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為病,有明顯的季節性。

《素問‧熱論》所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說明溫之與暑,雖同屬溫熱,而其間區別主要在時令界限。

所謂"夏傷於暑",系指于季夏、小暑、大暑之令,傷於暑氣。夏月暑氣當令,氣候炎熱,當人元氣有虧,或陰分不足,暑熱病邪即乘虛襲入,稱為暑病。暑熱之氣上受,常先侵襲肺胃。且暑為陽邪,傷人極速,每可徑入陽明,即"夏暑發至陽明"之謂。暑性亢熱,易傷津液,壯火食氣,更易耗氣。加之長夏雨濕較盛,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故暑氣濕邪每易相兼為患。暑熱在氣分不解,可漸傳營血。由於暑為火邪,心為火臟,故暑熱之氣最易直犯心包,出現高熱、神昏、肢冷的暑厥證。暑入心營,熱邪偏盛,引動肝風,還可出現發熱、項強、抽搐的暑風證。暑傷肺絡,迫血妄行,出現以咯血為主的暑疾證。暑溫後期,真陰耗竭,可引起肝腎陰傷,虛風內動證。 

 

一、暑傷肺胃 

(一)暑熱傷肺

盛夏之時,暑熱下逼,先傷乎上,五臟之位,惟肺最高,為諸臟華蓋,故暑熱傷人,肺常先病。其病機特點,主要是暑傷肺氣,肺失宣降和暑傷肺津的變化,可見汗出身熱,口渴,咳嗽,舌紅脈數等症狀。

 

(二)暑熱入胃

夏日酷熱,天暑下迫,多直入陽明氣分。暑熱入胃,見症有身熱惡熱,汗大出,口渴喜飲,面赤氣粗心煩,頭痛且暈,背微惡寒,脈洪大而芤等。其病機特點:主要是暑熱內燔、陽明熾熱,甚則暑熱上蒸、清竅被擾,以及暑熱內盛、氣液受傷的變化。

 

二、暑傷氣陰

暑為陽邪,易傷津液,而津液與血同出一源,均為陰津之屬,故暑熱久羈,不但傷津耗液,還可損耗肝腎之陰,且暑熱亢盛,每致壯火食氣。所以,暑傷氣(津)陰,是暑氣為病的重要病機變化。暑傷氣陰可分為暑傷肺胃津氣和暑傷心腎真陰兩種病機加以討論:


 

 (一)暑傷肺胃津氣

暑熱傷人,失于清解或治法不當,致暑熱內鬱肺胃,可使津傷氣耗;或因循日久,署熱雖解,但元氣陰液虧虛不復。嚴重者則氣不攝津,津不化氣,甚至津氣兩竭而有脫厥之虞。可見身熱息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脈虛無力,或汗出不止、喘喝欲脫、脈大而虛等症。

 

(二)暑傷心腎夏陰

暑溫久稽,失于外解,深入厥、少二陰,劫灼肝腎陰液,致真陰消耗於下,心火亢盛於上。症見心熱煩躁,消渴,麻痹,舌絳,苔黃而燥等。

 

三、暑傷肺絡

(一)暑滯肺絡、肺氣上逆

天暑下逼,壅滯肺絡,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喘不得眠等症。值得提出的是,暑滯肺絡易喘,暑傷肺氣亦可致喘,二者卻有虛實之別:前者系邪滯肺絡所致,故為實喘;後者是肺氣耗傷使然,故屬虛喘。此種多為暑傷肺絡之輕證。

 

(二)暑傷肺絡、迫血妄行

夏月相火用事,暑屬火熱之邪,火灼肺金,損傷血絡,燔灼營血,血從上溢,發為咯血或口鼻噴血,名曰暑擦。因系暑熱內盛,故並見煩熱口渴;若暑熱上擾清竅還可見頭目不清。絡血瘀阻氣道,肺失肅降,則喘息不寧,鼻翼煽動;血因氣滯,則面唇黧黑;失血過多,氣隨血脫,則面色慘澹,氣息欲絕,甚者化源衰絕,氣隨血脫而死亡。

 

四、暑閉心竅

在暑熱亢盛之時,從事生產勞動,或跋涉遠行,暑邪每易直中心營,內閉心竅。此於心氣素虛或心陰素虧者尤易發生。其病機變化主要是暑熱熾甚、內鬱,閉阻心竅。其見症為卒然昏倒,不知人事,不聲不語,周身灼熱,四肢厥冷,氣粗似喘,脈洪大或滑數,稱為暑厥。

 

五、暑熱動風

暑熱內盛,可以引動肝風,名曰"暑風"或"暑癇",其中有暑入陽明引動肝風及暑入心營引動肝風之別。


 

 (一)暑入陽明,引動肝風

陽明暑盛,劫傷胃液,以致土躁水竭,肝失柔潤而筋脈拘急。

 

其病機特點,

一是熱盛生風,可見壯熱如焚,項背強急,手足痿瘋,甚則角弓反張;

二是陽明熱熾,可見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汗大出,心煩,脈洪大,此乃陽明無形熱盛所致;若更兼大便燥結,脘腹脹滿,按之硬痛或熱結旁流者,則屬陽明腑實而引動肝風。

 

(二)暑陷心營、引動肝風

心肝同源,兩厥陰同氣,暑陷心營,故極易風火相煽,引動肝風。

其病機特點:

一是熱入心營,可見神昏譫語、舌質紅絳等症;

二是熱極動風,表現高熱、頭痛、項強、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脈弦數等症。

 

【附】:

(一)陰暑

指盛夏之時,氣候炎熱,因貪涼露臥,為寒濕所傷;或恣食生冷,為陰寒所逼。總系陽氣不得伸越,屬靜而得之者,故稱陰暑。其病機特點:是雖發病於盛夏暑熱之時,但有乘涼露臥,當風取涼,入水冷浴,或食冰飲冷過度的病史,並有寒濕束於肌表、陰氣鬱而不伸或中陽受傷、吐瀉交作的現證。

 

(二)伏暑

長夏之時,暑濕蘊伏,至秋冬為新感時邪所誘發,即稱伏暑,或稱"晚發"。其證候特點為發病初期見惡寒發熱、頭痛等證,類似感冒,但裏有暑濕見證,如胸悶、心煩、口渴、舌苔白膩等,繼則寒熱起伏如瘧、午後及傍晚較甚,天明得汗而減,但胸腹灼熱不除,病勢既重、且又纏綿。伏暑病機有邪在氣分和邪在營分之別。邪在氣分者為暑濕相混,病勢較輕淺,多為實邪。邪在營分者屬暑濕化燥為病,病勢深重。但兩者初起均必兼有衛分表邪。在表邪解除後,邪在氣分者,每多暑濕郁蒸于少陽膽經。如轉入中焦脾胃而濕邪未盡者,多為濕重熱輕之病變,其表現與暑溫、濕溫大體相同。

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