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10binuria,PNH)是一種獲得性造血幹細胞良性克隆性疾病。由於紅細胞膜有缺陷,紅細胞對啟動補體異常敏感。臨床上表現為與睡眠有關、間歇發作的慢性血管內溶血和血紅蛋白尿,可伴有全血細胞減少或反覆血栓形成。

 

【病因和發病機制】:

紅細胞膜上有抑制補體啟動及膜反應性溶解的蛋白質共有十餘種,均通過糖化肌醇磷脂(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al,GPI)連接蛋白錨連在細胞膜上,統稱為GPI錨連膜蛋白。其中以CD55及CD59最重要。CD55在補體啟動的C3、C5轉化酶水準起抑制作用。CD59可以阻止液相的補體C9轉變成膜攻擊複合物。PNH患者的紅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及淋巴細胞上GPI錨連膜蛋白部分或全部喪失,提示PNH是一種造血幹細胞水準基因突變所致的疾病。患者體內紅細胞部分正常,部分是對補體敏感的PNH細胞。後者的數量決定了血紅蛋白尿發作的頻度。

 

【臨床表現】:

發病高峰年齡在20~40歲之間,男性顯著多於女性。

(一)血紅蛋白尿

血紅蛋白尿為首發症狀者占1/4,尿液外觀為醬油或紅葡萄酒樣;伴乏力、胸骨後及腰腹疼痛、發熱等。輕型血紅蛋白尿僅表現為尿隱血試驗陽性。因為補體作用最適宜的pH是6.8~7.0,而睡眠時呼吸中樞敏感性降低,酸性代謝產物積聚,所以血紅蛋白尿常與睡眠有關,早晨較重,下午較輕。此外,感染、月經、輸血、手術、情緒波動、飲酒、疲勞或服用鐵劑、維生素C、阿司匹林、氯化銨等,也都可誘發血紅蛋白尿。

(二)血細胞減少

可有不同程度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及功能缺陷可致各種感染,血小板減少可有出血傾向。有的患者全血細胞減少,稱再障-PNH綜合徵。

(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與溶血後紅細胞釋放促凝物質及補體作用於血小板膜,促進血小板聚集有關。肝靜脈血栓形成(Budd-Chiari綜合徵)較常見,其次為腸系膜、腦靜脈和下肢深靜脈。我國患者血栓形成相對少見。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因尿鐵流失過多,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中到重度。血片中有紅細胞碎片。半數有全血細胞減少。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尤以幼紅細胞為甚。晚期增生低下。

(三)血管內溶血檢查(見第一節)

(四)特異性血清學試驗

1.酸溶血試驗(Ham試驗):患者紅細胞與含5%鹽酸的正常同型血清混合,Ph 6.4,37℃孵育2小時,溶血明顯。本試驗特異性高,敏感性差。

2.蛇毒因數溶血試驗:蛇毒因數能通過補體交替途徑,使補體敏感的紅細胞發生溶血。本試驗特異性強,敏感性優於酸溶血試驗。

3.熱溶血試驗和蔗糖溶血試驗:因特異性差,常作為篩選方法。

(五)流式細胞術測CD55和CD59

PNH時,紅細胞、淋巴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細胞膜上的CD55和CD59表達下降。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有PNH 臨床表現,有肯定的血管內溶血實驗室根據;酸溶血、蛇毒因數溶血或尿含鐵血黃素試驗中有任兩項陽性即可診斷。流式細胞術發現粒細胞的CD55和CD59表達下降,是診斷本病比較特異和敏感的指標。本病需與自身免疫性HA,尤其是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或冷凝集素綜合徵相鑒別。有低色素性貧血時,應與缺鐵性貧血及血紅蛋白病相鑒別。全血細胞減少時,要考慮PNH-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可能。

 

【治療】:

儘量避免感染、勞累等誘發因素,以免加重PNH的病情。

(一)支持療法

1.輸血:應輸經生理鹽水洗滌3次的紅細胞,以免血漿中補體引起溶血。

2.雄激素:司坦唑醇等刺激紅細胞生成,減少輸血次數。

3.鐵劑:小劑量治療(常規量的1/3~1/10),如有溶血應停用。

(二)控制急性溶血

1.右旋糖酐輸入6%右旋糖酐70約500~1000ml有抑制PNH紅細胞溶血的作用,適用於伴有感染、外傷、輸血反應和腹痛危象者。

2.口服碳酸氫鈉或靜脈滴注5%碳酸氫鈉。

3.糖皮質激素:潑尼松20~30mg/d,緩解後減量並維持2~3個月。

(三)血管栓塞的防治

口服華法林,注意過量使用有出血的危險。

(四)其他

Eculizumab是抗C5的單克隆抗體,阻止膜攻擊複合物的形成。PNH是幹細胞疾病,異基因骨髓移植有可能治癒本病。

 

【預後】:

本病中位存活期約10年,取決於:

  對補體敏感的細胞數量;

  骨髓增生不良的程度;

  血栓形成的程度和頻度。腦血管意外、腎衰竭,轉變成急性白血病或再生障礙性貧血可引起死亡。少數患者可轉化為骨髓纖維化症,或疾病隨著時間而減輕,達到不同程度的緩解。(謝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