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由生物、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氣管-支氣管黏膜炎症。多為散發,無流行傾向,年老體弱者易感。臨床症狀主要為咳嗽和咳痰。常發生於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時。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癒所致。
【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微生物
病原體與上呼吸道感染類似。常見病毒為腺病毒、流感病毒(甲、乙)、冠狀病毒、鼻病毒、單純疤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常見細菌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近年來衣原體和支原體感染明顯增加,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亦較多見。
(二)物理、化學因素
冷空氣、粉塵、刺激性氣體或煙霧(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氣、氯氣等)的吸人,均可刺激氣管-支氣管黏膜引起急性損傷和炎症反應。
(三)過敏反應
常見的吸人致敏原包括花粉、有機粉塵、真菌孢子、動物毛皮排泄物;或對細菌蛋白質的過敏,鉤蟲,蛔蟲的幼蟲在肺內的移行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急性炎症反應。
【病理】
氣管、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同時可伴纖毛上皮細胞損傷,脫落;黏液腺體肥大增生。合併細菌感染時,分泌物呈膿性。
【臨床表現】
(一)症狀
起病較急,通常全身症狀較輕,可有發熱。初為乾咳或少量黏液痰,隨後痰量增多,咳嗽加劇,偶伴血痰。咳嗽、咳痰可延續2-3周,如遷延不癒,可演變成慢性支氣管炎。伴支氣管痙攣時,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胸悶氣促。
(二)體徵
查體可無明顯陽性表現。也可以在兩肺聽到散在乾、濕囉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後可減少或消失。
【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可正常。由細菌感染引起者,可伴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痰培養可發現致病菌。X光胸片檢查大多為肺紋理增強。少數無異常發現。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症狀,兩肺散在幹、濕性哆音等體徵,結合血象和X光胸片,可作出臨床診斷。
病毒和細菌檢查有助於病因診斷,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驟,發熱較高,全身中毒症狀(如全身酸痛、頭痛、乏力等)明顯,呼吸道局部症狀較輕。流行病史、分泌物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有助於鑒別。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狀明顯,咳嗽輕微,一般無痰。肺部無異常體徵。胸部X光正常。
(三)其他
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氣管肺炎、肺結核、肺癌、肺膿腫、麻疹、百日咳等多種疾病可表現為類似的咳嗽咳痰表現,應詳細檢查,以資鑒別。
【治療】
(一)對症治療
咳嗽無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噴托維林(咳必清)鎮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選用鹽酸氨溴索、溴己新(必嗽平),桃金娘油提取物化痰,也可霧化幫助祛痰。較為常用的為兼顧止咳和化痰的棕色合劑,也可選用中成藥止咳祛痰。發生支氣管痙攣時,可用平喘藥如茶鹼類、β2受體激動劑等。發熱可用解熱鎮痛藥對症處理。
(二)抗菌藥物治療
有細菌感染證據時應及時使用。可以首選新大環內酯類、青黴素類,亦可選用頭孢菌素類或喹諾酮類等藥物。多數患者口服抗菌藥物即可,症狀較重者可經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給藥,少數患者需要根據病原體培養結果指導用藥。
(三)一般治療
多休息,多飲水,避免勞累。
【預後】
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體質弱者可遷延不癒,應引起足夠重視。
【預防】
增強體質,避免勞累,防止感冒。改善生活衛生環境,防止空氣污染。清除鼻、咽、喉等部位的病灶。(白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