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 為大腸的最末端向下穿過盆隔終於肛門

 

2-7-1_消化系統_6.JPG 

   


 

直腸與肛門 

直腸是緊接乙狀結腸下面的管腔,止於肛門。通常,由於糞便儲存於降結腸內,故直腸腔是空的。當降結腸裝滿後,糞便就會排入直腸,引起便意。成人和年長兒童可忍住便意,一直到他們到達廁所。嬰兒和年幼兒童則缺少這種為推遲排便所必需的肌肉控制。

肛門是消化道遠端的開口,廢物就由此排出體外。肛門,部分由腸道延續而成,部分則由體表所組成,包括皮膚。肛門內面是腸粘膜的延續。肛門的環狀肌肉(肛門括約肌)使肛門保持關閉。


直腸‧肛門:

直腸上端的大小和結腸一樣,下端擴大成直腸壺腹,是糞便排出前的暫存部位,最下端變細接肛管。直腸壺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個皺襞,內含環肌纖維,稱為直腸瓣,直腸膨脹時直腸瓣消失。直腸瓣的作用是使糞塊回旋下行、壓力均等,防止糞便急速掉落。

 

食物殘渣在大腸中形成糞便,糞便到達直腸後,將會刺激直腸壁,信號通過脊髓被腦部感知,繼而促進直腸的蠕動,進行排便。排便使用的肌肉是不為意志所控制的肛門內括約肌以及受意志控制的肛門外括約肌,接受腦部發出的指令而促進排便的是肛門內括約肌。我們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忍耐便意,可以說是肛門外括約肌的功勞。

 

肛管內面有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稱為肛柱。肛柱內有動脈、靜脈及縱行肌,相鄰兩肛柱下端的小橫瓣為肛瓣,通過肛柱下端及肛瓣的邊緣連成鋸齒狀的環形線,稱齒狀線。齒狀線以上覆蓋著黏膜,沒有明顯痛覺;齒狀線以下覆蓋著皮膚,對痛覺敏感。

 

大便的形成過程:

大便是在大腸處製造而成的,大腸並不進行食物的消化,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製造大便並排瀉。食物被吸收後,剩餘的糊狀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大腸開始蠕動,吸收水分和電解質,把糊狀的殘渣轉變為固態,即大便。

 

食物經消化吸收後,送達小腸的末端,大約需要5~10小時,而到達大腸後則需9~16小時以吸收水分。腸內細菌會使食物殘渣發酵和腐敗,以製造大便。大便形成後通常先積存在乙狀結腸中,不久,當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動到直腸時,直腸內的感受器就會受到刺激,產生便意。

A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