此孤立不變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可變的。實證邪氣太盛,可以損傷正氣,而致正氣虛衰;虛證正氣不足,無力驅除病邪,以致病邪積聚;故有實證夾虛與虛證夾實的證候。

實證夾虛:

  例如,外感溫熱病過程中常見的實熱傷津證。表現為既見發熱、便秘、舌紅、脈數等裏有實熱之症;又見口渴飲冷、小便短黃、唇舌乾燥等津液傷損的虛象。

 

虛證夾實:

  例如,脾胃虛弱之人,複傷飲食,可出現脾虛食滯的虛中夾實證。表現為既有久瀉不止、體弱倦怠、不思飲食、食入不化等脾虛的症狀;又有脘痞腹痛、噯腐吞酸、便後腹痛緩解等食滯表現。

 

證候轉化

  證候轉化是指八綱辨證中相互對立的證候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互易其位,由一種證候轉化爲對立的另一種證候,疾病的本質與現象均已變換。證候之間的相互轉化主要有表裏出入、寒熱轉化、虛實轉化。

 

證候轉化——表裏出入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由於邪正相爭表證不解,可以內傳變成裏證,稱爲表證入裏;某些裏證,其病邪可以從裏透達向外,稱爲裏邪出表。掌握病勢的出入變化,對於預測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及時截斷、扭轉病勢,均具有重要意義。

表證入裏:是指先有表證,後出現裏證,而表證隨之消失的病變,即表證轉化為裏證,其病機謂外邪入裏。例如外感風熱之邪,形成表熱證,若表證不解,病邪內傳形成裏熱證。表證入裏,是病情由淺入深,病勢發展的反映。

 

裏邪出表:是指在裏之病邪,有向外透達之勢,是邪有出路的好趨勢,一般對病情向愈有利。如麻疹患兒,熱毒內閉則疹不出而見發熱、喘咳、煩躁,若麻毒外透,則疹出而煩熱、喘咳亦除;外感溫熱病中,高熱煩渴之裏熱證,隨汗出而熱退身涼等。但這並不是裏證轉化成表證,正如《景嶽全書·傳忠錄》所說:「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謂之表證。若由內以及外,便非表證矣」。

 

證候轉化——寒熱轉化

  寒證與熱證,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一定條件下,寒證可以化熱,熱證可以轉寒。

 

  寒證化熱:是指原爲寒證,後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的病變。多因寒濕之邪鬱而化熱,或因使用溫燥之品太過,使寒證轉化爲熱證。[舉例]

 

  熱證轉寒:是指原爲熱證,後出現寒證,而熱證隨之消失的病變。常因邪熱毒氣太重,或因失治、誤治,以致邪氣過盛,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敗,陽氣散失,故而轉化爲虛寒證,甚至表現爲亡陽的證候。[舉例]

如:寒濕痹病,初為關節冷痛、重著麻木,病程日久,或溫燥太過,而變成患處紅腫灼痛;哮病因寒引發,痰白稀薄,久之見舌紅苔黃,痰黃而稠;等等。

 

如:痢疾患者,始有高熱、面赤、煩躁、腹痛下痢、裏急後重等症,由於治療失時或不當,濕熱毒氣極重,邪氣阻閉氣機,耗傷正氣,則可突然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一派陰寒危象。

 

證候轉化——虛實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正邪力量對比的變化,實證可以轉化爲虛證,虛證亦可轉變爲實證。實證轉虛臨床常見,基本上是病情轉變的一般規律;虛證轉實臨床少見。實際上常常是因虛而致實,形成虛實夾雜證。

 

  實證轉虛:是病情先表現爲實證,由於失治、誤治,或病程遷延,雖邪氣漸却,而正氣耗傷,漸由實證變成虛證。

 

  虛證轉實:是指病情本爲虛證,由於積極的治療、休養、鍛煉等,正氣逐漸恢復,與邪氣相爭,以祛邪外出,故表現爲屬實的證候。另一方面,病本爲虛證,由於正氣不足,氣化失常,以致病理産物停積體內,而表現爲某些實的證候者,一般不能理解爲是虛證轉實,而應屬於虛實夾雜的範疇。

 

證候真假

  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本質相反的假像,而掩蓋著病情的真象,稱爲「證候真假」。所謂「真」,是指與疾病內在本質相符的證候;所謂「假」,是指與病理本質所反映的常規證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現。

 

證候真假——寒熱真假

  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會出現一些與其病理本質相反的「假像」症狀與體征,即所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

真熱假寒:

  是指內有真熱,外見某些假寒的熱極似寒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邪熱內盛,陽氣郁閉於裏而不能布達於外,故其外可有四肢厥冷,甚或寒戰,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遲(或細數)等似為陰寒證的表現,但其本質為熱,故必有高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息粗,口渴飲冷,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搏有力等裏實熱證的表現。由於其證常有熱深厥亦深的特點,故又稱熱極肢厥證,古代亦稱陽盛格陰證。

 

真寒假熱:

  是指內有真寒,外見某些假熱的寒極似熱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久病而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游於上,格越於外,故其外雖可有自覺烘熱,面色浮紅如妝,神躁不寧,口渴咽痛,脈象浮大等頗似陽熱證的表現,但因其本質為陽氣虛衰,故必有胸腹無灼熱,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長,或下利清穀,舌淡等裏虛寒的證候。口雖渴但不欲飲,咽雖痛但不紅腫,雖躁擾不寧必疲乏無力,脈雖浮大但按必無力,面色雖時有潮紅,但並非滿面紅赤等,故可知其「熱」為假像。由於其證的本質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格陽浮越於上,故又稱為虛陽浮越證、戴陽證、陰盛格陽證。

 

證候真假——虛實真假

  虛證與實證,也有真假疑似的情况。《內經知要》說:「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就是說虛證嚴重時,可能出現一些假實現象,爲「真虛假實」,治療仍當補虛,不能誤用瀉法;實證嚴重時,可能出現一些假虛的症狀,爲「真實假虛」,治療應當瀉實,不能誤用補法。

真實假虛:

  是指本質為實證,反見某些虛羸現象。如熱結腸胃,痰食壅積,濕熱內蘊,瘀血停蓄等,由於大積大聚,以致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因而表現出一些類似虛證的假像,如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但仔細觀察,病人雖神情默默,不願多言,但語聲高亢氣粗;雖倦怠卻動之則覺舒;雖羸瘦而胸腹硬滿拒按;脈雖沉細但按之有力;故知病變本質屬實,虛為假像。

 

真虛假實:

  是指本質為虛證,反見某些實盛現象。如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因而出現腹部脹滿、呼吸喘促、二便閉澀等症。但仔細觀察,雖腹部脹滿而有時緩解,內無結塊而喜按;雖喘促而氣短息弱;大便雖閉而腹部不甚脹滿;且脈必無力,舌體淡胖等。故知其本質屬虛,實只是假像。

 

八綱辨證的意義

  八綱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用八綱辨別歸納證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八綱概念在中醫學中應用的一個方面。

 

  八綱中的表和裏,是用以辨別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綱領;寒熱虛實,是用以辨別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綱領;陰與陽則是區分疾病類別、歸納證候的總綱。由於八綱是對疾病過程中機體反應狀態最一般的概括,是對辨證診斷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通過八綱可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型,預决其趨勢,爲治療指出方向。

 


 

  八綱辨證是辨證的基礎,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適用於臨床各科、各種疾病的辨證,而其他辨證分類方法則是八綱辨證的具體深化。

 

  八綱辨證是從八個方面對疾病本質作出綱領性的辨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八綱辨證只是把各種證候簡單、截然地劃分爲八個區域。由於八綱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可變的,其間可以相兼、錯雜、轉化,如表裏同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表證入裏、裏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等,並且有可能出現證候的真假,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真實假虛、真虛假實等。這就大大增加了八綱辨證的複雜程度,從而可組合成許多種較爲具體的類證綱領,如表實寒證、表寒裏熱證等,於是擴大了對病情進行辨證的可行性、實用性。臨床上的證候儘管複雜、多變,但都可用八綱進行概括。

 

  當然,八綱辨證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應該說還是不够深刻、具體的,如裏證的概念就是非常廣泛,八綱尚未能提示到底是何臟何腑的病變,又如寒與熱不能概括濕、燥等所有的病理性質,虛證、實證也都各有種種不同的具體病變內容。因此,八綱畢竟只是「綱」,八綱辨證是比較籠統、抽象的辨證,臨床時不能只滿足於對八綱的分辨,而應當結合其他辨證分類方法,對疾病的證候進行深入地分析判斷。

 

  我們不能把八綱辨證僅僅理解爲只是幾類較爲籠統證候的簡單歸納,而應認識到八綱的概念通過其相互關係,較爲突出地反映了辯證法的思想,中醫學的許多辯證觀點都是通過八綱的關係而體現出來的。理解了八綱之間的辯證關係,就可認識到疾病中的各種事物是處在相互聯繫的矛盾之中、變動之中,矛盾著的事物不僅有對立面的存在,並且是與對立面相對而確定的,彼此間有中間、過渡階段,而且可以互相轉化,等等。因此,八綱概念的確立,標志著中醫辯證邏輯思維的完善,它反映了邏輯思維的許多基本內容,抓住了疾病中帶普遍性的主要矛盾。這對於其他辨證方法的學習,對於臨床正確認識疾病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