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運動損傷

 人體各部位的運動損傷較為複雜,現將常見運動損傷按組織種類,歸納介紹如下:

 

一、挫傷

【損傷機制】

 挫傷又稱撞傷,是鈍性外力直接作用於人體某部而引起的一種急性閉合性損傷,如運動中相互衝撞、被踢打或身體碰撞在器械上,都呆發生局部和深層組織的挫傷。最常見的挫傷部位是大腿與小腿的前部,頭和胸、腹部的挫傷也非少見。

 

【徵象】: 

 01、單純性挫傷:是皮膚和皮下組織(包括皮下脂肪、肌肉、關節囊和韌帶)的挫傷,傷後局部有疼痛、腫脹、組織內出血、壓痛和運動功能障礙。疼痛多為輕後重,一般持續約24H;疼痛程度因人而異,與挫傷的部位及傷情輕重有關;挫傷後的出血程度及深淺部位與傷情輕重有關;挫傷後的出血程度及深淺部位不同,如皮膚出血(瘀點),皮內和皮下出血(瘀斑)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血腫等。

 少數患者挫傷部位續發感染化膿,肌肉挫傷(如股四頭肌)有時會出現骨化性肌炎。較重的挫傷,若妨礙肢體的血液迴圈,會引起局部肌肉的缺血性攣縮,其早期症狀是肢體末端出現青紫、腫脹、麻木、發涼、運動障礙,3周後症狀消失,但手或足逐漸攣縮於屈曲位。

 02、混合性挫傷:在皮膚和皮下組織受到挫傷的同時,還合併其他組織器官的損傷,如頭部挫傷合併腦震盪或腦溢血,胸部挫傷合併肋骨骨折,腹部挫傷合併肝、脾破裂等,患者出現局部徵象外,常可發生休克。

 

【處理】: 

 單純性挫傷的處理,一般分為3期,若病情較輕,可把2、3兩期合併兼治。

 01、限制活動期:傷後24~48H內,局部冷敷、加壓包扎、抬高傷肢並休息。較輕的挫傷可外敷安福消腫膏或一號新傷藥。—疼痛較重者,可內服鎮靜、止痛劑。股四頭肌和腓腸肌挫傷時,應注意嚴密觀察,若出血較多,腫脹不斷發展或腫脹嚴重而影響血液迴圈時,應將傷患送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取出血塊,結扎出血的血管。

 02、恢復活動期:受傷24~48H後,腫脹已基本消退,可拆除包扎進行溫熱療法,包括各種理療和按摩。在傷情允許的情況下,應儘早進行傷肢的功能鍛煉,逐漸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股四頭肌挫傷時,當病情已穩定,患者可以控制股四頭肌收縮時,才可開始做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先做伸膝練習,屈膝練習宜晚些,不可操之過急。當膝關節能屈至90°走路不用拐杖時,可視為此期治療結束的標誌。

 03、功能恢復期:逐漸增加抗阻力練習和參加一些非碰撞性練習,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並配合進行按摩和理療等,直至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

 混合性挫傷並出現休克的傷患,經急救處理後,應儘快把傷患送到醫院。

 

 二、肌肉損傷

 肌肉損傷除由直接外力作用引起肌肉挫傷外,主要是在間接外力作用下使肌肉發生拉傷。據有關資料統計,肌肉損傷約占各種運動損傷的25%。常見的拉傷部位是大腿後群肌、腰背肌、小腿三頭肌、大腿內收肌群等。

 

【損傷機制】: 

 肌肉損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引起肌肉急性損傷的機制,分為主動用力拉傷和被動拉傷。

 01、主動用力拉傷:肌肉做主動的猛烈收縮時,其收縮力超過了肌肉本身的承擔能力所致。主動用力拉傷是在肌纖維縮短時發生,多為原動肌和協同肌受傷,如彎腰抓舉杠鈴時,骶棘肌猛烈收縮而被拉傷;疾跑時用力後蹬,使大腿後群肌拉傷;跳遠時用力蹬地,引起小腿後部肌肉拉傷等。

 02、被動拄傷:肌肉受力牽伸時超過了肌肉本身的伸展限度所致。例如,跨欄運動中擺動腿過欄時,跳高運動中擺動腿向上擺動時,都可因原動肌猛烈收縮,而對抗肌不能及時放鬆或伸展,至使對抗肌因被動拉長而引起拉傷。在做壓腿、劈叉練習時,如果用力過猛,也可使被拉長的肌肉發生拉傷。

 肌肉拉傷的部位可發生在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界處,或肌腱的起止部。輕者發生微細損傷,重者則肌纖維大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甚至發生撕脫骨折。肌肉拉傷時除損傷肌肉外,常可傷及肌肉周圍的輔助結構,如筋膜、腱鞘等。筋膜撕裂、穿孔時,肌肉可由裂孔中膨出而形成「肌疝」。肌肉損傷後,出血和滲出液若沒有完全被吸收,導致肌肉與筋膜粘連,形成「肌肉筋膜炎」。

 肌肉勞損是因過度負荷造成微細損傷的積累所致,如肌腱起止點的末端病、嘰腱腱圍炎及肌腹部勞損等。

 

【徵象】: 

 肌肉拉傷後,傷處疼痛、腫脹、壓痛,肌肉緊張或痙攣,觸之發硬。受傷肌肉做主動收縮或被動拉長的動作時,疼痛加重。肌肉嚴重拉傷時,患者在受傷當時可感到或聽到斷裂聲,疼痛和腫脹明顯,皮下瘀血顯著,運動功能嚴重障礙,肌肉出現收縮畸形。肌纖維部分斷裂時,傷處可摸到凹陷;肌腹中間完全斷裂時,出現「雙駝峰」畸形;一端完全斷裂時,肌肉收縮成「球狀」畸形。

 肌肉抗阻力收縮試驗是檢查肌肉拉傷的重要方法。在患者做受傷肌肉的主動收縮時,檢查者對該活動施加一定的阻力,在對抗過程中出現疼痛,其疼痛的部位即為拉傷肌肉的損傷處。例如,股後肌群拉傷時,患者仰臥或俯臥,膝關節微屈,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小腿,在患者用力屈膝時給以一定的對抗力。

 

肌肉抗阻收縮試驗

 肌肉輕度拉傷應與鍛煉後產生的肌肉酸痛相區別,因兩者的處理方法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肌肉拉傷者多有外傷吏,疼痛在受傷後即刻或不久後出現,疼痛的範圍較小,最痛點隻局限於拉傷處,呈銳痛,繼續活動時疼痛加重,休息l~2天後症狀不消失。鍛煉後產生的肌肉酸痛者無外傷史,酸痛多在運動結束後出現,疼痛的範圍較廣,呈酸脹性鈍痛,無局限性的最痛點,繼續活動時症狀不加重,經1~2天休息後酸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處理】: 

 肌肉微細損傷或少量肌纖維斷裂時,立即冷敷、加壓包扎並抬高傷肢,注意局部休息。疼痛較重者可口服鎮靜、止痛劑。24%後可用外敷中藥、痛點藥物注射、理療或按磨等。

 

 肌纖維大部分斷裂或肌肉完全斷裂時,經加壓包扎等急救處理後,立即將傷患送至醫院,及早做手術縫合。

 

【預防】: 

 在劇烈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平時要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加強易傷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訓練;鍛煉中要注意觀察肌肉反應,如肌肉硬度、韌性和疲勞程度等,若出現肌肉僵硬或疲勞時,可進行按摩並減少運動強度;改正技術動作的缺點,正確掌握跑、跳和投擲等的技術要領;注意鍛煉環境的溫度、濕度和運動場地情況。治癒後再參加鍛煉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以防再傷。

 

 三、關節韌帶損傷

 關節韌帶損傷主要是由間接外力作用引起的一種閉合性損傷。在體育活動中最常見的是踝關節、膝關節、掌指(間)關節和肘關節韌帶損傷。

 

【損傷機制】: 

 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範圍的運動,關節內外韌帶受到過度的或猛烈的牽拉而造成損傷。輕者僅是少量韌帶纖維斷裂,重者則是部分韌帶纖維斷裂或韌帶完全斷裂,甚至引起關節半脫位或完全脫位,同時還可合併關節內滑膜、軟骨損傷或撕脫骨折等。例如,跑跳運動時因場地不平,使踝關節發生過度內翻而造成·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圖10—42);膝關節屈曲約130°~150°,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與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內收.內旋(簡稱膝外翻),都可造成膝關節內側韌帶損傷(圖10—43)等。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若傷及關節滑膜或韌帶斷裂及合併關節內其他組織損傷時,出現整個關節腫脹或血腫。,局部有明顯壓痛。關節運動功能障礙,輕者關節活動受限,不能著力;韌帶完,全斷裂或撕脫時,關節有不穩或鬆動感,關節功能明顯障礙。

關節側搬試驗是檢查鈕帶損傷的重要方法,若出現疼痛,則屬韌帶扭傷或少量纖維斷裂;如果出現「關節鬆動」或超常範圍的活動,則屬韌帶完全斷裂。例如,檢查踝關節外側韌帶時,一手握住患者前足,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被動使足內翻(圖10—44);檢查膝關節內側韌帶時,患膝微屈(20°~30°),檢查者一手向內推大腿,另一手握住小腿使其外展(圖10—45)。  

 關節韌帶損傷時,常可合併其他損傷,如膝關節內側韌帶損傷,可合併內側半月板、十字韌帶損傷;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時,可合併跗骨竇韌帶、副舟骨損傷或第5蹠骨基底部骨折等。因此,應仔細檢查以免漏診,必要時需X光拍片作鑒別診斷。

 

【處理】: 

 關節韌帶扭傷或部分韌帶纖維斷裂者,傷後立即冷敷,加壓包扎,抬高傷肢並休息,以減輕出血和腫脹。24~48H後,拆除包扎固定,根據傷情可採用中藥外敷、痛點藥物注射、理療和按摩等,但熱療和按摩在開始時只能施於傷部周圍,3天後才可用於局部。韌帶完全斷裂者,經急救處理後把傷患送至醫院,以爭取早期手術縫合或固定。關節韌帶損傷時,當關節腫脹和疼痛減輕後,在不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的原則下,儘早進行傷肢功能性活動,防止發生肌肉萎縮和組織粘連,以促進功能恢復。

 

【預防】:

 平時要注意加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韌帶柔韌性練習,提高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要正確掌握跑跳和投擲等的動作技術;運動中要注意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做好運動場地設備的維修與保管,消除引起外傷的各種因素。

 

四、滑囊炎

 滑囊是結締組織構成的密封小囊,囊內含有少量滑液,多位於關節附近,介於肌肉或肌腱附著處與骨隆起之間,其作用是減少肌肉、肌腱與骨之間的摩擦。

 

【損傷機制】:

 滑囊損傷可分急性和慢性損傷兩類:

 

 01、怠性挫傷:

 在直接外力作用下使滑囊壁受到損傷而發生創傷性炎症,如賽跑、排球、足球運動中因跪倒時膝蓋碰地而引起髕前滑囊炎(圖10—46);足球守門員撲出救球將球抱住時,肘後鷹嘴撞地而引起肘後滑囊炎(圖10—47)。

 

 


 

 02、慢性損傷:

 由於局部活動過多,使滑囊壁受到反復磨損。

例如,競走、長跑運動中,因運動負荷安排不當,膝關節長時間地在一定範圍內作屈伸活動,使膝外側的髂脛束不斷地前後滑動,與股骨外髁發生反復摩擦,導致膝外側滑囊損傷(圖10—48);體操做轉肩動作或排球跳起扣球時,上臂反復地過度外展、外旋,使肱骨大結節經常與肩峰相互碰撞,導致肩峰下滑囊因反復受到擠壓而受傷(圖10—49)。

 

 

【徵象】:

 急性創傷性滑囊炎者,疼痛較明顯,活動時疼痛加劇,如膝部滑囊炎時,膝部疼痛,在跳躍、上下樓梯等小腿用力屈伸活動時更痛;慢性滑囊炎者疼痛較輕,常在運動中做某一個動作時出現疼痛。滑囊急性損傷後,滑液分泌增多或出現血腫,因而滑囊腫大,尤以髕前滑囊炎、肘後滑囊炎等較為明顯,可看到或摸到邊界不確切、大小不同的囊性腫塊,並有較敏銳壓痛;慢性滑囊炎因囊壁增厚,腫塊或小結節界限一般較清楚,也有壓痛。

 

【處理】:

 急性期應暫停運動,局部可外敷消炎、活血、消腫、止痛藥,或穿刺抽液後再加壓包扎,也可穿刺抽液後注入考的鬆類藥物並加壓包扎。慢性滑囊炎者,理療、針灸、考的鬆類藥物囊內注射等都可選用,注意控制局部負擔量。經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疼痛較重,影響活動或關節功能,囊壁增厚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可考慮手術切除滑囊。

 

五、腱鞘炎

 腱鞘又稱腱滑液鞘,它是由兩層纖維膜構成的長形管,其內層覆蓋於肌腱的表面,外層附著於肌腱周圍的韌帶及骨面上,兩層之間有滑液。腱鞘位於經過關節和骨隆起處的肌腱上,它的作用是減少肌腱活動時的摩擦和防止肌腱被拉緊時向側方滑移。

 創傷性腱鞘炎在體育運動中非常多見,約占運動損傷的16%,其中以橈骨莖突部、手指屈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腱鞘炎更多見。

 

【損傷機制】:

 多因訓練安排不當造成局部使用過度所致,發病部位與運動專案密切有關。由於肌肉反復收縮,使肌腱與腱鞘發生過度摩擦而引起肌腱腱鞘創傷性炎症。

 01、橈骨莖突部腱鞘炎:此處是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總腱鞘。

 

 在橈骨莖突外側有一窄淺不平的腱溝,兩腱被約束在這一狹窄不平而又較堅硬的骨韌帶通道內。小口徑步槍射擊時的托槍動作和舉重時的舉杠鈴鎖腕動作等,都有手腕背伸並向橈側傾斜,使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肌腱在橈骨莖突部約彎曲105°,並在狹窄的溝內反復來回滑動,不斷地相互摩擦而引起腱鞘炎(圖10—50)。必須指出,拇指與腕部活動過多,都可引起此種損傷。

 02、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在每個掌骨頸掌指關節的掌側,各有一淺溝,形成由骨與韌帶構成的骨性纖維管,拇長屈肌或指淺屈肌、指深屈肌的肌腱分別通過此管進入拇指或第2、3、4、5指(圖10—51)。凡手指反復用力或抓持重物的運動項目和勞動者,都可以因肌腱與腱鞘頻繁地摩擦而引起損傷。

 03、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穿出肩關節囊後,進入肱骨結節間溝。溝的前面有橫韌帶,形成一個由骨與韌帶構成的通道。由於肩關節反復的超常範圍的轉肩,或上臂外展外旋,或上臂上舉後又突然後伸等,使該肌腱在結節間溝內反復抽動和橫行滑動,發生不斷摩擦而造成損傷。

 

 04、踝部腱鞘炎:因踝部活動過多,引起肌腱與腱鞘不斷摩擦而造成肌腱腱鞘創傷性炎症。例如,經常用足尖跑,容易發生腓骨長、短肌腱鞘炎;競走運動時因足跟先著地,可引起脛骨前肌、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腱鞘炎;經常用足尖跑、跳和踏跳的人,可發生脛骨後肌和踇長屈肌腱鞘炎等(圖10—52)。

 

【徵象】:

 傷後出現疼痛、腫脹、壓痛和功能障礙等,要按照不同的發病部位,仔細診查,才能作出診斷。

 

 01、橈骨莖突部腱鞘炎:橈骨莖突部疼痛,可呈慢性進行性加重。輕者在拇指活動時出現局部疼痛,嚴重者疼痛可向前臂和肩部放射,拇指及腕部運動功能障礙。橈骨莖突部有輕度腫脹,局部壓痛敏銳,可觸及腱鞘肥厚發硬的腫塊。嚴重者在伸和外展拇指時可觸及摩擦音或彈響。屈拇握拳後向尺側傾斜則發生劇痛(圖10—53)。

 02、手指屈肌腱腱鞘炎:掌指關節掌側疼痛,有時疼痛可向腕部放射,手指活動時疼痛加重或活動不便,進而手指不能伸直和屈曲,扳動手指時因強迫肌腱的膨大部擠過腱鞘的狹窄處而發生彈響,並有局部壓痛,可觸及肌腱肥厚而成的小結節。病程較長者,疼痛可以完全消失,只有交鎖或彈響現象,故稱為扳機指或彈響指。

 03、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肩前部疼痛,並可向上臂前方和三角肌下放射,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上臂外展上舉並向後作反弓動作時局部疼痛加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結節間溝處)有明顯壓痛和輕微的摩擦感,提物或肱二頭肌抗阻力收縮時常有疼痛。

 04、踝部腱鞘炎:因受傷腱鞘不同,疼痛部位也不同。腓骨長、短肌腱腱鞘炎時,外踝後方疼痛;趾長伸肌、踇長伸肌和脛前肌腱鞘炎時,踝前部疼痛;脛後肌、趾長屈肌和踇長屈肌腱鞘炎時,內踝後下方疼痛。踝關節蹬地時出現疼痛、乏力、甚至跛行。局部有腫脹、壓痛,並可觸及摩擦感,作肌肉抗阻力收縮時常有疼痛。

 急性期及發病不超過一個月的患者,應暫停足尖跑、跳或手腕部等的專項練習,可採用局部固定、中藥外敷或熏洗、理療、針灸等,其中以石膏固定2~4周,或強的鬆龍與普魯卡因混合液作局部注射的效果較好。若經保守治療無效或病程較長又影響活動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預防】:

 合理安排訓練,避免單一的訓練方法,防止局部負荷過多,這是預防創傷性腱鞘炎的主要措施。同時,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中或運動後,對負荷較大或易傷的部位進行局部按摩或熱敷,都有利於該傷的預防。

 

六、骨骺損傷

 骨骺損傷是兒童少年中較常見的一種損傷。據統計,約占16歲以下兒童少年長骨骨折的6~15%,男孩多於女孩,多發生在出生後一年和青春前期生長發育加速期。

 

 骨骺分為二類,一是受城市骨骺,如股骨頭和股骨下端的骨骺等,它位於長骨的兩端,構成關節的一側,承受通過關節傳來的壓力,因而它是一種關節骨骺(圖10—54),其骺板的作用是使長骨沿縱軸生長,若它的生長發育發生障礙,將會影響肢體的長度和關節外形。二是牽拉骨骺,如股骨大轉子和脛骨粗隆骨骺等,它位於肌群或大肌肉的起止部;主要承受肌肉的牽拉力,若其骺板的生長發育發生障礙,不會影響肢體的長度。

 正常骺板的組織學結構,可分為生長層、轉化層和化骨層。生長層內,細胞分裂,間質增多,細胞漸成柱狀排列,它的表層有人稱為靜息細胞層。轉化層又稱鈣化層,細胞肥大、變性,基質相對減少並出現鈣質沉著,軟骨變得較為脆弱,一般骺板骨折都發生在該處。化骨層內,軟骨溶解,基質已基本鈣化,軟骨組織被骨所代替(圖10—55)。

 

 骨骺的滋養血管有兩種不同的進入途徑,較多見的是滋養血管在遠離骺板處穿過骨骺的邊緣進入(直接進入);較少見的是滋養血管通過骺板的邊緣進入骨骺(間接進入),因而在骨骺分離時容易傷及血管。骺板的滋養血管來自於骨骺和幹骺兩個系統,前者的血管通過骨骺的骨板後分佈於骺板的靜息細胞層,後者的血管起源於骨幹的髓腔,終止於骺板的化骨層。

 骺板的強度比正常的肌腱和韌帶要弱2~5倍,也不及關節囊那樣牢固。因此,在運動中,成人常引起韌帶斷裂或關節脫位的損傷,在兒童常導致骨骺分離。

 

【損傷機制】:

 01、急性損傷:多由間接暴力所致。常見的暴力有剪力、撕脫力、劈裂力和擠壓力。一般而言,剪力和撕脫力造成的骨骺損傷,多是骨骺從幹骺端分離,如橈骨遠端骨骺分離,肱骨內上髁骨骺分離等,因血管未遭損害,若處理得當,不會影響骨的生長;劈裂力和擠壓力造成的骨骺損傷,常因骨骺骺板骨折同時伴有滋養血管損傷而影響骨的生長。

 02、慢性損傷:多因運動負荷或訓練方法安排不當。引起局部過度負荷或肌肉反復收縮不斷牽扯所致。例如,兒童過多地進行支撐跳躍練習,可引起橈骨遠端骨骺炎、肱骨小頭骨骺炎和股骨頭骨骺炎等;股四頭肌或胭繩肌的反復牽扯,可引起脛骨粗隆骨骺炎或坐骨結節骨骺炎。

 此外,患壞血病、佝僂病、內分泌紊亂等疾病時,使骨骺損傷更易發生。

 

【徵象】:

 骺板分離及骨折 :骺板附在骨骺上,且骺板的轉化層較脆弱。

 當骨骺骨折時,可引起骺板骨折及分離。這類損傷均有明顯外傷史,傷後出現疼痛,局部紅腫、壓痛,運動功能障礙,有的還出現畸形。兒童少年發生關節扭傷或脫位時,都應考慮到骨骺損傷的可能,最後診斷必須依靠X光拍片,有時還須拍對側的X光片以作比較。

 骨骺炎、多無明顯外傷史,發病緩慢,症狀漸起。局部有疼痛、腫脹、壓痛和運動受限。早期X光片上常無陽性徵象,晚期X光片上顯示有局部骨質疏鬆、關節面緻密變、骨骺碎裂等各種不同改變,一般都須同時拍對側X光片以作比較。

 


 

 

【處理】:

 骨骺分離或骨折的處理原則和方法;與一般骨折基本相同,需要進行整復和固定。臨床癒合的時間與損傷程度及性質有關,一般受壓骨骺的骺板本身無損壞的輕型損傷和牽拉骨骺撕脫骨折者,由於癒合較快,只需同年齡兒童少年的同一骨幹骨折癒合時間的一半,一般固定3周即可;而其他類型的損傷,則癒合時間需和其他同類骨折相同。對下肢受壓骨骺損傷可疑者,應休息、禁止負重至少3周,半年後到醫院復查。

 患骨骺炎的病變關節,應減少和控制局部負荷;適當固定病變關節,對癒後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可配合中藥外敷或.內服,理療、針灸、按摩等,亦可酌情採用。

 

七、髕骨勞損

 髕骨勞損是指髕骨軟骨病和髕骨周緣腱止裝置的慢性損傷的統稱,這兩種損傷可以單獨發生,但往往同時存在,兩者的損傷機制基本相同,症狀也有相似之處,故用髕骨勞損的名稱統述之。此傷在籃球、排球運動員中發生率較高。

 

【損傷機制】:

 主要是膝關節(尤其是半蹲位姿勢)長期負擔過度或反復的微細損傷積累而成,因髕骨遭受一次外力撞擊或股四頭肌一次猛烈牽扯所致者較少。

 當膝關節處於半蹲位時,內、外側副韌帶相對鬆弛,使膝關節穩定性下降,此時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髕骨和股四頭肌,因而髕骨周緣腱止部和髕韌帶所承受的牽拉張力以及髕、股骨相應關節面上所承受的擠壓應力較大。若半蹲位「發力」或扭轉活動時,周緣腱止部和髕韌帶附麗區所承受的牽拉張力更大。髕股關節面之間,凸然產生「不合槽」運動,出現擠壓、撚錯和磨擦。如果這些力的作用超過了組織細胞的生理負荷.就會影響局部的新陳代謝,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的損傷和破壞,從而引起腱纖維出血、變性、增生、鈣化和軟骨細胞腫脹、纖維變、龜裂、剝離等——系列病理改變。

 在體育運動中,很多動作都要膝關節處於半蹲位(130°~150°)發力或移動,如籃球運動中的滑步防守與進攻、急停和起跳,排球運動中的起跳和滾動救球,跳遠時的踏跳,跳高時的最後一步制動,投擲鐵餅時的半蹲轉體,短跑時的起跑等,若訓練方法或運動負荷安排不當,在一段時間內膝關節的這種負荷過·多,就可引起髕骨勞損。

 

【徵象】:

 膝關節與膝痛。損傷早期和輕型患者,只在大運動量訓練後感到膝關節酸軟無力,休息後多可消失。隨著損傷程度的加重,膝部酸軟與疼痛逐漸增重,但準備活動後可減輕,運動結束又加重,休息後又可減輕。繼後出現持續痛,嚴重時走路和靜坐時也痛。出現膝軟或膝痛與膝關節動作的關係密切,主要表現為半蹲痛,尤其單膝半蹲時更明顯,患者常訴在運動中當膝關節半蹲發力或移動時,以及上下樓梯時都出現膝軟與膝痛,甚至在半蹲發力時突然坐下或跌倒。

 

 膝關節可有不同程度的積液。病程長、症狀較重的患者,常有股四頭肌萎縮(以股內肌為明顯)。抗阻伸膝試驗時,多數患者伸膝至110°~150°之間有疼痛。患者伸直膝關節,股四頭肌放鬆,檢查者將髕骨向下或側方推起,用拇指或食指摸壓髕骨周緣有壓痛。在患膝屈曲不同位置下按壓髕骨並蔔下、左右推動髕骨時。可出現髕骨壓痛(圖l0—56)。按壓髕骨再囑患者屈伸膝關節時.可出現疼痛(圖10—57)。早期X光片多為正常,晚期可有髕股關節間隙變窄、髕骨關節面上下緣骨贅形成、髕韌帶增厚或鈣化等多種改變。

 

【處理】:

 關節軟骨損傷後其本身的修復能力極低,至今仍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更應重視預防。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是防治髕骨勞損的積極手段。高雅位靜止半蹲(站樁)若方法得當,常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二理療、針灸、中藥外敷、按摩、中藥滲透藥外敷或直流電導入、考的鬆類藥物進行髕骨周緣痛點注射等都可選用。據報導,中藥滲透藥外敷是治療髕骨勞損較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配方及使用方法如下:

 紅花30g,生草烏30g,歸尾308,桃仁308,生川烏30g,自然銅30g,馬錢子30g,生薑5片,甘草30g。以上藥物用白酒浸泡一周,浸泡時酒量應滿過藥物。然後將藥酒濾過。酒量與藥量基本相等,若酒量不足可再加白酒,裝瓶備用。

 使用時,取6層紗布墊,將藥酒滴上,以略濕為度,然後把紗布外貼在髕骨上,外蓋一層塑膠膜,再用繃帶包扎。為了預防皮膚過敏,第一天在白天外敷1H,第二天2H,第三天3H,若無皮膚過敏,第四天開始晚上敷上,次日晨取下。擔量過大。在全面訓練的基礎上,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的訓練,對易傷項目應規定可以從事該專項訓練的股四頭肌的肌力標準,例如踝部負重30~40ke,40s內完成膝關節屈伸10次以。上才可參加專項訓練等。每次訓練課後做單足半蹲試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治療。

 運動後要及時把汗擦乾,注意保暖,防止著風受寒,並採用熱水浴、按摩等加速局部疲勞的消除。

 

八、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是初參加運動訓練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較常見的運動損傷,具有典型的運動史、發病吏和反復疼痛吏。

 

【損傷機制】:

 目前公認本病是因局部骨組織過度負荷所致,但對引起骨組織過度負荷的外力來源及其作用方式解釋不一,歸納起來有以下兩種學說:

 

 1、肌肉牽扯學說:一由於過多的踏跳和後蹬跑,使屈拇(趾)肌群和脛後肌等小腿屈肌反復收縮,引起肌肉附著部長期受到牽扯、捩傷或緊張,導致骨膜與骨質的正常聯繫遭受破壞,出現骨膜鬆弛、瘀血、水腫、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性改變。也有人認為,當跑或跳前足著地時,地面反作用力使脛前肌緊張所致。

 02、應力學說:脛骨是支撐負重骨,脛骨體略向前突,並呈輕微的S形側彎,因而,力的作用線與脛骨中心軸線不重疊(圖10—58)。在跑和跳時,身體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對脛骨凸面產生拉張力,對凹面產生壓張力,同時,骨內部產生相對應的拉應力和壓應力,構成了矛盾平衡的兩個方面。若跑跳運動過多或受力不當,使骨內部應力的提高跟不上外力的增加,導致矛盾平衡關係的改變,受到影響最大的是脛骨凸面最外層的骨膜,引起骨膜鬆弛或分離、瘀血、水腫等一系列病理性改變,甚至發生局部骨質脫鈣或斷裂:患單純性骨膜炎後,若能及時調整下肢負荷量,減少跑跳運動,在炎症消退和組織修復過程中,同樣可以產生適應性變化,使骨組織的負荷能力提高。

 

【徵象】:

 一般都無直接外傷史,但有跑跳運動過多史,發病緩慢,徵象逐漸加重。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自訴症狀。初期多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小腿骨疼痛,休息後常可消失,再參加運動時又出現疼痛。若繼續參力加負荷較大的跑跳運動,疼痛逐漸加重,部分患者有夜間疼痛,個別嚴重者跛行。

 急性期多有可凹性水腫;擬小腿下段較明顯。脛骨內側面、內後緣或腓骨下端有壓痛,但壓痛點一般都與肌肉附著處無明顯關係。病程較長的患者,在脛骨內側面上常能觸摸到小結節或腫塊,壓之銳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者,可見腓骨下端膨隆。

 後蹬痛是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重要體徵,即患者用足尖用力向後蹬地時出現疼痛,但用一般的抗阻屈踝屈趾試驗時並無疼痛。早期X光片上常無陽性片象,晚期且反復發作的患者,多有骨膜增生乒應。症狀長期不見好轉、局限性壓痛顯著的患者,應X光拍片檢查以診除疲勞性骨折。

 

【處理】:

 早期症狀較輕的病人,無需特殊治療,用彈力繃帶裹扎小腿,減少下肢運動,休息時抬高患肢,大多數患者都可痊癒。經常疼痛或運動後疼痛較重的病人,應休息並用彈力繃帶裹扎小腿,抬高患肢,可配合中藥外敷、按摩、針灸、碘離子透入等。治癒後童新參加訓練時,運動負荷要逐漸增加,以免再發。

 

【預防】:

 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注意改進訓練方法,避免局部負荷過度,尤其是初參加訓練的青少年,更不要過於集中地進行跨步跑、後蹬跑、高抬腿跑或跳躍練習等;正確掌握跑跳技術,注意動作的放鬆和落地的緩衝;要避免在過硬的場地上進行跑跳練習;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後受涼以及採用熱敷或熱水浴、按摩等方法及時消除小腿肌肉疲勞。

 

九、腦震盪

 在頭部損傷中,頭皮、顱骨和腦三部分的損傷經常不成比例,嚴重的腦損傷往往發生於顱骨完整或頭皮損傷較輕的病人。腦震盪是腦損傷中最輕而又較常見的一種。

 

【損傷機制】:

 頭部受到外力打擊後,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受到普遍震盪所引起的一時性意識和功能障礙,不久即可恢復,多無明顯解剖病理改變。在體育運動中,頭部受到濕足球、棒球的打擊,或體操練習中從高處跌下時頭部撞地等,都可引起腦震盪。

 

【徵象】:

 傷後立即出現意識障礙。一般意識障礙都較輕,有一時性意識喪失(昏迷)或神志恍惚。意識障礙的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秒鐘,長則幾分鐘乃至20~30min不等。在意識喪失時,傷患的呼吸表淺,脈率緩慢,肌肉鬆弛,瞳孔稍放大但左右對稱,神經反射減弱或消失。

 意識清醒後出現逆行性健忘,患者不能回憶受傷經過和情況,但能清楚地回憶受傷以前的事情。頭痛、頭暈,在傷後數日內較明顯,若情緒緊張、活動頭部或變換體位時,症狀加重,以後逐漸減輕和消失。噁心、嘔吐,可有輕微的噁心、嘔吐感,但幾天後可消失。此外,還有情綴不穩、易激動、不耐煩、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耳鳴、心悸、多汗、失眠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診斷腦震盪的依據是頭部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後即刻確有短時間的意識障礙;意識清醒後出現逆行性健忘神經系統檢查和血壓、脈率、呼吸、腦脊液壓及其細胞數等均屬正常。

 

【處理】:

 急救時,立即將傷患幹臥,安靜休息,不可讓傷患坐起或站起。注意身體保暖,頭部可用冷水毛巾作冷敷。,若傷患昏迷,可用手指掐點人中、內關等穴或給嗅聞氨水,以促使患者甦醒;呼吸停止者,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同時,要儘快請醫生來赴理衾或把傷患送至醫院。

 若傷患昏迷時間超過5min以上,或兩側瞳孔大小不對稱,或耳、鼻有出血、流清水及咽後壁、眼球出現青紫,或神志清醒後劇烈頭痛、嘔吐,或出現再度昏迷,都說明傷情嚴重,必須立即送醫院急救。在轉運時,傷患要平臥、保暖;頭頸兩側要用枕頭或卷起的衣服墊妥固定,防止顛簸振動或晃動;意識不清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傷患可側臥或把頭轉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吸入氣管或舌後墜而發生窒息,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無嚴重徵象、短時間意識障礙後很快恢復的傷患,經醫生診治後也應平臥送至宿舍休息,直至頭痛、頭暈等症狀消失為止。在休養期間,要注意腦力休息,保持安靜的環境和充足的睡眠,不宜過早地參加緊張的體育活動或腦力勞動,避免可能帶來後遺症。一般認為,症狀完全消失後,可用「閉目舉臂單腿站立平衡試驗」來初步判定可否恢復體育鍛煉,並在恢復運動的最初階段,注意觀察其動作的協調能力,以瞭解患者是否已完全康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