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癰(急性甲狀腺炎)
癭癰是以急性發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西醫】:急性甲狀腺炎。
【病因病機】:
由於風溫、風火客於肺胃,或內有肝鬱胃熱,積熱上壅,灼津為痰,蘊阻經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痰熱凝滯於肺胃之外系,結於喉部而成。
【診斷】
多見於中年女性。發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頭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發病,寒戰高熱,甲狀腺腫大,色紅灼熱,觸痛,疼痛掣引耳後枕部,活動或吞咽時加重,嚴重者可有聲嘶、氣促、吞咽困難等。若化膿則脹痛跳痛,成膿後可出現波動感。
輔助檢查: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
(一)、頸癰:多發於頸的側部,且靠近頦部,具有紅腫熱痛的特徵,部位局限,常見於兒童。
(二)、鎖喉癰:多見於兒童。初起結喉處即紅腫繞喉,根腳散漫,堅硬灼熱疼痛,來勢猛烈,全身症狀較危重。
~~~~~~~~~~~~~~~~~~~【辨證論治】~~~~~~~~~~~~~~~~~~~
壹、內治法
(一)、風熱痰凝:
頸部結塊疼痛,色紅灼熱;伴寒戰高熱,頭痛,咽乾;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辨證分析】:
風熱客於肺胃,灼津為痰,積熱挾痰上壅,蘊結於結喉,故頸部結塊;風熱痰凝,蘊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結塊疼痛;毒熱熾盛,故見寒戰高熱、咽乾、脈滑數等熱象;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上壅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
(二)、氣滯痰凝:
頸前腫塊堅實,輕度脹痛,按壓腫塊疼痛反射至後枕部;有時伴見喉間梗塞感;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分析】:
內有肝鬱胃熱,灼津為痰,氣滯痰凝,蘊結結喉部,故頸前腫塊堅實、脹痛;腫甚夾喉,故有喉間梗塞感;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熱蘊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熱,化痰散結。
【方藥】:柴胡清肝湯加減。
貳、外治法
(一)、初期:宜用箍圍藥,如金黃散、四黃散、雙柏散、玉露散,冷開水或蜂蜜調成糊狀外敷,每日1~2次。
(二)、膿腫期:腫塊處有明顯波動感者,可切開引流或穿刺抽膿。
(三)、癒合期:膿淨後可用生肌散外敷,促進傷口癒合。
【預防與調攝】:
(一)、保持心情舒暢。
(二)、乎素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
(三)、病發時忌食辛辣炙煿食物。
(四)、病重者需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切開引流者注意預防氣管痙攣的發生。
~~~~~~~~~~~~~~~~~~~【結語】~~~~~~~~~~~~~~~~~~~
癭癰
【西醫】:急性甲狀腺炎。
【臨床特徵】:急性發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伴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症狀。
應與頸癰、鎖喉癰相鑒別。
風熱痰凝證,治宜疏風清熱化痰,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
氣滯痰凝證,治宜疏肝清熱、化痰散結,方用柴胡清肝湯加減。
頸部忡塊初起時用箍圍藥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