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大血管正常X線表現:

﹝一﹞心、大血管的正常投影:

 心分右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四個心腔。右心偏前,左心偏後,心房位於心室的後方,X線上,都投影在一個平面上。兩心室之間有室間溝,心房和心室的交界有房室溝。這此標誌,僅在透視下才能識別。心表面有臟層和壁層心包膜覆蓋,兩層之間為一潛在的腔隙,為心包腔,但均缺乏對比。

心和大血管在透視或平片﹝plain_film﹞上的投影,彼此重疊,僅能顯示各房室和大血管的輪廓﹝contour﹞,不能見到其內部結構和分界。因此,必須用不同的位置投照,才能使各個房室和大血管的邊緣顯示出來。心、大血管的後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左側位的攝影,分述如下;

01、後前位:正常心影一般是2/3位於胸骨﹝sternum﹞中線左側,1/3位於右側,心尖指向左下,心底部朝向右後上方,形成斜的縱軸。心、大血管有左右兩個邊緣。

心右緣分為兩段,其間有一明顯的切跡。上段為升主動脈與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的總合影,在幼年和青年主要為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其邊緣平直,向上延伸至鎖骨﹝clavicle﹞平面,升主動脈被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遮蓋。在老年,由於主動脈延長迂曲,升主動脈突出於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邊緣之外,呈弧形。心右緣下段為右心房所構成,弧度較大,膈位置較低時,心右緣最下部可能為右心室構成,密度亦較高。心緣與膈頂相交成一銳角稱為心膈角,有時在心膈角內可見一向外下方傾斜的三角形影,為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或肝靜脈﹝Hepatic_vein﹞影,深吸氣時明顯。

心左緣分為三段:

 上段為主動脈球,由主動脈弓﹝aorta_arch﹞組成,呈弧形突出,在老年明顯,兒童主動脈弓﹝aorta_arch﹞多與脊柱﹝Vertebral_column﹞與脊柱﹝Vertebral_column﹞重疊,主動脈球可以不明顯;

 中段為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主幹,但偶爾可為左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構成,稱為心腰,又稱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段,此段較低平或稍突出,兒童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可較突出,不是病理性擴張;

 下段由左心室構成,為一最大的弧,明顯向左突出,左心室在下方形成心尖,如心尖伸入膈下則不易定位。

 左心室與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之間,有長約1.0cm的一小段,由左心耳構成,正常時,不能與左心室區分。左心室與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段的搏動方向相反,兩者的交點稱為相反搏動點,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一個重要標誌,需透視才能確定,該點上下兩側心緣呈「翹翹板」樣運動。肥胖﹝Obese﹞人,左心膈角常有脂肪墊充填,為密度較低的軟組織﹝soft_tissues﹞影。

降主動脈﹝Aorta_descendens﹞在一般曝光條件的胸片上不易顯示,但老年則可沿脊柱﹝Vertebral_column﹞向左側彎曲而顯影。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主幹的分支在越出橫隔﹝mediastinum﹞影以後,分別成為兩肺門的主要組成部分。

02、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右前斜位,心位於胸骨﹝sternum﹞與脊柱﹝Vertebral_column﹞之間。

心前緣,自上而下由主動脈弓﹝aorta_arch﹞及升主動脈、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右心室漏斗部、右心室前壁和左心室下端構成。升主動脈前緣平直,弓部則在上方彎向後行。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段和漏斗部稍為隆起。心尖以上大部分為右心室構成。心前緣與胸壁之間有三角形透明區,尖向下,稱為心前間隙或胸骨﹝sternum﹞後區。心後緣上段為左心房,下段為右心房,兩者無清楚分界。心後緣與脊柱﹝Vertebral_column﹞之間較透明,稱為心後間隙或心後區。食管在心後間隙通過,鋇劑充盈時顯影。

 右前斜位正常心、大血管影像解剖示意圖

03、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左前斜位,心、大血管影位於脊信的右側。

 左前位正常心、大血管影像解剖示意圖

人體旋轉約60°角投照時,室間隔與中心X線接近平行。因此,兩個心室大致是對稱的分為左右兩半,右前方一半為右心室,左後方一半為左心室。

心前緣上段為右心房,下段為右心室,右心房段主要由右心耳構成,房室分界不清。60°斜位投照時,心前緣主要由右心室構成,旋轉45°角時,則整個心前緣可由右心房構成。右心房影以上為升主動脈,兩者相交成鈍角。心後緣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由左心房,下段則由左心室構成。左心室段的弧度較左心房大,兩個不同弧度的交接點,可作為兩者的分界,深吸氣時,在左心室段的下端常見一淺切跡,為室間溝,需在透視下確定。心後下緣與膈形成的心膈角內,可見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進入心影內。正常時,心影膈面的寬度不等,膈位置低時,膈面短。在此斜位元,還可顯示胸主動脈和主動脈窗。通過主動脈窗可見氣管分叉,主支氣管和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左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跨越左主支氣管,並向後延伸。左主支氣管下方為左心房影。

04、左側位:

 側位上,可見心影從後上向前下傾斜,心前緣下段為右心室前壁,上段則由右心室漏斗部與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主幹構成。下段與前胸壁緊密相鄰,上段心緣逐漸離開胸壁呈一淺弧,向上向後傾斜。再往上為升主動脈前壁,直向上走行。這些結構與前胸壁之間的三角形透亮區,稱為胸骨﹝sternum﹞後區。心後緣上中段由左心房構成,下段則由左心室構成,並轉向前與膈成銳角相交,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常在此角內顯影。心後下緣、食管與膈之間的三角形間隙,為心後食管前間隙﹝圖3-2-5﹞。

 左側位正常心、大血管影像解剖示意圖

﹝二﹞心、大血管的搏動:

 心左緣的搏動主要代表左心室的搏動。收縮期急劇內收,舒張期逐漸向外擴張。搏動幅度的大小與左心室每次搏動的輸出量有關,輸出量小則幅度小,輸出量大則幅度大。左心室以上,可見主動脈和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的搏動,方向與左心室的搏動相反。當左心室收縮時,主動脈迅速向外擴張;舒張時,則緩慢內收。主動脈球搏動的幅度與脈壓大小有關,脈壓大,搏動幅度亦大。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的搏動與主動脈類似,但較弱。

心右緣的搏動代表右心房的搏動。右心室增大時,其強而有力的心室搏動可以傳導至心右緣。右心房以上,如果主要是升主動脈組成,則可見到主動脈搏動。

﹝三﹞影響心、大血管形態的生理因素:正常心、大血管的形狀和大小主要受體型、年齡、呼吸和體位的影向。

01、體型:正常心可分橫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三種類型。

三種不同體型正常心形態

橫位心:

 矮胖體格,胸廓寬而短,膈位置高,心縱軸與水平面的夾角小﹝小於45°﹞,心與膈的接觸面大,心胸比率常大於0.5。主動脈球明顯,心腰凹陷。左前斜位室間溝位於膈面水準,心後緣可稍與脊柱﹝Vertebral_column﹞重疊。

斜位心:

 體格適中﹝健壯型﹞,胸廓形態介於其他兩型之間,心呈斜位,心縱軸與水平面的夾角約45°,心與膈接觸面適中,心胸比率約0.5,心腰平直。右前斜位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段和右心室漏斗部平直或稍凸起。左前斜位心膈面適中。此型最常見,絕大多數青年壯年為斜位心。

垂位心:

 體格瘦長﹝無力型﹞,胸廓狹長,膈位置低,心影較小而狹長,呈垂位,心縱軸與水平面的夾角大於45°,心與膈接觸面小,心胸比率小於0.5,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段較長、稍突。右前斜位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段和右心室漏斗部可膨隆,吞鋇食管於心後無明顯壓跡。左前斜位,室間溝位於膈上,主動脈窗較小。

02、年齡:

 嬰幼兒心接近球形,橫徑較大,左右兩側大致對稱,主要是由於膈位置高和右心相對較大所致。由於胸腺與心血管影重疊,使心腰分界不清,並使心底橫隔﹝mediastinum﹞影增寬。年齡增長,膈位置下降,胸腔長度增加,心成為斜位心。據統計3周以內嬰兒心胸比率為0.55,7~12歲為0.5,與成人接近或相同,老年的胸廓多較寬闊,膈位置高,心趨向橫位心。

03、呼吸:

 平靜呼吸時,心影形狀和大小無明顯改變。但在深吸氣時,膈下降,心與膈面接觸面減少,心影伸長,趨向垂位心。深呼氣時膈上升,心呈橫位心。呼吸運動還可改變胸腔內的壓力和各心腔血容量,如閉住聲門作強迫呼氣時,胸腔內壓力明顯增高,靜脈回流減少,胸腔內血容量亦減少,透視下,可見心影明顯縮小,吸氣時則血液向心回流增多。心大小立即恢復原狀。

04、體位:

 平臥時膈升高,心上移,呈橫位心。由於體靜脈回流增多,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影增寬,心影增大。立位時,膈下降,心影伸長。右側臥位,心影向右側偏移,右心房弧度加深;左側臥位,心向左偏移,右心房弧度變淺,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可清楚顯示。這些改變,均與重力和膈位置有關。

﹝四﹞正常心血管造影﹝cardioangiography﹞:

 心血管造影﹝cardioangiography﹞可顯示心、大血管內腔的解剖結構,並可動態觀察其功能情況。應分別觀察腔靜脈﹝vena_cava﹞與右心房、右心室與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肺靜脈﹝pulmonary_vein﹞與左心房、左心室與主動脈和冠狀動脈。

腔靜脈﹝vena_cava﹞與右心房:

 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位於上橫隔﹝Superior_mediastinum﹞右側,側位則位於氣管之前方,向下與右心房相連,二者無清楚分界。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短,過膈後即匯入右心房。右心房呈橢圓形,居脊柱﹝Vertebral_column﹞右緣,其大小與形狀在收縮期和舒張期有明顯差別。

右心室與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

 右心室於前後位上呈圓錐狀,下緣為流入道,左緣為室間隔面,右緣為三尖瓣口。頂端為流出道,呈錐狀。側位,右心室位於心影前下方,與右心房有部分重疊。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幹與右心室流出道相續。向上行分為左右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Vasalva竇呈袋狀膨隆。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幹向後上斜行。

a.上肺靜脈﹝pulmonary_vein﹞:b.下肺靜脈﹝pulmonary_vein﹞:

肺靜脈﹝pulmonary_vein﹞與左心房:

 兩側肺靜脈﹝pulmonary_vein﹞分支於肺門匯洽成上、下肺靜脈﹝pulmonary_vein﹞兩支同左心房相連。左心房在前後位呈橫置橢圓形,居中偏左,側位呈縱置橢圓形,前下方與左心室相續。

左心室及主動脈:

 左心室在前後位呈斜置橢圓形,側位略呈三角形。流出道呈筒狀,邊緣光滑,其上端為主動脈瓣。主動脈瓣葉上方主動脈壁有三個袋狀膨隆,為Valsalva竇。側位元,可觀察胸主動脈全程。自主動脈弓﹝aorta_arch﹞發出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和鎖骨下動脈。

冠狀動脈:

 左冠狀動脈起自左冠狀竇外壁,分為前降支和迴旋支,主要向左心供血。右冠狀動脈起自右冠狀竇側壁,主幹長,分為右圓錐支、心室支及右降支等。冠狀動脈及分支在造影上走行自然,邊緣光滑,逐漸變細。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