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細胞貧血

葉酸,維生素B12(Vit B12)缺乏或某些藥物影響核苷酸代謝導致細胞核去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礙所致的貧血稱巨幼細胞貧血(mega10blastic anemia,MA)。

 

【流行病學】:

在我國,葉酸缺乏者多見於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進食新鮮蔬菜、肉類較少的人群。而在歐美,VitB12缺乏或有內因數抗體者多見。

 

【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葉酸代謝,生理作用及缺乏的原因

1.葉酸代謝和生理作用:葉酸由蝶啶、對氨基苯甲酸及L-谷氨酸組成,屬維生素B族,富含於新鮮水果、蔬菜、肉類食品中。食物中的葉酸經長時間烹煮,可損失50%~90%。葉酸主要在十二指腸及近端空腸吸收。每日需從食物中攝人葉酸200μg。食物中多聚谷氨酸型葉酸經腸黏膜細胞產生的解聚酶作用,轉變為單谷氨酸或雙谷氨酸型葉酸後進入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再經葉酸還原酶催化及還原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作用還原為二氫葉酸(FH2)和四氫葉酸(FH4),後者再轉變為有生理活性的N5-甲基四氫葉酸(N5-FH4),經門靜脈入肝。其中一部分N5-FH4經膽汁排泄到小腸後重新吸收,即葉酸的腸肝迴圈。血漿中N5-FH4與白蛋白結合後轉運到組織細胞,經葉酸受體,進入細胞內。在VitB12依賴性甲硫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N5-FH4轉變為FH4,一方面為DNA合成提供一碳基團如甲基(-CH3)、甲烯基(-CH2-)和甲醯基(-CH═O)等;另一方面,FH4經多聚谷氨酸葉酸合成酶的作用再轉變為多聚谷氨酸型葉酸,並成為細胞內輔酶。N5-FH4脫去甲基後與多個谷氨酸聚合形成多聚谷氨酸型FH4,再轉變為N5,N10-甲烯基FH4,後者供應甲基參與胸苷酸合成酶催化一磷酸去氧尿苷(dUMP)形成一磷酸去氧胸苷(dTMP),dTMP形成三磷酸去氧胸苷(dTTP)後參與DNA合成。人體內葉酸儲存量為5~20mg,近1/2在肝。葉酸主要經尿和糞便排出體外,每日排出2~5μg。

2.葉酸缺乏的原因:

  攝取減少:主要原因是食物加工不當,如烹調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破壞大量葉酸;其次是偏食,缺少富含葉酸的蔬菜、肉蛋類食物。

  需要量增加: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哺乳婦女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時補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慢性感染、腫瘤等消耗性疾病患者,葉酸的需要量也增加。

  吸收障礙:腹瀉、小腸炎症、腫瘤和手術及某些藥物(抗癲癇藥物、柳氮磺吡啶)、乙醇等影響葉酸的吸收。

  利用障礙:抗核苷酸合成藥物如甲氨蝶呤、甲氧苄啶、氨苯喋啶、氨基蝶呤和乙胺嘧啶等均可干擾葉酸的利用;一些先天性酶缺陷(甲基FH4轉移酶、N5,N10-甲烯基FH4還原酶、FH2還原酶和亞氨甲基轉移酶)可影響葉酸的利用。

  葉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葉酸排出。

 


 

(二)維生素B12代謝,生理作用及缺乏的原因

1.維生素B12代謝和生理作用:VitB12在人體內以甲基鈷胺素形式存在於血漿,以5-去氧腺苷鈷胺素形式存於肝及其他組織。正常人每日需VitB12 1μg,主要來源於動物肝、腎、肉、魚、蛋及乳品類食品。食物中的VitB12與蛋白結合,經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與蛋白分離,再與胃黏膜壁細胞合成的R蛋白結合成R-VitB12複合物(R-B12)。R-B12進入十二指腸經胰蛋白酶作用,R蛋白被降解。兩分子VitB12又與同樣來自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內因數(intrinsic factor,IF)結合形成IF-B12複合物。IF保護VitB12不受胃腸道分泌液破壞,到達回腸末端與該處腸黏膜上皮細胞刷狀緣的IF-B12受體結合並進入腸上皮細胞,繼而經門靜脈人肝。人體內VitBl2的儲存量約為2~5mg,其中50%~90%在肝。VitB12主要經糞便、尿排出體外。

血漿中有3種VitB12結合蛋白:鈷胺素傳遞蛋白Ⅰ(TC I),鈷胺素傳遞蛋白Ⅱ(TCⅡ),鑽胺素傳遞蛋白Ⅲ(TCⅢ)。TCⅠ和TCⅢ結合絕大部分VitB12,供貯存VitB12用。TCⅡ結合甲基鈷胺素運送到各處組織細胞,與細胞表面TCⅡ-B12複合物的受體結合並進入細胞內。在細胞內TCⅡ被降解,還原成甲基鈷胺素或5-去氧腺苷鈷胺素。前者是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輔酶,高半胱氨酸在此酶作用下,接受N5-FH4的甲基形成甲硫氨酸。甲硫氨酸活化後形成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SAM是細胞內重要的甲基供體之一。5-去氧腺苷鈷胺素是L-甲基丙二醯-CoA變位酶的輔酶,它催化L-甲基丙二醯-CoA形成琥珀醯-CoA後進入三羧酸迴圈。

2.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

(1)攝取減少:完全素食者因攝取減少導致VitB12缺乏。

(2)吸收障礙:這是VitB12缺乏最常見的原因,可見於:

  內因數缺乏,如惡性貧血、胃切除、胃黏膜萎縮等;

  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

  胰蛋白酶缺乏;

  腸道疾病;

  先天性內因數缺乏或VitB12吸收障礙;

  藥物(對氨基水楊酸、新黴素、二甲雙胍、秋水仙堿和苯乙雙胍等)影響;

  腸道寄生蟲(如闊節裂頭絛蟲病)或細菌大量繁殖可消耗VitB12

(3)利用障礙:先天性TCⅡ缺乏引起VitB12輸送障礙;麻醉藥氧化亞氮可將鈷胺氧化而抑制甲硫氨酸合成酶。

 

(三)發病機制

葉酸的各種活性形式,包括N5-甲基FH4和N5,N10-甲烯基FH4作為輔酶為DNA合成提供一碳基團。胸苷酸合成酶催化dUMP甲基化形成dTMP,繼而形成dTTP。由於葉酸缺乏,dTTP形成減少,DNA合成障礙,DNA複製延遲。因RNA合成所受影響不大,細胞內RNA/DNA比值增大,造成細胞體積增大,胞核發育滯後於胞漿,形成巨幼變。骨髓中紅系、粒系和巨核系細胞均可發生巨幼變,分化成熟異常,在骨髓中過早死亡,導致無效造血和全血細胞減少。DNA合成障礙也累及黏膜上皮組織,影響口腔和胃腸道功能。VitB12缺乏導致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高半胱氨酸轉變為甲硫氨酸障礙,這一反應由N5-FH4提供甲基。因此,N5-FH4轉化為甲基FH4障礙,繼而引起N5,N10-甲烯基FH4合成減少。後者是dUMP形成dTTP的甲基供體,故dTTP合成和DNA合成障礙。VitB12缺乏還可引起神經精神異常。其機制與兩個VitB12依賴性酶(L-甲基丙二醯-CoA變位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的催化反應發生障礙有關。前者催化反應障礙導致神經髓鞘合成障礙,並有奇數碳鏈脂肪酸或支鏈脂肪酸摻入髓鞘中;後者催化反應障礙引起神經細胞甲基化反應受損。抗腫瘤藥物干擾核苷酸合成也可引起巨幼細胞貧血。

 

【臨床表現】:

(一)血液系統表現

起病緩慢,常有面色蒼白、乏力、耐力下降、頭昏、心悸等貧血症狀。重者全血細胞減少,反覆感染和出血。少數患者可出現輕度黃疸。

(二)消化系統表現

口腔黏膜、舌乳頭萎縮,舌面呈「牛肉樣舌」,可伴舌痛。胃腸道黏膜萎縮可引起食欲不振、噁心、腹脹、腹瀉或便秘。

(三)神經系統表現和精神症狀

因脊髓側束和後束有亞急性聯合變性,可出現對稱性遠端肢體麻木,深感覺障礙如振動感和運動感消失;共濟失調或步態不穩;錐體束徵陽性、肌張力增加、腱反射亢進。患者味覺、嗅覺降低、視力下降、黑蒙徵;重者可有大、小便失禁。葉酸缺乏者有易怒、妄想等精神症狀。VitB12缺乏者有抑鬱、失眠、記憶力下降、譫妄、幻覺、妄想甚至精神錯亂、人格變態等。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呈大細胞性貧血,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網織紅細胞計數可正常。重者全血細胞減少。血片中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區消失,有大橢圓形紅細胞、點彩紅細胞等;中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5葉核占5%以上或出現6葉以上的細胞核),亦可見巨杆狀核粒細胞。

(二)骨髓象

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鐵染色常增多。造血細胞出現巨幼變:紅系增生顯著,胞體大,核大,核染色質疏鬆細緻,胞漿較胞核成熟,呈「核幼漿老」;粒系可見巨中、晚幼粒細胞,巨杆狀核粒細胞,成熟粒細胞分葉過多;巨核細胞體積增大,分葉過多。

(三)血清維生素B12、葉酸及紅細胞葉酸含量測定

血清VitB12缺乏,低於74pmol/L(100ng/ml)。血清葉酸缺乏,低於6.8nmol/L(3ng/ml),紅細胞葉酸低於227nmol/L(100ng/ml)。

(四)其他

  胃酸降低、惡性貧血時內因數抗體及Schilling試驗(測定放射性核素標記的VitB12吸收情況)陽性;

  VitB12缺乏時伴尿高半胱氨酸24小時排泄量增加;  血清間接膽紅素可稍增高。

 

【診斷】:

根據營養史或特殊用藥史、貧血表現、消化道及神經系統症狀、體徵,結合特徵性血象和骨髓象,血清VitB12及葉酸水準測定等可作出診斷。若無條件測血清VitB12和葉酸水準,可予診斷性治療,葉酸或VitB12治療一周左右網織紅細胞上升者,應考慮葉酸或VitB12缺乏。

 

【鑒別診斷】: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造血系統腫瘤性疾病

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6型、紅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骨髓均可見幼紅細胞巨幼樣改變等病態造血現象,但葉酸、VitB12水準不低,且補充無效。

(二)有紅細胞自身抗體的疾病

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Evans綜合徵等因不同階段的紅細胞有抗體附著,MCV變大,又有間接膽紅素增高,少數患者尚合併內因數抗體,故極易與單純葉酸、VitB12缺乏引起的MA混淆。其鑒別點是此類患者有自身免疫病的特徵,用免疫抑制劑方能顯著糾正貧血。

(三)合併高黏滯血症的貧血

如多發性骨髓瘤,因M蛋白成分黏附紅細胞而使之呈「緡錢狀」,血細胞自動計數儀測出的MCV偏大,但骨髓瘤的特異表現是MA所沒有的。

 

【治療】:

(一)原發病的治療

有原發病(如胃腸道疾病、自身免疫病等)的MA,應積極治療原發病;用藥後繼發的MA,應酌情停藥。

(二)補充缺乏的營養物質

1.葉酸缺乏口服葉酸,每次5~10mg,每日2~3次,用至貧血表現完全消失。若無原發病,不需維持治療;如同時有VitB12缺乏,則需同時注射VitB12,否則可加重神經系統損傷。

2.維生素B12缺乏肌注VitB12,每次500μg,每週2次;無VitB12吸收障礙者可口服VitB12片劑500μg,每日1次;若有神經系統表現,治療維持半年到1年;惡性貧血患者,治療維持終生。

 

【預防】:

糾正偏食及不良烹調習慣。對高危人群可予適當干預措施,如嬰幼兒及時添加輔食;青少年和妊娠婦女多補充新鮮蔬菜,亦可口服小劑量葉酸或VitB12預防;應用干擾核苷酸合成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同時補充葉酸和VitB12。

 

【預後】:病因不同,療程不一。多數患者預後良好。(邵宗鴻)

 

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