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病辨證
氣的病變,主要可概括爲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氣陷屬虛證。氣滯、氣逆屬實證。
氣血辨證
氣血辨證,就是根據氣、血的生理活動和病理特點,從而辨認出疾病中有無氣、血方面的病變,及其病理改變的具體狀况的辨證方法。
氣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宜充足協調、運行正常。如果因某些原因,導致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氣血的病證,一般分爲兩個方面:
一是氣、血的虧虛不足,屬八綱辨證中虛證的範疇;
一是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而表現爲氣滯、氣逆、血瘀等,屬八綱辨證中實證的範疇。
氣病辨證──氣虛證
【概念】:
氣虛證是指元(真)氣不足,氣的推動、溫煦、固攝、防禦、氣化功能减退,或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减退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形成原因]
常由久病、重病或勞累過度,而使元氣耗損;或因先天不足、後天飲食失調,而使元氣生成匱乏;或因年老體弱,臟腑功能衰退而元氣自衰等,均可導致氣虛。
【證候】: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頭暈目眩,自汗,活動後諸症加重,舌淡,脈弱。
【分析】:
①由于元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故出現少氣懶言、疲倦乏力;氣虛不能上榮,則頭暈目眩。
②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肌表,故爲自汗。勞則氣耗,所以活動勞累時諸症加重。
③營氣虛不能上承於舌,故舌淡嫩。
④氣虛鼓動血行之力不足,故脈細無力。
氣病辨證──氣陷證
【概念】:
氣陷是指氣虛無力升舉,應升不升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
本證常是氣虛證的發展,凡勞倦用力過度、久病失養、形體消瘦等因素均可導致。
【證候】:
頭暈眼花,少氣倦怠,大便溏泄,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
【分析】:
①氣虛而機能衰减,故氣短倦怠。
②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所以頭目眩暈。
③脾氣不健,清陽下陷,則見大便溏泄。
④氣虛無力,失其升舉之能,以致腹內臟器不能維持其固有位置,故見腹部墜脹,或見脫肛、子宮下垂等內臟下垂的現象。
⑤舌淡、脈弱等,爲氣虛的指征。
氣病辨證──氣滯證
【概念】:
氣滯證是人體某一臟腑,或某一部位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
①如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或用力閃挫等原因,均可引起氣機失調;
②痰飲、瘀血、食積等病理産物的阻塞,也可使氣的運行發生障礙而致氣滯。
③陽氣虛弱,陰寒凝滯,亦可使臟腑經絡之氣機不暢,而成氣滯。
【證候】:
脹悶疼痛,時輕時重,部位不固定,隨噯氣、矢氣後减輕,或與情緒活動有關,脈弦。
氣滯疼痛的特徵爲「脹痛」、「竄痛」、「攻痛」。
【分析】:
①氣的運行發生障礙而不通,不通則痛,故氣滯以脹悶疼痛爲主要臨床表現。
②由于氣機阻滯,故疼痛表現爲脹痛、竄痛、攻痛的性質;由于噯氣、矢氣可使氣機暫時得到通暢,故脹、痛等症可緩解。
③情志不舒常可導致或加重氣滯,症之輕重,每隨情緒活動而改變。
④脈弦爲氣機不利,脈氣不舒之象。
氣病辨證──氣逆證
【概念】:
氣逆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證候。臨床以肺胃之氣上逆和肝氣升發太過的病變爲多見。
【證候】:
肺氣上逆的主要特點爲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噁心、嘔吐;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或感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
【分析】:
①肺氣宜肅降,若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滯,使肺氣不得清肅宣降,故上逆而出現咳嗽、氣喘。
②胃氣以和降爲順,因寒飲、痰濁、食積等停留于胃,或外邪侵犯胃腑,或其它臟腑(如肝、腸)的氣機不調等,使胃氣失于和降而反氣逆,出現呃逆、噯氣、噁心、嘔吐等證。
③肝氣上逆,多因鬱怒傷肝,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而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症;或因鬱怒驚恐,使肝經氣機不調而逆亂,則可見氣從少腹上沖胸咽之症。
氣血辨證──血病辨證
血是指脈管中運行的赤色液體,具有對全身各組織器官起營養、滋潤的作用。
血的病變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血液虧少,不能濡養機體(血虛)。
②血液循行發生障礙,而爲血瘀。
③由於熱邪或寒邪侵及血脈,影響血液運行的病變,分別稱「血熱」、「血寒」。
血病辨證──血虛證
【概念】:
由血液虧虛,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而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
①失血過多,新血一時未及補充。
②生血不足,如脾胃運化功能减退,食物精微缺乏,以致生血無源。
③勞神思慮太過,以致陰血暗耗。
④瘀血阻塞脈絡,引起新血化生障礙。
⑤久病、大病等,傷精耗氣,化血之源枯竭。
【證候】:
面色淡白或萎黃無華,唇色淡白,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經期推遲,甚或經閉,舌質淡,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
血┌血不榮於上 ──頭暈眼花,唇、舌色淡,面色淡白或萎黃。
液│血不養心、神 ──心悸多夢。
虧┤肌膚失養 ──手足發麻、膚澀、指甲色淡。
虛│沖任失充 ──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經遲或經閉。
└脈道失充 ──脈細無力。
血病辨證──血瘀證
【概念】: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而瘀積于某一處;或血液運行受阻,瘀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者,均屬瘀血。
[形成原因]
外傷、氣滯、寒凝、氣虛等原因。
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證,是爲血瘀證。
說明:
離經之血┓
┣瘀血─→血瘀證
不暢之血┛
【證候】:
疼痛、腫塊、出血、肌膚色變。婦女常見經閉,或崩漏。舌質紫暗或見紫斑、紫點,或舌邊有青紫色條狀綫,脈象細澀。
疼痛:其痛如針刺刀割,痛處不移而拒按,常在夜間加重。
腫塊:在體表者,呈青紫色腫塊,在腹內者,可觸及較堅硬而按之不移的腫塊(稱爲癥積)。
出血:血色紫暗或夾有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肌膚色變: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膚甲錯,或腹部青筋外露,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
【證候分析】:
血瘀證,以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腫塊,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爲辨證要點。
┌氣血不通 ── 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重]。
瘀│ ┌外:皮下瘀紫腫塊。
│瘀積不散 ── 腫┤
血│ └內:腹內腫塊堅硬不消。
┤血不行經 ── 血(出血,血凝)。
內│血行障礙 ── 面色黧黑、口唇、舌體、指甲青紫色。
│血液虧少 ── 膚糙乾澀,狀如鱗甲。
阻│血行艱澀 ── 絲狀紅縷、脈細澀。
└沖任不通 ── 經閉。
血病辨證──血熱證
【概念】:
血熱是指火熱內熾,侵迫血分,使血液妄行或局部血行壅滯所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
由于感受火熱病毒,或情志鬱而化火等,使火熱之邪內熾,侵犯血分,以致血行失常,而成此證。
【證候】:
咳血、吐血、衄血(如鼻衄、齒衄、舌衄)、尿血、便血,婦女月經提前、量多,心煩、口渴、身熱,或局部瘡癤紅、腫、灼痛,舌紅絳,脈滑數。
【證候分析】:
血熱證,以出血和熱象爲主要審證要點。
┌咳血、吐血、衄血。
┌迫血妄行──出血證┤
火熱內熾│ └便血、尿血、崩漏。
侵迫血分│ ┌擾神──心煩。
│邪熱內擾─熱象┤傷津──身熱口渴。
│ └壅於脈絡──舌紅絳、脈數。
└灼血腐肉──紅腫灼痛。
出血證:由于感受火熱病毒,或情志鬱而化火等,使火熱之邪內熾,侵犯血分,以致血行失常,而成此證。
血病辨證──血寒證
【概念】:
血寒是指寒邪客於血脈,凝滯氣機,血行不暢而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
由於外感寒邪,而凝滯氣血,或因陽虛生寒,不能溫運血脈所致。
【證候】:
手足或少腹冷痛,喜暖畏寒,得溫痛減,手足厥冷色青紫,婦女月經衍期、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紫暗,苔白,脈沉遲而澀。
【證候分析】:
血寒證,以手足局部疼痛,膚色紫暗為主要表現。
┌寒邪客於血脈,氣機凝滯──故手足、少腹冷痛。
│ ┌寒則泣不能流──故遇寒痛增。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 ┤
│ └溫則消而去之──故得溫痛減。
│寒凝胞宮,沖任阻滯──故婦女少腹冷痛、經期推遲,經暗有塊,甚或經閉。
└寒滯血脈,氣血不暢──四肢厥冷、肢端青紫、舌暗、脈沉而澀。
氣血辨證──氣血同病辨證
氣屬陽,血屬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爲血帥,血爲氣母。二者密切相關,在生理上維持協調平衡。在病理上,二者亦常互相影響,或爲同時發病,或爲先後因果。
臨床常見氣血同病的證候,有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虛血瘀等。
氣血同病辨證──氣滯血瘀證
【概念】:
是由氣滯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現的證候。【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多因情志不遂,或閃挫外傷,或痰濕、寒邪等阻滯,使氣機鬱滯,血行障礙而成。
【證候】:
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性情抑鬱或急躁,幷兼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乳房脹痛等症,舌質紫暗或有紫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
本證以病程較長和肝臟經脈部位出現的疼痛痞塊爲審證要點。
氣機鬱滯──肝氣鬱滯──胸脅脹痛、抑鬱、急躁。
│
↓ ┌瘀血內停──脅下痞塊疼痛拒按,舌紫脈澀。
血行障礙 ┤
└血行不暢──經閉、痛經,乳脹,經質色暗有塊,乳房脹痛等症。
氣血同病辨證──氣虛血瘀證
【概念】:
氣虛血瘀證由氣虛運血無力,而致血行瘀滯所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
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臟腑氣機衰减,氣虛則運血無力,以致血行不暢而瘀滯。
【證候】:
身倦乏力,少氣懶言,或有自汗,胸腹或其他局部有固定痛處、刺痛不移、拒按,面色淡白,舌質淡紫或有紫斑,脈沉澀無力。
【證候分析】:
本證虛中夾實,以氣虛和血瘀的證候表現爲診斷依據。
臟腑氣機衰减(氣虛)─→運血無力─→血行不暢(血瘀)
↓ ↓
身倦乏力 胸脅刺痛
少氣懶言 拒按不移
自汗、舌淡 舌紫暗脈澀
脈搏無力
氣血同病辨證──氣血兩虛證
【概念】:
氣血兩虛證是指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的證候。[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多由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或先有血虛,氣失化生之源而隨之虛乏;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而繼見血少,均可導致氣血兩虛。
【證候】: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多夢,頭暈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黃,舌質淡嫩,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
氣血兩虛證,以氣虛與血虛的證候共見爲審證依據。
┌少氣懶言、乏力、自汗、脈弱──爲氣虛主要表現。
│面白或萎黃、舌淡、脈細等──爲血虛症狀。
└心悸、神疲、多夢、頭暈眼花──爲氣血虧虛。
氣血同病辨證──氣不攝血證
【概念】:
氣不攝血證由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表現以出血爲主症的證候【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由于久病、勞倦、脾虛等導致氣虛,以致氣不能統攝血液的運行,而血溢脈外,成爲氣不攝血證。
【證候】:
有便血、或肌衄、或齒衄、或婦女崩漏等出血證,幷見氣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蒼白,脈弱或微,舌質淡白等症。
【證候分析】:
氣不攝血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爲辨證要點。
★氣爲血帥,氣能統攝血液,使之正常的循行于經脈之中,而不致溢出于脈外。在有出血症狀的同時,或在其先就有氣短、倦怠、乏力等氣虛症狀,故知其出血系由氣不攝血之故;氣虛再加失血,故見面色蒼白、脈弱或微、舌淡等症。
★ 氣不攝血與血熱證兩者有不同之處。[鑒別]
氣不攝血證與血熱證鑒別表 | |||||
證候 | 病程 | 性質 | 血色 | 舌象 | 脈象 |
氣不攝血 | 多見慢性 | 虛證 | 淡而質薄 | 淡 | 細弱 |
血熱妄行 | 多見急性 | 實證 | 鮮紅質稠 | 紅絳 | 弦數 |
氣血同病辨證──氣隨血脫證
【概念】:
氣隨血脫證是由大量出血而引起氣隨之暴脫的證候。
[形成原因]
常由外傷,或婦女血崩、産後,或內臟破損等突然大量出血所致。
【證候】:
大量出血的同時,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氣息微弱,甚至昏厥,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
氣隨血脫證,以大量出血時,隨即出現氣脫之症爲診斷依據。
血爲氣母,血脫則氣無所附,故氣亦隨之而脫。氣脫陽亡,不能溫煦固護膚表,則冷汗淋漓;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所以四肢厥冷;氣血不能上榮,故見面色蒼白,甚至昏厥;血脈無氣血之鼓動與充盈,故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