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屬心腎,統水火二氣,為人身之根本。
病入少陰,心腎衰憊,陽氣不振,陰血不足,全身正氣明顯降低,為疾病危重的病機變化,陽氣不振,則脈微;陰血虛衰,則脈細;陰陽氣血不足,則神失所養,可發生疲憊與神志淡漠的"但欲寐"狀態。故"脈微細,但欲寐"為少陰病共同的臨床特徵。
少陰統水火,本陰而標陽,如本體陽虛,病邪從水化寒,陰寒內盛,即現無熱惡寒,騰臥厥逆,下利嘔吐,脈微欲絕等一派寒化的病機演變。如陰寒極盛,殘存之陽氣常浮越於外,稱為"格陽";浮越於上,稱為"戴陽",可現面紅、身熱、躁擾等症狀,屬真寒假熱的病機。如本體陰虛,病邪從火化熱,虛陽上亢,則引起心煩、不得眠、咽痛、舌紅、脈細數等一派熱化的病機演變。少陰病雖有寒化熱化兩種病機,畢竟本體以陽虛為主,寒化居多,故寒化證是少陰正局,而熱化證是少陰變局。所以,少陰病以心腎虛衰,虛寒內盛為基本病機。
少陰病的預後,決定於陰陽回復的情況。陽回則生,陽亡則死,陰竭亦死。如手足由厥轉溫,惡寒騰臥轉為時煩欲去衣,下利清穀漸止,脈由陰象轉為陽象,都是陽氣回復之候,預後佳良。如手足厥冷不回,下利不止,惡寒愈盛,脈微欲絕,大汗出,為陽氣將脫之候;如下利雖止,病情不減,脈不至,反見眩胃,是真陰內竭之征,預後嚴重。
少陽病的來路與傳變有三:
一為素體陽虛,病邪直中少陰;
二為它經失治誤治傳經而來;
三為少陰熱化轉陽明形成急下證,或寒化成厥,傳入厥陰。
一、陽虛表寒
《傷寒論》301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這是邪外束,陽氣內虛,太陽少陰兩感,即陽虛表寒的病機變化。因太陽之根,即是少陰。
柯韻伯云:"太陽陽虛,不能主外,內傷真陰之氣,便露出少陰底板。少陰陰虛,不能主內,外傷太陽之氣,便假藉太陽之面目,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少陰病而表反熱。"(《傷寒論翼;太陽病解第一》)
說明太陽少陰互相傳變的機理。此種情況在陽氣素虛之人,感受外邪之時,最易引起。
二、陰盛陽衰
陰盛陽衰是少陰寒化的基本病機,兩者相因,陽氣虛則陰寒盛,陰寒盛則陽氣愈虛,不過以陽氣虛為主因。如陽氣不虛,雖陰寒外盛亦不致轉成少陰。少陰陽氣衰微,陰寒獨盛,屬於整體性的虛寒病變,其中又包括種種不同的病機變化。
一是寒盛陽微,肢厥下利。
因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衰而失于溫煦,故四肢厥冷。陰寒內盛,不能腐熟水穀,則完穀不化而下利。少陰下利每多口渴,是陽氣衰微,不能化氣生津,加之下利而津液外泄之故。此與太陰自利不渴所以不同,因太陰只是脾陽虛而腎陽不虛,腎陽尚能升騰津液之故。
二是陽虛陰盛,水氣不化。
因足少陰腎為寒水之臟,腎陽衰微,寒水失卻溫蒸運化,則鬱滯,浸漬而為病。水寒郁滯於筋脈骨節之間,則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陽虛寒盛,不能溫養全身筋脈,則身潤動,振振欲擗地。陽氣虛弱,膀胱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水氣不化,變動不後,上淩於心,則心下悸動;浸漬於四肢,則四肢沉重疼痛,甚至浮腫;水寒阻滯,清陽不升,則頭目眩暈。
三、陰盛格陽
因為陽氣虛極,內臟陰寒至盛,殘存之陽氣不能潛藏,被格拒於外,即是格陽,出現身熱、反不惡寒等症狀;被格拒於上,則出現面赤,煩躁等症狀,稱為戴陽。兩者表現不同,實質則一。都是真寒假熱的病機變化。此種病機變化,是陰陽行將離決的傾向,病勢十分嚴重,預後險惡。此即通脈四逆湯、白通湯證類。
四、熱化傷陰
邪入少陰,從陽化熱,陰液受損。故少陰熱化傷陰,以陰虛陽亢為基本病機。其中又有幾種不同的演變。
一是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火,而心火獨亢,陽亢不入陰,陰虛不斂陽,引起心煩,不得臥等症狀,治宜育陰清泄,用黃連阿膠湯之類。
二是陰虛有熱兼挾水氣,水熱相搏,津液偏滲大腸,出現下利而小便不利、心煩不得眠、口渴等症狀。其水氣之由來,主要是陰虛導致膀胱氣化失職,治當育陰利水,用豬苓湯之類。
三是陰虛陽亢,虛火上浮,出現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等症狀,其下利是因脾氣不健,而非水氣過剩。故雖陰虛火浮,但無邪熱為患。
五、熱化成實: 見"陽明病病機"一節。
六、氣郁成厥
氣郁成厥,是出於肝氣鬱緒,不能升發,致使陽郁於裏,不能通達四肢,引起四肢不溫的病變,與少陰陽虛陰盛有著本質的不同。歷來將此一病機變化列入少陰病中討論。其實氣郁成厥是肝木侮土的表現,多有腹痛、泄利下重等症狀,而四肢厥冷則較輕微,此即四逆散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