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辨證
津液辨證就是分析、判斷疾病中有無津液虧虛或水液停聚的證候存在。
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主要與肺、脾、腎等臟腑的氣化作用有關,津液具有滋潤、濡養和平衡陰陽等功能。
津液的病變,可以由多種病因的侵擾而導致,亦可由臟腑機能的失常而形成。津液的生成不足或喪失過多,就會出現傷津、脫液,不能起到滋養濡潤和調控陽氣的作用;若輸布、排泄障礙,就會導致水液停聚,而表現爲痰飲、水腫等,進而影響臟腑的功能。
津液辨證──津液不足證
【概念】:
津液不足證是體內津液虧少,臟腑組織失却津液的滋潤濡養所表現的證候。
[說明】:
津液損傷程度輕者,一般稱為傷津、津虧;津液損傷程度較重者,一般稱為脫液、液耗。
【證候】:
口燥咽乾,唇焦或裂,眼眶凹陷,皮膚乾燥甚或枯癟,渴欲飲水,小便短少,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産生原因:
多由高熱、大汗、大吐、大瀉、多尿以及燥熱灼傷津液所致,亦可因飲水過少、髒氣虛衰、津液生化不足而形成。
【證候分析】:
津液不足證,以肌膚口唇舌咽乾燥現象及尿少便幹爲審證依據。
[說明】:
機體內而臟腑,外至肌膚,均有賴於津液的濡養。
┌ 津不上承 ──渴(渴欲飲水,咽乾,舌幹,少津,眼眶凹陷)
│ ┌燥(口燥、皮膚乾燥、唇焦、大便燥結)
津液虧虛┤ 失其濡潤 ┤
│ └ 裂(苔裂、皮裂)
└ 尿無化源 ── 乾(尿少而黃)
津液辨證──水液停聚證
由于臟腑氣化失常,不能對水液進行正常的輸布與排泄,以致水液停聚體內,從而成爲病理性物質。水液停聚的病理性物質,實際包括痰、飲、水、濕四種,這裏只討論水腫和痰飲所導致的證候。
①水腫:由于肺脾腎輸布水液的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停聚肌膚而出現的病症,稱爲水腫。臨床分陽水、陰水兩大類。
陽水:由外邪侵襲,病程短,屬實證之水腫。
陰水:由病久體弱,脾腎陽氣虛衰,屬於虛證之水腫
②痰飲:痰和飲,是由水液停積凝聚而形成的病理産物,可以爲病多端。由痰飲停聚所致的病症,稱爲痰飲證。臨床分爲痰證、飲證兩大類。
痰證:水液停聚凝結,質地稠厚者為痰。痰阻於局部或流泛全身而為病者,是為痰證。
飲證:飲為水液停聚凝結,而質地較痰清稀的病理產物。由飲邪停積於胃腸、心肺、胸脅間、組織間等處所致的病證,即為飲證。
水腫──陽水證
【概念】:
陽水證由外邪侵襲,病程短,屬實證之水腫。
【證候】:
①頭面浮腫,先從眼瞼開始,繼則遍及全身,來勢迅速,小便短少,皮膚薄而光亮,常伴見惡風、惡寒、發熱、肢體痛楚、咽痛等症,苔白,脈浮緊。
②或全身水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腹痞悶,納呆,泛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濡緩。
形成原因:
由風邪外襲,肺失宣降,水道不通,而發爲急性水腫,或因濕邪內侵,阻礙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水濕停聚而爲水腫。
【證候分析】:
①肺氣肅降,能通調水道,而爲水之上源,若外邪束肺,使肺氣宣降失司,上竅不開,則水道不通,下竅不泄,故見尿少而突起水腫;惡寒發熱,肢體酸痛,咽痛,脈浮緊等,是外邪束表,肺氣不宣的表現。
②濕爲陰邪,能阻遏脾陽,脾陽爲濕邪所困,則運化失職,水濕不能及時消散排泄,則聚而爲水,泛溢肌膚,發爲水腫,肢體沉重困倦,小便短少;水濕阻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則見脘腹痞悶、納呆、泛惡欲吐等症。
水腫──陰水證
【概念】:
陰水證由病久體弱,脾腎陽氣虛衰,屬於虛證之水腫。
【證候】:
水腫腰以下爲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悶腹脹,納呆便溏,神倦肢困,畏冷喜溫,或腰膝冷痛,四肢厥逆。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形成原因:
由于勞倦內傷,房室不節,或病久正虛,過用攻伐等,導致脾腎陽氣衰敗,不能氣化水液,而致水液泛溢肌膚,發爲陰水。
【證候分析】:
脾陽能轉輸水液,命火能氣化水液而分別清濁,脾陽衰則運化無權,故見納呆、腹脹、便溏;腎陽衰則無火溫煦,故見腰膝冷痛、畏凉肢厥;水停肌膚組織,故見水腫、面色白、舌淡胖。水性趨下,故水腫腰以下爲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
痰飲──痰證
【概念】:
痰阻于局部或流泛全身而爲病者,是爲痰證。
痰:水液停聚凝結,質地稠厚者爲痰。
【證候】:
咳嗽咯痰,痰質粘稠,胸悶嘔惡,脘痞納呆,頭目暈眩,或神昏而喉中痰鳴,或神亂而爲癲、狂、痴、癇,或爲瘰癧、癭瘤、乳癖(乳房內生痞塊)、痰核等,舌苔膩,脈滑。
痰的形成:是由于諸種因素(如外感六淫、飲食不當、情志刺激、過勞縱逸體虛等)影響肺、脾、腎的氣化功能,以致不能輸布水液而停聚,凝結久而成痰。
例如肺失宣降,不能敷布津液,水液凝滯或被煎熬,則生成爲痰;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蓄,凝聚日久轉變成痰;腎陽不振,不能助脾運化,或腎陰虧虛,虛火煎灼津液,亦可生成痰。
【證候分析】:
①「肺爲貯痰之器」,說明痰易停聚于肺,而見咳嗽、胸悶、咯痰等症;
②脘痞、納呆、泛惡欲嘔等,是痰濕中阻,氣機不暢的表現;
③痰質粘稠,流動性小而難以消散,故痰停積于局部,則可見瘰癧、癭瘤、乳癖、痰核等症;
④痰亦可隨氣而流竄全身,痰濁蒙蔽清竅,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
⑤痰濁蒙蔽心神,則神昏而痰鳴,或發爲癲、狂、痴、癇等病;苔膩、脈滑,爲痰濁內阻的表現。
痰飲──飲證
【概念】:
由飲邪停積于胃腸、心肺、胸脅間、組織間等處所致的病症,即爲飲證。
飲邪:飲爲水液停聚凝結,而質地較痰清稀的病理産物。
說明:飲爲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停積凝聚而成。
【證候】:
脘腹脹滿,水聲漉漉,泛吐清水;或咳嗽氣喘,痰多而稀,胸悶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平臥;或胸脅飽滿,支撑脹痛;或頭暈目眩,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沉重酸痛。苔白滑,脈弦。
形成原因:多由中陽素虛,或胸陽不振,複加外感風寒水濕之邪、飲食勞倦所傷等,以致水液的轉輸、敷布發生障礙,從而停聚爲病。
【證候分析】:
《金匱要略》根據飲邪停聚機體部位的不同,而將飲分爲四種。
飲分爲四種:即痰飲、懸飲、支飲、溢飲。
┌飲停胃腸(痰飲) ── 脘腹痞脹、水聲漉漉、時吐清水。
飲 │飲停胸脅(懸飲) ── 胸脅飽滿,咳嗽時牽引作痛。
邪 │飲停心肺(支飲 ── 咳嗽吐痰多而清稀。
┤
停 │飲停四肢肌膚(溢飲) ──肢體浮腫、沉重酸痛,小便不利。
聚 │飲阻清陽 ──故頭暈目眩。
└飲阻氣機 ──則脈弦。
痰飲:狹義的痰飲,爲四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