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人體重要的生理系統之一。它由脾臟、胃腑、所屬經絡、肌肉、四肢、口、唇等部分組成。

 

脾胃同居中焦,脾為陰,胃為陽,一臟一腑,互為表裏。胃主受納,脾司運化,相互為用,在發生病變時,則相互影響。所謂脾胃病變,實際關係到人體對水穀的受納、運化、輸布的全部過程。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循行足大趾、下肢內側、腹裏、舌根等處;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循行前額、鼻、口唇、上齒、喉嚨、脘腹、下肢外側、足背、足次趾等處。

 

脾胃發生病變,上述經絡循行部位,多可出現相應症狀。所以脾經相胃經也就成為脾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濡溉五臟六腑和周身內外,而使肌肉豐盈,四肢健壯,為後天之本。故

《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 

《靈樞‧本神》說:「脾氣虛則四肢不用」。

脾胃納運的水穀自口而入,臟腑的精氣又上通於口,榮澤唇口四白,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脾胃……其華在唇口四白。」

脾脈上連舌本,脾運正常則舌能辨味。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味矣」。

所以,肌肉、四肢、口、唇也是脾胃系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脾胃的功能以納運為首要。納指受納,運即運化。飲食入胃,經胃腐熟消磨,下傳於腸,其精微經脾的運化而輸布全身。故胃主受納,反映了飲食攝納和消化、通降傳導的功能活動;脾主運化,反映了水穀精微物質的吸收、輸布和水液代謝的功能。

 

脾胃屬土,位居中央以灌溉四旁,為人體氣血津精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其溫養,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胃納運化生的水穀精氣,行於脈中的稱為營氣,是血的組成部分;行於脈外的稱為衛氣,有溫煦保衛的功能。血液之能約制於脈道之內而不外溢,亦賴脾氣的裹護。

 

脾胃納運正常則穀氣自旺,而氣血津精的生化之源不乏,四肢百骸,肌肉組織,五官九竅乃得溫養。所以,脾的統血、主肌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等皆與脾的納運功能有關。

 

脾胃的納運功能是通過升清降濁兩種基本運動形式來實現的。一旦發生疾病,其升降失常也就成為主要病理特點。脾升發清陽之氣的作用,是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再經心肺輸布於其他臟腑。

 

《靈樞‧營衛生會》說:「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素問‧經脈別論》則謂:「食氣入胃,濁氣歸心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所以,只有脾氣升發穀氣的功能正常,才能維持人體的生機活躍。胃的降濁作用,就是將攝納的飲食經過腐熟,下傳小腸,供其消化、吸收。即

《素問‧五臟別論》所說:「水穀入胃,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而胃失和降或痞塞不通,就是其基本病理。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飲食的運化和輸布,反映了整個納運過程的兩個方面。升溏與降濁之間,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所以在病理條件下,往往脾不升清則胃不降濁,胃不降濁則脾不升清,二者常相因為病。


 

人體五臟六腑間的升降,通過相互協同、相互制約而構成氣機運動的整體,其中脾胃的升降起著樞紐和中樞作用。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既是自身進行新陳代謝的基本過程,也是五臟六腑氣機升降出入的組成鬱分。脾胃居中州,肝腎之氣隨脾氣而升,升則上輸於心肺;心肺之氣隨胃氣而降,降則下歸於肝腎。沒有脾胃的升降運動,則清陽之氣不能敷布,後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清氣無由攝入,痰濁廢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運,才能維持《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消陰發胰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升降運動。

 

脾為太陰照陰土,胃為陰明屬陽土。

 

太陰濕土,得陽則動;陽明燥土,得陰乃和。

 

燥濕相濟是維持其正常納運的重要條件。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也就成為脾胃的又一生理特性。

 

這一特性是由其功能決定的。

 

脾主運化水濕,脾運障礙必成濕濁阻滯,濕濁阻滯又會使脾陽受困,故濕邪也就成為脾臟的主要致病因素。

 

胃主受納水穀,為津液化生之源。胃津充足才能滋濡消磨,潤降下行。若胃津不足,則水穀難以腐熟,腸道失卻滋潤而澀滯不降。

 

可見,脾胃的納運有常,升降協調,燥濕互濟,是其正常生理。而納運失常,升降失調,燥濕偏盛,便會發生病變。

 

引起脾胃疾病的原因,大約有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飲食勞倦三個方面。

外感六淫之邪,或自口鼻而入,直犯中通,或自皮毛而入,內傳脾胃,均可引起脾胃痰病,其巾又以濕、熱、寒三氣損傷脾胃,更為突出。濕分內外二因,為脾臟的主要致病因素。外因多由冒雨涉水或居處卑濕所致。內因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停滯而成。濕為陰邪,其性凝滯,留著中焦,纏綿難去,以氣機升降和運化功能失常為主要病變。熱為胃腑的常見病因,亦分內外二因。外因多由熱邪入裏,灼傷津液所致。內因多由胃陽素盛,情志之火相並,而致陰傷津枯為主要病變。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右寒邪直中,逞呈裏寒;自身陽虛,寒從中生,亦可成為中焦虛寒病理。此外,憂思鬱怒,飲食不節,勞倦太過,也是直接間接導致脾胃發病的原因。而體內的病理產物-痰飲、水濕、瘀濁等,則是繼發或加重脾胃病變的內在病因。

 

治療脾胃病變,宜在辨其寒熱虛實,分別論治的基礎上,著眼於氣液的盈虧,立足於脾胃的升降為機括。脾濕盛者,治宜燥濕芳化,胃津虛者,治當養陰滋液。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喜溫運,胃喜涼潤;實責陽明,虛在太陰,便是脾胃病治法與用藥恃點。

 

一、脾虛失運

脾虛失運,是指脾氣虛弱與脾失運化的病機變化。脾失運化會引起脾氣虛弱,而脾氣虛弱又加重脾失運化的程度,二者相因為病。脾氣虛弱,常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病後虛弱等因素造成。因脾氣來源之一,是本臟運化的水穀精氣。若飲食不節,饑飽失勻,致使水谷精氣生化不足;或情志不舒,憂思傷脾;或鬱怒傷肝,以致木不疏土,都可影響脾胃對飲食的運化和吸收,以致本臟失養,脾氣日損,接濟無源,積漸而成不足之病理。也有因久病之後,正氣耗損,未及恢復,而造成脾氣虛弱,健運無力者。

 

脾虛不運的病理,主要反映在氣血虧虛不榮,飲食納運無力,水液輸布障礙等三個方面。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吸收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降低,氣血生成的來源減少,遂致氣血虧虛,肌肉、四肢和口唇失於榮澤,表現面色不華,口唇淡白,四肢肌肉痿軟無力等。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不健運,胃的受納通降亦受連累,而現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嘔惡便溏等症象。而脾主運化水濕,協助肺胃調節人體水液代謝過程。若脾虛失運,水液輸布障礙,則成濕聚中焦,甚或隨少陽三焦氾濫於上下內外,引起浮腫、尿少、便溏,或小便清長、舌體胖嫩等症狀。由於水濕為患,變證多端,當與後文脾虛濕盛互參。後天化源匱乏,諸臟失養,可形成多種轉歸。或由脾虛及肺,土不生金而為脾肺氣虛;或由氣病及血,氣血虧損而成心脾兩虛;或由土不榮木,肝失調達而成肝鬱脾虛;或由脾氣不足,氣損及陽,寒從中生,漸至脾胃陽虛或脾腎陽虛;或由脾氣虛損,清陽不升而成中氣下陷等轉歸。


 

二、脾陽不振

「太陰濕上,得陰始動」。由於陽氣不足,以致運化功能障礙,是脾陽不振的病理本質。其原因多與脾氣不足、氣損及陽和寒邪侵襲,脾陽受傷有關。由脾氣虛弱發屬成脾陽不振者,多寒從中生,常見中焦虛寒病理。由風寒濕邪,循經內傳或直中太陰,或嗜食生冷,損傷脾陽而引起者,則多虛寒之中夾雜濕邪為患。

 

脾陽不振,多是脾虛不運的進一步加重和發展。除能見到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的表現外,更由於寒從中生,水穀失於溫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又常見腕腹疼痛,喜溫喜按,四肢清冷,嘔吐,泄瀉,完穀不化,頭眩,苔白滑,脈沉遲等虛寒症狀。若溫運無力,陰寒內盛,則水飲停聚,甚至泛溢肌膚而為水腫。如為婦女,運化無權,常見寒濕下注的病理,出現白帶清稀,少腹綿綿作痛,腰酸沉重等症。

 

脾陽不振,遷延失治的最終轉歸,多是累及其他臟腑同病。或因陽虛不化,土不制水而水寒射肺,導致脾肺虛寒;或由陽虛日久,累及真元,形成脾腎陰虛;或因久瀉導致大腸虛寒,腸滑失禁。

 

三、脾氣下陷 

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足脾氣虛弱,氣機下陷,固攝和升舉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其原因多是由脾氣虛弱發展而來,故凡能引起脾氣虛弱的因素,都可能進一步導致脾氣下陷。而其病理集中反映在氣虛不榮和氣虛不攝兩個方面。氣虛不榮,則生化不足,可見飲食減少,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舌質淡嫩,脈象緩弱等症。脾為肺之母,脾氣虛進而引起肺氣不足,可見少氣懶言,語音低微等症。脾虛清氣下陷,則氣短而自覺氣不接續,或氣虛下墜感。肺脾氣虛,陽氣不能外循於皮膚分肉之間,以溫皮毛揍理而成衛外之用,可見形寒怯冷、自汗,易感外邪等症。脾虛氣陷,清陽不升,空竅失養,則眩暈、頭昏,耳失聰,目欠明。精微隨氣陷而下流,反成濕濁,可致久瀉,久痢,尿頻失禁等症。中氣下陷,臟氣失固,則見脘腹墜脹,陰挺,脫肛等病。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陽氣內鬱,可以產生氣虛生熱的病理。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說:「是熱也,非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躁熱」。指出的於脾胃氣虛,清陽不升,以致水穀精氣下流而成濕,清陽下陷而不能上升,遂成為假熱。所以,這種氣虛發熱的病變本質,仍屬脾氣下陷所致。

 

四、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虛弱,不能裹攝血液,血不循經,溢出脈外的病理。所謂脾統血,主要是指脾氣具有裹攝約束血液,使其不致溢出脈外的作用。此即《難經》所稱「脾主裹血」的功能,而後世醫家多從生血、攝血兩個方面進行發揮。因脾氣健運,血液得水穀之精微源源供給,始能生生不息;血得氣攝,始能循行脈中,而無外溢之慮。故《濟陰綱目》有「血生於脾,故曰脾統血」之說。

 

由此可見,脾的統血作用,是脾氣生化和固護血液功能的綜合體現,是氣為血帥和氣之源頭在脾的具體反映。所以,在脾不統血的病理過程中,氣虛不能生血和氣虛不能攝血往往相互影響。當血虛和出血同時存在之時,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對脾不統血之病理,常常著眼於氣虛的探究。故凡勞倦思慮傷脾或久病傷耗脾氣等引起脾氣虛弱的原因,都可以導致腫不統血的發生。

 

其臨床表現多以出血為主證。如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從內滲,可出現吐血、艦血、咳血、尿血、月經量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症。且多兼見聲低息短,少氣懶言等脾虛氣弱徵象。若脾氣久虛導致脾陽虛衰者,則可見血色暗淡,四肢不溫,畏寒脈沉等陽虛見症。若大出血不止,致使氣隨血耗,陽隨陰消,可演變成氣血兩脫或陰竭陽脫之轉歸。

 

五、脾虛血弱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生化之源足,氣旺而血盈,五臟六腑、肢體苗竅皆得其養。而脾氣虛弱,運化無力,生血不足,臟腑失養,就是脾虛血弱的病理本質。其成因多由飲食不節,思慮勞倦,傷及脾氣;或由久病失治,病後失養,失血過多等引起。其基本病理包括脾虛不運和血虛失養兩個方面。前者常見食少便溏,氣短懶言,精神倦怠,語聲低微,四肢無力等症,其病理已於「脾虛失運「中述及。至於血虛失養,其臨床表現,常見面唇淡白或萎黃無華,便秘,脈象細弱或虛大無力,舌淡等症。

 

六、脾虛濕盛

脾虛濕盛是脾臟陽氣不足,運化失司,致使水濕內停的病機變化。脾陽的溫運、升清,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協同完成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與新陳代謝過程。若飲食不節,貪涼飲冷,或外感寒濕,冒雨涉水,久居卑濕之地,致使寒濕之邪,由表及裏等,都可導致脾陽不足,水液不得溫化輸布,停蓄而為水濕。一旦水濕內停,可隨三焦水道流行而變動不居。


 

故脾虛濕盛有下述幾種病理演變:

其一、寒濕困脾。

多因外感寒濕,邪氣循經內漬,或飲食不節,嗜食生冷,困傷脾陽,導致脾失健運,寒濕積滯而引起。濕為陰邪,其性凝滯,阻遏氣機,以致中焦痞塞,可出現腕腹脹滿,隱氣吞酸,不思飲食等症。脾濕下注,則便溏,胃濁上泛,則發嘔惡、濕困脾陽,則怠惰嗜臥。濕滯肌肉,則身重酸痛。濕濁上泛,常見舌苔白膩而厚;

 

其二、寒飲內停。多由寒濕困脾,中陽受傷,濕聚成飲,停蓄中焦所致。飲停胸脅,阻滯氣機,則胸脅支滿。飲隨氣逆,阻閉清陽,則頭暈目眩;水氣淩心,則心悸築動;飲邪射肺,則喘咳短氣,吐痰清稀;

 

其三、濕聚成痰。

痰濁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導致多種繼發病症的內在病因。一且濕聚成痰,痰隨氣行而變證多端,

 

其四、脾虛水泛。

脾虛不能勝濕,輕則濕濁中阻,為痰為飲,甚則水濕停蓄或泛溢肌膚,為腫為脹。此類病變,可出現食欲不振,短氣懶言,形寒怯冷,泄瀉便溏,肢體浮腫,身重,小便不利等症狀。治當補氣健脾、利水除濕兩法共同。防己黃茂湯、實脾飲等為常用方劑。

 

七、濕熬蘊脾

濕熱蘊脾,是指濕熱病邪,鬱滯中焦,致使脾失健運,氣機升降失常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多因長夏季節,炎熱多雨,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濕熱相合,侵襲人體;或夏月貪涼飲冷,冒雨涉水,致使濕邪入裏,蘊而化熱;或平素嗜食肥甘酒酪,助濕生熱而引起。

 

八、脾陰不足

凡由內外因素造成脾臟陰津虧損,致機體內外失卻濡養、滋潤的病變,即謂之脾陰不足。其原因或由過食辛辣燥熱,或由過用辛燥方藥,或因燥熱外感內燔,致燥傷陰津,胃陰不足,或因肝腎心肺陰傷,虛火內灼,都可致脾陰不足。脾臟的運化功能,雖然依賴脾陽為其基本動力,但陽氣又須以陰津為其化生基礎。只有津氣充沛,剛柔相濟,才能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故

 

唐容川說:「脾稱濕土,土濕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脾氣不布則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故病隔食,大便難,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虛火旺,發熱盜汗」。

 

因此,脾陰不足,既可使脾臟運化功能減弱,導致津虧血少,臟腑形體失川滋潤;又可因陰虛不能涵陽,導致虛熱內生。表現飲食減少,納穀不香,饑不欲食,喜涼惡熱,喜清惡幹,肌膚枯燥,肌肉消瘦;津虧不能上承下潤,則口乾舌燥,大便秘結,津液失約而偏滲,小便反見頻數,此即《傷寒論》所說的「脾約」;甚則陰虛不能涵陽,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虛熱內燔證候。

 

九、胃失和降

胃失和降的病理主要表現在胃腸傳導失司及胃氣上逆兩個方面。前者多見大便秘結,腕腹脹滿疼痛;後者則以噁心,嘔吐,噯氣,吞酸,呃逆等為主症。由於胃腸傳導失司,已於肺與大腸病機述及,本節僅以胃氣上逆,濁陰不降的病因病機為討論範圍。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可有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痰飲內停,脾胃虛弱,二便阻隔等方面。病因不同,其病機變化亦回相殊異,茲分別討論如下:

 

(一)、飲食不節

胃氣通降,飲食始得下行。若因暴飲暴食,胃納太過,消磨不及,停滯胃腕,胃失和降,濁陰上逆,可見噁心,嘔吐,噯氣食臭,腕悶腹脹等症。若過食生冷,損傷中陽,寒凝食滯,胃失和降,可見腕腹冷痛拒按,嘔吐清涎,呃逆,便溏等症。若嗜食辛辣炙膊或醇酒厚味,或過服溫補之劑,以致實熱蘊積,胃氣因火熱蒸騰上逆,亦可引起嘔吐、呃逆,並伴見口臭、煩渴、飲冷、溲赤,便秘、苔黃脈滑數等症。

 

(二)、痰飲內停

痰飲阻滯胃皖,常是胃失相降的重要原因。多因脾胃納運功能障礙,水濕不化,濕聚而成痰飲,停蓄中焦,滯塞胃腕,以致胃失和降,濁陰上逆而為病。常見嘔吐清稀痰涎,腕悶不食,苔膩,脈滑等症。

 

(三)、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升清降濁功能低下,亦可直接引起胃失和降。其中,由於陽虛失於溫運,氣不比津,津不上承而引起者,多為中焦虛寒表現,可參閱後文「胃氣虛寒」的敍述。若熱病之後,損傷氣陰,或因氣鬱化火,津腋耗傷,以致胃失濡潤,氣失和降所致者,可見時時作嘔,並伴有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或數等症,是胃陰不足,津不上承,陰不制陽,虛熱內生的表現。


 

(四)、外邪侵襲

胃居中焦,肺居上焦;其間有經脈相通,橫膈相連,肺氣的肅降與胃氣的下行互相協同,彼此影響。風寒暑濕之邪,由皮毛而入,自表及裏,由肺及胃;或疫癘穢濁之氣從口鼻而入,直犯中道,皆可侵襲胃腑,使胃失和降而上逆。

 

(五)情忘不遂

情忘不舒或惱怒傷肝,致使肝失條達,橫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者,刊出現噁心嘔吐,噯氣頻繁,胸脅滿痛等症,此即肝胃不和的病理。如憂思不解,脾氣鬱結,健運失常而影響胃氣的和降者,可見納少,神疲,脘悶、腹脹、噯氣、吞酸,甚或嘔吐、泄瀉等症。

 

(六)傳導阻滯或氣化失司

如腸道阻滯不通者,雖胃氣欲降而下行之機被阻,遂上逆而見嘔吐,呃逆等症。腎為胃之關,右下焦氣化失常,水道不利,則胃之關門不開,以致小便不通,水無去路,逆而上行,可見水入即吐,或呃逆等症。此即《傷寒論》所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此外,就五臟間相互影響而言,有因六淫外襲,肺失宣降,由肺及胃的肺胃不和;有因情志不舒,肝膽氣鬱,橫逆犯胃的肝(膽)胃不和;有因大腸傳導失職,腑氣不通,下病及上的腸胃不和;有因腎氣虧損,氣化失常,下病及上的胃腎同病等,詳見本章有關各節。

 

十、胃虛不納 

胃虛不納是指胃氣虛弱,其受納、消磨、腐熟水穀功能低下的病理變化。所謂胃虛,包括胃氣和胃陰兩個方面。此處以胃氣虛弱不能正常納穀為討論範圍,陰虛失濡引起胃納障礙的病機,可參閱「胃陰不足「一節~。

 

《素問‧玉機真臟論》謂:「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本也」。胃為水穀之海,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胃氣旺則五臟皆受其惠,胃氣虛則五臟皆受其累,故人以胃氣為根本。凡病胃氣不衰,雖重而易治,胃氣大虛,雖輕而難愈。引起胃氣虛弱的原因,多與素體虛弱,勞倦傷氣,飲食不節,以及大病、久病內傷胃氣有關。若胃氣虛弱,受納衰減,則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其消磨、腐熟能力低下,則飲食略有不慎,即呈食滯不化,和降障礙的病變,而見胃腕滿悶,嘈雜,噯氣等症;水谷不得正常腐熟、消磨,必定影響脾氣升清的功能,故多伴見大便不實、小便清長、精神疲倦、四肢乏力、舌淡脈弱等脾虛症狀。

 

十一、胃脘積滯 

是指飲食停滯胃腕,進而生濕蘊熱的病理變化。凡有積滯,多以水穀飲食不能傳化為其病變本質。常以暴飲暴食,飲食過量,超過脾胃納運能力為起因。其病理變化多反映於下述三個方面:

食阻氣機,升降失常;

食滯不化,生濕蘊熱;

因滯致虛,脾胃損傷。

 

胃為六腑之一,以通為用,宜實而不滿,瀉而不藏。若飲食停滯,必然影響中焦氣機通暢,使脾胃升降失常,上下不通,則胸腕痞滿,腹脹時痛;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則噯氣、吞酸、甚或嘔吐;傳導障礙,則泄瀉或使秘。又食積不化,蘊結生熱,遂成濕熱積滯,中焦升降失司,則上為嘔吐、噯腐食臭,下為溏瀉惡臭。

 

若脾胃素虛,飲食積滯,或積滯日久,因滯敵虛,則多呈脾虛食滯的虛中挾實病理。其表現除上述食滯胃腕見症外,多有大便溏薄,食少神疲,四肢乏力,舌淡苔膩,脈弱無力等症。由於此種因滯致虛和因虛致滯的病理過程同時存在,互相影響,故常具有反復發作,經久不癒的特點。

 

十二、胃氣虛寒 

胃氣虛寒的病變本質,在於中焦陰氣不足,陰寒內盛。水穀入胃,賴胃陽的蒸化腐熟,脾陽的溫運轉輸。故胃氣虛寒與脾陽不足常同時並見,難以截然劃分。兩者差別之處,僅僅在於胃主受納和降濁,脾主運化與升清,病變有所側重而已。引起胃氣虛寒的原因,有內外兩個方面。若外感寒邪,由表入裏,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都可直接影響胃陽,形成虛寒病變。此外,若素稟不足,胃氣虛弱,寒從中生,亦可導致此種病現變化。因其成因與機理不同,故有偏慮偏寒之異。寒邪犯胃,傷損胃陽者,因寒敵虛,故寒多虛少;氣虛生寒,陰虛陰盛者,因虛生寒,故辟寒並重。這裏以寒邪傷陽為主要討論範圍,寒從中生的病機分析,可分「脾胃虛寒」合參。

 

寒邪犯胃,傷耗胃陽,常以寒凝氣滯和失於溫化為主要病理表現。寒凝氣滯,失於溫通,不通則痛,多見胃腕冷痛,得熱則舒,遇寒則劇等症。胃陰不足,水穀不得溫化和腐熟。又常見嘔吐清水,舌苔白滑,脈象沉弦或沉遲等症。


 

十三、胃陰不足 

這是指胃中津液不足,陰不制陽,胃腸失卻濡潤的病變。

 

胃陰,實指胃中津液。胃中津液得溫則化,得寒則凝聚,得熱則傷耗,得燥則涸竭。

 

若外感燥熱病邪,耗傷胃中津濃,或情志不舒,氣鬱化火,劫灼胃液,都可造成胃陰虧損。胃陰有濡潤胃腸,充養肌體,平調陰陽的作用,其病理變化也多從這三方面反映出來。胃主腐熟水穀的作用,不僅依賴陽氣的蒸化,還須胃陰的濡潤。故

唐容川說:「津液尤是融化水穀之本」。

高鼓峰也指出:「胃陰充足則思食」。

 

若胃陰不足,失卻濡潤,則不思飲食,或饑不欲食,乾嘔呃逆,甚者胃腕灼痛。津虧而不能上承下潤,可見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甚至消瘦乏力。胃陰不足,陰不涵陽,以致內熱虛亢,則見低熱、心煩,舌光少津,脈象細數等症。

 

胃為後天津液的化源。若胃陰不足,治不及時,遷延日久,可發展為氣陰兩傷,或胃絡瘀阻,或肺胃陰虛的病理轉歸。

 

十四、胃火上炎 

胃火上炎,是指胃中鬱熱,循經上沖的病理變化。其原因多由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蘊積生熱;或外感熱邪,內傳胃腑;或內傷情志,肝鬱化火犯胃等引起。胃火劫灼胃津,耗傷胃氣,直接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而發生相應的症狀。如胃熱熾盛,津虧不能上承而引水自救,可見煩渴,喜冷飲等症。熱鬱於內,則發煩熱,心中嘈雜,或胃烷灼熱疼痛。熱能消穀,故有時又表現為消穀善饑。

《靈樞‧經脈篇》云:「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故牙齒、唇口、腮頰為陽明經脈循行之地。若胃腸熱熾,循經上沖,則見喜涼惡熱,牙齦腫痛,牽引及腦,或見唇口腮頰腫痛,或挾胃濁上沖而口氣熱臭。若火熱壅於經脈,干及血分,則見牙釀紅腫潰爛,牙宣出血。

 

十五、胃絡瘀阻

是指瘀血阻滯胃中脈絡的病理變化。血能運行脈中,全憑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故血脈瘀阻,多由氣病日久,由氣及血演變而成。

 

其成因或由寒熱病後,或由渴極驟飲冷水,或由大怒,或由用力急遽,或由勞後驟歇,或由傷食日久,或由嗜食炙博太過等,這些原因引起的胃絡瘀阻,多屬胃氣鬱滯,氣病及血的實證。若由氣虛而血行無力,以致脈道不利,漸成胃絡痰阻:或由胃陰不足,胃失和潤,日久不癒,血澀成瘀者,多屬虛實挾雜的病理。胃絡瘀阻,以胃腕疼痛為其重要表現。瘀血為有形實邪,故其痛多呈刺痛而痛有定處,且嘈雜拒按,食後痛劇,痛甚於脹,或但病不脹,舌質紫暗,脈象細澀。若瘀久傷絡,可見吐血紫黑,便血黑如柏油等症狀。此外,寒熱邪氣鬱阻胃絡,腐血敗肉,可發為胃痛。此即《聖濟總錄》所說:「夫陰陽升降,則營衛流通;氣逆而隔,則留結為癰。胃烷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實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或嘔,或唾膿血。」

 

十六、胃絡損傷 

這是指胃腑脈絡破損,血溢脈外,產生吐血或大便黑色的病理。血從胃中而來,從口吐出者,稱為吐血。是胃絡損傷,血溢脈外,隨胃氣上逆所致。或由胃入腸,經大便排出,而成便血(這裏僅限於胃絡損傷病變範圍,而不涉及腸道出血)。胃絡損傷而吐血的原因很多,其發病部位雖然在胃,卻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

《脈因證治》指出:「內傷吐血,時而嘔吐純血,一連數日,此胃家吐血之症;若傾盆大出者,則肝家吐血也」。

 

且多與氣火有關,尤以肝火犯胃,氣虛不攝兩種機理為常見。肝經火旺,橫逆犯胃而致胃絡損傷,其病變本質為熱迫血溢,血隨氣逆。故

嚴用和《濟生方》說:「夫血之妄行也,末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濁溢,血氣俱熱,血隨氣上,乃吐脫也」。

 

若由鬱怒傷肝,或平素肝旺,或肝腎陰虧,都可因肝鬱化火,橫逆犯胃,成陰虛火旺,灼傷胃絡,血隨氣逆,而發生吐血病變。其色多呈烏紅,且挾飲食殘渣,與來自肺部出血的鮮紅顏色和挾痰液有所不同。又肝火循經上炎,多伴見頭痛目赤,口苦咽乾,胸脅痛,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舌質紅絳,脈象弦數等症。若因勞倦過度,損傷脾胃之氣,以致脾虛不能統血,氣虛不能攝血,血溢於胃中,隨氣上逆而吐血者,常纏綿不止,時輕時重,或隨胃氣下行,而出現黑便。

 

此種氣虛血溢,其脾胃之氣本已不足,加之反復失血,氣血更虛,故多伴見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等症。若日久氣虛及陽,以致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則可伴見四肢不溫,便溏,腕腹隱痛等症。

A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