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證

病因辨證,是通過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起因等資料的綜合分析,從而求得對疾病現階段的病因病理的認識的一種辨證方法。

 

本節主要討論風、寒、暑、濕、燥、火(熱)六淫證候喜、怒、憂(悲)、思、恐(驚)七情證候以及疫毒、膿、食積、蟲積等證。

 

六淫證候

六淫之邪侵襲人體,機體必然發生一定的病理變化,並通過不同的症狀和體征反映出來。六淫證候的辨識,即是根據六淫各自的自然特性和致病特點,探求疾病屬何種六淫病邪所致。因此,六淫證候主要是討論外感六淫之邪所産生的證候規律。此外,臨床還有一些病證,其病因並不是外感六淫之邪,而是在疾病發展過程之中,由於體內的病理變化,形成類似風、寒、濕、燥、火的證候表現,其實質乃是象徵性的病理歸類。爲了使之區別于外感六淫病因證候,則常稱之爲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證。雖然同有風寒濕燥火之名,但實質各異,故應認真辨析。

 

六淫證候——風淫證候

風爲百病之長,其性輕揚,善行數變,具有易犯頭面肌表,發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點。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惡風、發熱、汗出、鼻塞、頭身痛、咳嗽、咽喉痛;皮膚瘙癢,出現風疹;顔面麻木、口眼斜、頸項强直、口噤不開、四肢抽搐;肢體關節疼痛等。

[分析]

風性開泄,風邪襲表,則腠理開合失常,故見惡風、發熱、汗出等衛表不固之症。

風邪犯肺,致「肺系」功能失常,故見鼻塞、咳嗽、咽喉痛等肺氣不利之症。

風搏肌膚,故見皮膚瘙癢、風疹發無定處等。

風邪侵襲經絡,經氣阻滯不通,而致經脈拘急麻痹,則見面部麻木、口眼斜,甚至頸項強直、口噤不開、四肢抽搐等。

風邪流竄肢體關節,故見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等症。

 

六淫證候——寒淫證候

寒爲陰邪,其性清冷,收引凝滯,故寒邪爲病,易傷人陽氣,使氣機收斂閉塞,阻礙氣血運行。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强痛,肢體關節疼痛;手足拘急,關節屈伸不利;脘腹冷痛,嘔吐清水,腸鳴腹瀉等。

[分析]

寒邪束表,腠理閉塞,衛陽被遏而不得宣發,故見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寒性凝滯,筋脈收引,氣血阻滯不通,故見頭項強痛,肢體關節疼痛等經氣不利之症。

寒襲經絡,致經脈收縮,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故手足拘急,關節疼痛,屈伸不利。

寒邪直中臟腑,脾胃受病,納運升降失常,故見脘腹冷痛,腸鳴腹瀉,嘔吐清水等症。

 

六淫證候——暑淫證候

暑爲夏季主氣,致病有嚴格的季節性。暑性炎熱升散,易耗氣傷津,暑多夾濕,常與濕邪相混爲病。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惡熱,汗出,口渴喜飲,神疲氣短,肢體沉重困倦,小便短黃,胸悶腹痛,噁心嘔吐,甚或神昏、驚厥,舌紅苔黃,脈虛數等。

[分析]

暑性炎熱升散,故暑邪為病,必見惡熱、汗出、舌紅、苔黃、尿黃、脈數等明顯熱象表現。暑性耗氣傷津,故暑邪侵襲人體,常見神疲、氣短、口渴喜飲等氣陰虧虛之症。暑多夾濕,濕性重著,故暑邪致病,則常見肢體沉重困倦、胸悶腹痛、噁心嘔吐等濕阻氣機之症。暑邪擾閉心神,則可見神昏、肢厥等症。

 

六淫證候——濕淫證候

濕爲陰邪,其性重著、粘滯、污濁,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又有趨下之性。

 

其證候表現主要有頭重如裹,胸悶脘痞,口膩食少,噁心嘔吐,肢體困重酸楚,大便稀溏,兩足胕腫,下肢足趾潰瘍濕爛瘙癢,關節酸楚疼痛,婦女帶下量多色黃,舌苔滑膩,脈濡緩等。

[分析]

濕性重著,困阻清陽,故濕邪為病,多見頭重如裹,肢體困重之症。

濕邪外侵,易傷於脾,脾胃運化失常,故見胸悶脘痞、口膩食少、噁心嘔吐、大便稀溏等症。

濕性趨下,易犯肢體下部,故多見下肢潰瘍,足趾濕爛瘙癢,兩足胕腫,帶下色黃量多等症。

濕邪留滯肢體關節,氣血痹阻不通,故肢體關節酸楚疼痛,屈伸不利等。

濕性污濁,故濕邪為病,常見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潔。

濕性粘滯,阻滯氣機,故濕邪為病,多具有起病緩,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等特點。

 


 

六淫證候——燥淫證候

燥性乾澀,為秋季主氣,故燥邪為病,損傷陰津,容易犯肺。

 

其證候表現主要有口、鼻、咽、喉、唇、舌、皮膚乾燥,乾咳少痰,痰粘難咯,口渴喜飲,小便短黃,大便燥結等。

[分析]

秋令氣候乾燥,空氣中濕度降低,故燥邪為病,常見口鼻、咽喉、唇舌、皮膚乾燥不潤等陰津虧損,形體官竅失其濡潤之症。

 

肺為嬌臟,外合皮毛,通於秋氣,故感受外界燥邪而為病,最易傷肺,因而常見乾咳少痰,痰粘難咯,甚至聲音嘶啞等症。口渴喜飲,尿少便結,皆為津液虧少所致。

 

燥邪的性質有偏寒、偏熱的不同,因而有溫燥涼燥之分。

[分析]

溫燥因初秋緊承炎夏,既燥亦溫,此時感受其邪,則多為溫燥,除其證候主要表現外,還常兼見發熱重、惡寒輕,苔薄黃、脈浮數等風熱表證表現。

 

涼燥深秋已近寒冬,既燥亦涼,此時感受其邪,則多為涼燥,除其證候主要表現外,還常兼見惡寒重、發熱輕、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表證表現。

 

六淫證候——火淫證候

溫、熱、火性質相同,程度有別。溫爲熱之漸,火爲熱之極。火熱之性,燔灼急迫,容易耗傷陰津,迫血妄行,傷陰動風,擾閉心神等。

 

其證候表現主要有:發熱惡熱,面紅目赤,煩躁汗出,口渴飲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吐血衄血,舌紅絳,苔黃乾,脈數有力,甚或四肢抽搐,頸項强直,角弓反張,躁擾發狂,神昏譫語等。

[分析]

火熱為陽邪,燔灼急迫,火熱為病,多起病急、變化快、病勢較劇,常見壯熱惡熱,面紅目赤,舌紅絳,脈數等全身或局部顯著熱象。

火性炎熱,易傷津液,故見口渴飲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乾等症。

火熱內熾,迫血妄行,則常見吐血、衄血等出血症。

熱甚動風,故甚而可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風象表現。

心主藏神,五行屬火,火熱內侵,易擾閉心神見躁擾發狂、神昏譫語等神亂之症。

 

七情證候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當外來的精神剌激過于强烈或持續過久,超過了正常活動範圍,便可導致情志內傷病的發生。

 

七情病證,常與患者個性有關,而人事環境,則爲動因。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內臟有不同的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且因五臟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情志所傷亦可相互影響,故臨床見證亦頗複雜。辨證時除詳查病因之外,還須細審臟腑見症,則論治有據。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中醫學將各種情志活動分屬于不同臟腑,因此當情志活動過激,成爲致病因素之時,雖然首多先傷及所屬之臟(即所謂「反傷本臟」),因而其病變證候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情志異常對臟腑的損傷,可互通爲病,一情可傷多臟,一臟可被多情所傷。[如張景嶽《類經·疾病類》所說:「情志之所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說明情志所傷,心最先感應,心傷則引起其他臟氣的功能失調。

 

這種互通爲病,决定了情志傷損病證的複雜多變性,因而七情證候就不一定完全象以下所述的那樣單純、機械,而應靈活辨析。

 

七情證候——喜傷證候

「喜傷心」、「喜則氣緩」,過度喜樂傷損心神。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心神無安,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或語無倫次,哭笑無常,精神錯亂,舉止失常,甚至痴狂等。

 

喜爲心之志,適度喜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營衛調和[註1]。但是,喜樂無制,超過正常限度,則心神受傷[註2]。過喜傷心,使心氣弛緩,心主藏神,神不守舍,故見心神不安,精神渙散,思想不集中等症[註3]。暴喜過度,甚至還可能出現語無倫次,哭笑無常,或精神錯亂,舉止失常,狂躁不安等[註4]。

註1:《素問·舉痛》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註2:《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註3:正如張景嶽的《類經·疾病類》所說:「喜則氣過於緩,而漸至渙散。」

註4:《靈樞·癲狂》篇說:「狂者......喜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靈樞·本神》說:「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七情證候——怒傷證候

「怒傷肝」,「怒則氣上」,過于憤怒而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亢進狀態。

註:怒為肝之志,人有可怒之事而動怒,便是發而中節之和。暫時輕度的怒氣,略有利於壓抑的情緒,或略有助於肝氣的疏泄條達,不致為病。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眩暈,呃逆嘔血,腹脹飧泄,甚或神昏暴厥等。

 

分析:過於憤怒,大怒不止,怒則氣上,肝氣升發太過,肝藏血,血隨氣涌,故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或而眩暈;甚則氣血並走于上,蒙蔽清竅,而出現神昏暴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嘔血;橫逆犯脾,脾失健運,則見腹脹、飧泄等症。《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飧泄」。

 

七情證候——思傷證候

「思傷脾」、「思則氣結」,思慮太過,氣機鬱滯而致脾主運化的功能失常。

註:「思傷脾」,思慮過度最易損傷脾胃。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形體消瘦,或睡眠不佳,多夢健忘,心悸怔忡等。

[分析]

思傷脾胃,中焦氣結不暢,脾胃納運失常,則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運化之源,脾失健運,久而氣血虧乏,形體失養,表現為形體消瘦。思慮過度,暗耗營運,血不養心則心悸怔忡;血不養神則失眠、健忘、多夢等心神不寧之症。

 

思爲脾之志,《靈樞‧本神》篇云:「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思慮太過而易致氣結不散,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意即過度冥思苦想,易造成志凝神聚的精神狀態,久而出現氣機鬱滯的病理變化,故《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說:「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內」。

 

七情證候——悲傷證候

「悲傷肺」,「悲則氣消」,過度悲哀,憂愁不解耗傷肺氣。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面色慘淡,籲嘆飲泣,神氣不足,萎靡不振,煩熱躁亂,情緒抑鬱,神疲乏力等。

 

證候分析:悲憂傷肺,肺主氣而爲嬌臟[原文]。憂愁不解,肺氣閉塞不行,則見情緒抑鬱,神疲乏力等。「悲則氣消」,過度悲哀,耗傷肺氣,意志消沉,故精神萎靡不振,籲嘆飲泣。氣消而神亦渙散,故面色慘淡而神氣不足。《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心主血屬營,肺主氣屬衛,心肺鬱結,最易引起營衛之氣不得通利,鬱久而化熱,則見心神煩熱躁亂之症等。

《靈樞‧本神》篇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七情證候——恐傷證候

「恐傷腎」、「恐則氣下」,恐懼、驚駭傷及人之腎氣。

 

其證候主要表現爲:下焦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或怵惕不安,常欲閉戶獨處,如人將捕之,或情緒不安,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等症狀。

 

證候分析:恐爲腎之志,恐懼、驚駭而傷腎,腎居下焦,主藏精,司二便之開合,「恐則氣下」,則見遺精滑精,二便失禁等腎氣不固等症狀[原文]。驚恐傷腎,腎傷精却,腎經不得上奉,當上者不上,當下者不降,久而上焦閉,上焦閉則氣歸于下,氣不行而見下焦脹滿不舒。另一方面,《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故驚駭所傷,則有怵惕不安,常欲閉戶獨處,恐人將捕之等心神不寧之症,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等症狀。

正如《靈樞‧本神》篇所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毒證

在中醫學中「毒」的含義又可有多種。它即可指某些特殊的致病因素,因而屬病因學的概念;又可指某些病理變化,因而爲辨證的內容之一;各種中毒則又可以是疾病的病名。辨證中的所說的「毒」,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某些具有强烈傳染性的特殊病因(即疫癘之氣,又稱毒氣、疫毒等等。)。在病機、證名中常以毒字表示。

如麻毒閉肺證,疫毒攻喉證等。]。

 

指某些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病因,常直接以毒字命名。

如蟲蛇毒(據其毒性特點,又可分為風毒、火毒等)致病,有風毒竄絡證、火毒入脈證等;食毒滯胃證可提示食物中毒;蟲毒侵膚證常提示系被有毒蟲類叮咬所致等。

 

邪盛病重之證,在證名中常于六淫等邪氣之後加毒字表示。

如熱毒、濕毒、寒毒、火毒、痰毒等。實際上熱與熱毒,濕與濕毒等,在病性、病狀上並無明顯區別,毒字只說明病情較重、較急而已。如熱毒閉肺證,即屬此類。

 

外科瘡瘍類疾患。

如癰、疽、疔、癬、流注等。

 

總之,辨證中所說的毒,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病因病性概念。古人早已認識到各種「毒」的客觀存在,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尚不能對每種毒的內在本質一一加以區別,因而往往結合其證候特點而加以命名,如風毒、火毒等,或籠統稱爲時毒、疫毒、邪毒。

 

膿證

「膿」的證候表現,以膿液積聚爲特點,位于體表的癰疽瘡癤等,未潰時可觸及柔軟有波動感的腫起(膿腫),潰破後有膿液排出。體內的癰瘍,可見咳吐膿痰、嘔吐膿血、排膿性尿、泄膿血便等。多有發熱等兼症,舌苔多厚膩,脈象多滑數。

「膿」:是因火熱毒邪等阻滯氣血運行,或使氣血雍聚,邪毒與氣血相搏而淤積蒸釀,以致血敗肉腐,而釀成的一種氣味腥臭、質較濃稠的液狀病理性產物。

 

對膿的辨識,不僅要辨膿的有無(未成已成)、未熟已熟、部位的淺深等,並且應從膿液的質地、色澤、氣味等辨別證候的性質、邪正的盛衰等。

 

由於膿可見于身體的各個部位及組織器官,同時由於釀成膿的病因及兼見症的不同,故臨床可有不同的膿證,如膿毒蘊積肌膚證、膿積胃腸證等。

 

食積證

食積證是指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腐熟運化失常,以致食物停滯胃腸而反映的證候。

 

食積的病位在胃腸及脾,主要有食積胃腸證、脾虛食積證等。以脘腹痞脹疼痛,納呆厭食,吞酸噯腐,嘔吐酸餿,大便腐臭,舌苔厚膩,脈滑有力等症爲主要表現。飲食不慎常是辨證的依據之一。

 

蟲積證

蟲積證是指幼蟲侵入機體,或食入蟲卵而在體內發育繁殖,以致阻礙臟腑氣機,耗傷營血等所表現的證候。

 

中醫學對腸蟲致病的認識較爲具體。辨證主要爲蟲積腸道證、蟲積肝膽證,蟲體搏結阻塞可形成蟲結腸閉證,蛔蟲竄擾膽膈可形成蟲擾膽膈證等。

 

此外,「蟲毒」是指有毒蟲類如蜈蚣、蜂、蝎、蚊蟲、蠱蟲等所含的毒素。

 

蟲毒侵襲肌膚可出現皮膚瘙癢、疼痛、紅腫、潰爛,或形成瘡、癤、癬、疥等病變,蟲毒竄肺可見咳嗽、咳血等症。這些證候雖與蟲有關,但辨證重點爲「毒」,故不屬蟲積證。

 

 

 

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