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化管的下段,長約1。5米,在右髂窩內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空回腸周圍。分為盲腸、結腸、直腸。
構造:大腸的形態特點
1、沿著大腸縱軸排列的三條平行的結腸是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的。
2、由於結腸帶短于腸管的長度,使腸管皺起,形成有橫溝隔成的囊狀結腸袋。
3、在結腸附近有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叫腸脂垂。
這些特點是區別大腸和小腸的標誌,但闌尾和直腸沒有這些特點。
闌尾:是附屬於盲腸的一段腸管呈粉紅色,曲如蚯蚓,它長度因人而異,一般為7-9毫米,偶爾有長28毫米,短僅有1毫米,也有沒有闌尾的。
功能:吸收水分,鹽類,分泌粘液及形成和運送糞便。
1、結腸:圍繞在小腸周圍,界於盲腸與直腸之間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
2、升結腸:長約15CM,從盲腸上端開始沿腰方肌及右腎前方至肝右葉下方,折向左下方,移行為橫結腸。
3、橫結腸:長約50CM在右髖起自結腸右面,先向右下前方,再向左下方後主,形成一個弓形彎曲後,至左髖在脾的下端再向前下彎曲形成結腸。
降結腸:長約20CM在脾門處於結腸左曲沿左腎外側緣和腰方肌前面。
4、乙狀結腸
呈乙字形彎曲在第三骶椎處接直腸。
大腸
大腸由升結腸(右側)、橫結腸、降結腸(左側)和乙狀結腸組成,後者連接直腸。闌尾是一較小的、手指狀小管,突出於升結腸靠近大腸與小腸連接的部位。大腸也分泌粘液,並主要負責糞便中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
腸內容物到達大腸時是液體狀,但當它們作為糞便到達直腸時通常是固體狀。生長在大腸中的許多細菌能進一步消化一些腸內容物,有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大腸中的細菌還能產生一些重要物質,如維生素K。這些細菌對健康腸道的功能是必需的。一些疾病和抗生素能破壞大腸中各種細菌間的平衡,產生炎症,導致粘液和水分泌的增加,引起腹瀉。
大腸:負責消化吸收的最終階段,把廢物以糞便形式排出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大腸最粗處的直徑為5~8釐米,大約是小腸的兩倍,長度為1、5米左右。
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直腸。盲腸位於右下腹部,與小腸連接。從盲腸下端伸出來的闌尾雖和消化、吸收都沒有關係,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它也是身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有預防感染的功能。我們俗稱的盲腸炎,其實是闌尾炎。
從盲腸出發的大腸,首先作為升結腸,往右腹部上方延伸。到肝臟下方改變為橫向,成為橫結腸穿過腹部。接著到脾臟下方再改變方向成為降結腸,往下延伸。延伸至骨盆形成乙狀結腸,彎曲著向腹部中央靠攏,最後形成直腸,與肛門連接。
結腸部分外側有3條稱為結腸帶的肌纖維縱貫結腸,內側有許多稱為半月襞的皺襞。
直腸部分長約15釐米。為了防止大便急速掉落,直腸有3處變細的部分,分別都有皺襞。
肛門有肛門內括約肌和肛門外括約肌對排便進行雙重調節。
盲腸:大腸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
盲腸有3個通道,向內通回腸,向上通升結腸,向下通闌尾。盲腸表面的3條結腸帶集中於闌尾根部。
盲腸以回盲瓣與升結腸及回腸為界。回盲瓣是回腸末端的兩個半月形的瓣,作用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使食物在小腸內充分消化吸收,並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到回腸。
結腸:貯存糞便,吸收水分和電解質
結腸帶是大腸壁縱行肌纖維形成的3條狹窄的縱行帶,在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處較為清楚,從降結腸至乙狀結腸逐漸不明顯。由於結腸帶比附著的結腸短1/6,因而將結腸壁縮成了許多囊狀袋,稱結腸袋。在結腸壁上,尤其是在結腸帶附近有許多由腸黏膜下的脂肪組織形成的腸脂垂,在乙狀結腸較多。
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其中水和鈉的吸收主要在右半結腸,而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也吸收一些水分,但主要功能為貯存和排泄糞便。因此,若不及時排便,糞便在結腸內停留時間過久,糞便中的水分會被結腸吸收,使糞便變幹變硬,引起排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