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包括心包和肝,為六經中的最後一個病理反應層次,也是邪正鬥爭消長的最後關頭。

 

究其傳變由來,

一為寒邪直中厥陰,但較少見;

二為太陰、少陽病勢日甚,傳至厥陰;

三是少陽病因虛而轉入厥陰。

 

    對於厥陰病的病機本質,歷來認識不一。

 

有認為厥陰是兩陰交盡,為陰之極,木質為寒厥;有主張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火化,本質是熱厥,而亡陽寒厥主要是在少陰病討論;

 

有認為厥陰陰盡陽生,陽氣來複,複氣有太過不及,則病機有寒熱錯雜、陰陽盛複。其實厥陰病中。有熱極之白虎湯、承氣湯、白頭翁湯證;有寒極之吳茱萸湯、四逆輩證;有寒熱錯雜之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烏梅丸證。這是由於厥陰為兩陰交盡,緊接著即一陽初生,本陰而標熱,故可寒極而化熱,又可熱極而化寒,"物極必反",極則生變,故兩種"極化"實為厥陰特徵。

 

因此,可以認為,病至厥陰,兩陰交盡,一陽初生,陰陽極其偏頗,二氣不相順接,所以導致厥熱勝複、寒熱錯雜為其基本病機。

 

    熱厥是陽熱盛極,拒陰於外的病理變化。厥指手足逆冷,熱是通身發熱。熱厥常先發熱而後厥,其熱是真熱,寒是假寒,但可以轉化為寒厥而死亡。

 

寒厥為陰寒盛極,真陽衰竭,無陽以溫四未的病理變化。寒厥常無熱而厥,或先厥後熱,如陰盛格陽,殘陽浮越,可出現面赤,身熱等症狀,但其熱是假熱,寒是真寒。臟厥屬寒厥的範疇。


 

寒熱錯雜成厥者,也是厥陰病的特殊之處。一般說,傳經形成者,每因熱極而生寒,熱未已時,正氣即不支,內寒遂生;由直中發生者,則寒極而致陽復發生熱象,寒未已,熱已生,亦令發生寒熱錯雜病機。如忱厥之烏梅丸證,痰厥之瓜蒂散證,上熱下寒之麻黃升麻湯證等均是。

 

    厥熱勝複,是一切厥證邪正消長,陰陽進退的轉變機理。觀察厥與熱的多少,則是判斷一切厥證預後轉歸的指標。

 

所謂"厥"是四肢厥逆,表明陰盛;"熱"是發熱,屬陽亢的機轉。《傷寒論》中熱幾日,厥幾日,就是比較厥和熱的多少而言的。

 

熱厥初期,其發熱為熱揚,發厥為熱鬱,其熱深(甚)厥亦深(甚),熱微厥亦微,稱做厥熱往來。此時不可以熱與厥之多少論病之進退,也不可因熱與厥的時間相等而判斷其"必愈"。但至後期逐漸出現寒多熱少,厥熱勝複,實際上是熱厥同寒厥的轉化。

 

寒厥之"厥"是陰盛,其發熱是陽複。厥多熱少為陽複不足,邪勝正虛,其病為進。厥熱相等,陽複適當,其病當愈。厥少熱多為陽複太過,仍屬正勝邪卻,預後佳良。但厥無熱,是陰長陽消,邪勝正負,預後嚴重,屬"厥不止者死"的範圍。

 

    一、寒熱錯雜

    厥陰是陰盡陽生,陽氣來複,病情變化多趨極端,且往往形成寒熱錯雜的病機變化。

 

常見有兩種情況:

一是邪熱優於胸膈,腸中虛寒彌漫,膈熱不得消除,而腸寒更甚。或引起蛔蟲避寒就溫,上竄膈間竅道而形成所謂憂厥證,出現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憂等症狀。或出現久利等證候。治當寒溫並用,用烏梅丸之類;

二是傷寒誤治,損傷中氣,表邪乘虛入裏,又為裏寒所格而不得入,形成上熱下寒的病機變化。陰寒盛,陽氣虛,運化失司則下利,熱上壅遏,胃氣不降則嘔吐。此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類。


 

    二、陰寨上逆

    由於脾胃陽氣衰微,中焦虛寒太盛而生痰涎,陰寒之氣挾痰涎隨厥陰經脈上沖,引起顛頂頭痛、嘔吐清冷涎沫等症狀,是為陰寒上逆的病機變化,此如吳茱熒湯證類。

 

    三、血虛寒凝

    由於其人血脈素虛,複受外寒侵襲,致便氣血凝澀,經脈痹阻,而引起的病機變化。氣血凝澀不暢、四肢失于溫養,故四肢厥冷、疼痛、青紫、脈微。但此種寒盛血虛,經脈痹阻的病機變化,所引起的厥冷等症狀,是因痹阻、寒盛,與陽虛之厥逆,本質不同。此如當歸四逆湯證類。

 

    四、厥深熱深

    由於邪熱深入,鬱結在裏,陽氣被鬱,不能伸展,形成熱深厥深的病機變化,此即《傷寒論》335條云:"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的病機。厥深是厥熱深伏於裏而熾盛的標誌,故四肢厥逆甚,反口乾舌燥,煩渴引飲,身反惡熱,此為熱厥而非寒厥。寒厥屬陽虛陰盛,口必不乾,舌亦不燥,不煩渴而小便清利。熱深厥深,多為無形之邪熱為病。此如白虎湯證類。

 

    五、熱利下重

    由於濕熱下迫,穢濁壅滯,腸道氣機傳化失常而下利頻繁,氣機不暢,突出表現為氣欲升不能,邪欲出不盡,以致濕熱濁邪蒸腐腸膜脂膏,故出現裏急後重,腹痛、便膿血等症伏。此屬厥陰熱性下利,與太陰、少陰虛寒下利本質不同,應注意區別。

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