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性結膜炎
一、沙眼(Trachoma):
(一)、定義: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偶有急性發作,然後進入慢性過程。因其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二)、病因:
早在1907年在沙眼患者的結膜上皮內即已發現了包涵體,但直到1995年才由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利用雞胚分離出沙眼病原體,為沙眼病原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證明沙眼病原體為衣原體的一種,界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簡稱沙眼衣原體,其抗原性有14種之多,其中A、B、C為沙眼。在衛生條件差的流行區,常有重複感染。原發感染使結膜組織對沙眼衣原體致敏,再遇沙眼衣原體時,可引起遲發超敏反應。這可能是沙眼急性發作的原因,是重複感染的表現。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沙眼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
(三)、傳播:
含有沙眼衣原體的分泌物是通過手指,洗臉用水、毛巾、面盆、玩具用及公共場所用具等媒介傳播給健康人。不良的衛生習慣及擁擠的居住條件都是沙眼的傳播因素。
(四)、臨床表現:
潛伏期5~14天,雙眼患病,多發生于兒童或少年期。輕的沙眼可以完全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微的刺癢,異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後遺症和併發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淚、疼痛等刺激症狀,自覺視力減退。
沙眼衣原體主要侵犯瞼結膜,首先侵犯上瞼的瞼板部上緣與穹窿部,以後蔓延至全部瞼結膜與穹窿部,最後以瘢痕形成而告終。檢查時其特徵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於血管擴張,結膜上皮下有彌漫性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等慢性炎細胞浸潤,使透明的結膜變得混濁肥厚,血管輪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狀。
2、乳頭肥大:瞼結膜面粗糙不平,呈現無數的線絨狀小點,是由擴張的毛細血管網和上皮增殖而成。
3、濾光增生:是結膜上皮下組織在彌漫性浸潤的基礎上,由局限的淋巴細胞聚集而成。初發時,上瞼結膜出現散在細緻的黃白色小點,不突出於結膜表面,夾雜在肥大的乳頭之間,為沙眼早期診斷依據之一。以後濾泡逐漸增大,變成灰黃色半透明膠狀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易被壓破,擠出膠樣內容。如濾泡過度增殖,可互相融合成條狀,濾泡多出現在上瞼和上穹窿部結膜,而下瞼和下穹窿部則比較少見。
4、角膜血管翳:在結膜發生病變的同時,首先角膜上緣的半月形灰白區血管網充血,發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與前彈力層之間,各新生血管之間伴有灰白色點狀浸潤,是角膜上皮對沙眼衣原體的一種組織反應,稱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診斷的依據之一。由於血管細小,必須在放大鏡或裂隙燈下方可看見。隨病情進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區懸垂下來,形似垂簾,血管翳的末端及周圍有灰白色點狀浸潤或小潰瘍,血管翳侵及的角膜表面呈灰白色混濁。當上方血管翳向下越過瞳孔區時,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長出血管翳向中央進行,佈滿整個角膜。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_crassus),嚴重影響視力。
5、瘢痕形成:當沙眼進行數年甚至數十年,所有炎性病變如濾泡、乳頭,將發生破潰或壞死,而逐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形成瘢痕,這標誌著病變已進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準的白色線條,以後交織成網狀、將殘餘的乳頭及濾泡包繞起來,形成紅色島嶼狀,最後病變完全變成白色瘢痕,此時不再具有傳染性,但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常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輕重和是否反復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復感染者,數月可癒,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復感染者,病程可纏綿數年至數十年之久。
圖5-4 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分期:為防治沙眼和調查研究的需要,對沙眼有很多的臨床分期方法。我國1979年全國第二屆眼科學術會議時,重新制定了以下分期。
Ⅰ期:進行期: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並存,上穹窿部和上瞼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變為瘢痕。僅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
Ⅲ期:完全結瘢期: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還制定了分級的標準:根據活動性病變(乳頭和濾泡)占上瞼結膜總面積的多少,分為輕(+)、中(++)、重(+++)三級。占1/3~2/3者為(++),占2/3以上者為(+++),(見表5-3:沙眼分期表)。
表5-3 沙眼分期
期別 | 依據 | 分級 | 活動病變占上瞼結膜總面積 |
Ⅰ | 上穹窿和上瞼結膜有活動性病變(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 | 輕(+) | <1/3 |
Ⅱ | 有活動性病變,同時出現瘢痕 | 中(++) | 1/3~2/3 |
Ⅲ | 僅有瘢痕,而無活動性病變 | 重(+++) | >2/3 |
同時確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級方法。將角膜分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內者為(+),達到1/4-1/2者為(++),達到1/2~3/4者為(+++),超過3/4者為(++++)(圖5-5)。
國際上較為通用者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 | 浸潤初期 | 瞼結膜與穹窿結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濾泡與早期角膜血管翳。 |
Ⅱ期 | 活動期 | 有明顯的活動性病變,即乳頭、濾泡與角膜血管翳。 |
Ⅲ期 | 瘢痕前期 | 同我國第Ⅱ期。 |
Ⅳ期 | 完全結瘢期,同我國第Ⅲ期。 |
|
(五)、診斷:典型的沙眼診斷並不困難,但是要確診早期沙眼,必須具備下面條件:
1、上瞼結膜血管模糊,乳頭肥大,及濾泡形成等,主要是出現在瞼板部上緣,或上穹窿部及內、外眥部。
2、角膜上緣有血管翳。
3、必要時作瞼結膜刮片,在結膜上皮細胞中可找到包涵體。或培養分離出沙眼衣原體。
(六)、併發症及後遺症:
1、瞼內翻及倒睫:在沙眼的後期,病變可侵及瞼板,因瘢痕組織收縮而變短,加之瞼結膜,特別是瞼板上溝部位因瘢痕而收縮,遂使瞼板向內彎曲如舟狀,形成典型的瞼內翻倒睫。倒睫亦可單獨發生,乃由於毛囊附近受病變侵犯後產生的瘢痕所致。倒睫的長期刺激,可使角膜淺層呈現彌漫性點狀浸潤,繼而上皮剝脫,形成潰瘍,稱沙眼性角膜炎或沙眼性角膜潰瘍,此時病人異物感、怕光、流淚、疼痛、及視力模糊等症狀。應及時作內翻矯正及電解倒睫術,以免造成嚴重的損傷。
2、沙眼性角膜潰瘍:在血管翳的末端有灰白色點狀浸潤,一旦破潰,即形成淺層潰瘍,這些潰瘍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小溝狀潰瘍。這種由沙眼血管翳所引起的潰瘍,與倒睫所引起者,均稱為沙眼性角膜潰瘍。前者以用藥物治療為主,後者應做手術矯正瞼內翻倒睫。
表5-4 沙眼的鑒別診斷表
| 沙眼 | 春季性結膜炎 | 結膜濾泡症 | 慢性結膜炎 |
病因 | 沙眼衣原體 | 過敏原 | 與腺樣體質有關 | 細菌及環境因素 |
病變部位 | 上瞼及穹窿部結膜 | 上瞼及角膜周圍結膜 | 下瞼及下穹窿部結膜 | 整個瞼結膜 |
結膜病變 | ||||
1.表面 | 不透明,肥厚、血管模糊 | 肥厚,呈乳白色 | 不肥厚、不充血,血管清楚 | 不肥厚、微充血、血管清楚 |
2.乳頭 | 肥大、密集、粗糙樣、 | 硬而扁平、如鋪路磚頭其間有溝 | 無 | 粗糙不平、絨毛狀 |
3.濾泡 | 半透明、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互相融合、易破 | 無 | 透明、排列整齊,圓形、可自行吸收 | 無 |
4.瘢痕 | 有 | 無 | 無 | 無 |
角膜變化 | 有血管翳 | 圍繞角膜周圍有灰黃色膠樣隆起 | 無 | 無 |
結膜刮片 | 可見包涵體 | 找到嗜酸細胞 | 無 | 無 |
其他 | 合併症多,能致盲 | 多見於春夏,發作時奇癢 | 可痊癒 | 可痊癒 |
3、上瞼下垂:由於上瞼結膜及瞼板組織增生肥厚,使上瞼重量增加;同時病變侵及苗勒氏肌和提上瞼肌,使提瞼功能減弱,因而發生上瞼下垂,治療仍以沙眼為主。
4、沙眼性眼乾燥症:由於結膜表面瘢痕化,將結膜的付淚腺及杯狀細胞完全破壞,淚腺排泄管在上穹窿部的開口也被封閉,粘液和淚液完全消失,結膜及角膜變乾燥,嚴重時結膜角膜呈彌漫性實質性混濁,上皮角化、肥厚,形似皮膚、視力極度降低,此時應點魚肝油或人工淚液(含有甲基纖維素methylcellutose)以減輕結膜、角膜乾燥。或行淚小點封閉術,以減少淚液的流出。
5、淚道阻塞及慢性淚囊炎,沙眼衣原體侵犯粘膜,可引起淚小管阻塞,或鼻淚管阻塞,進而形成慢性淚囊炎。
(八)【治療】:
1、局部治療:
10~30%磺胺醋醯鈉,0.5%金黴素或新黴素,0.1%利福平分酞丁安(Phtobuyon)液點眼,每日3~6次,每次1~2滴,晚間塗以0.5%金黴素或四環素,1%紅黴素眼膏。
2、口服藥物:
對炎症廣泛,刺激症狀明顯者,除以上治療外,可口服磺胺藥及抗生素,如磺胺嘧啶、螺旋黴素、新黴素、四環素及強力黴素等。7歲以下兒童及孕婦禁用四環素。
3、手術:
(01)、內翻倒睫術。
(02)、血管翳手術。沿角膜緣行球結膜環切電烙(或冷凍)術。也有人用氬鐳射灼烙較大的新生血管。對嚴重的血管翳可考慮行板層角膜移植術。
二、包涵體性結膜炎(Inclusion_conjunctivitis)
(一)、【病因】:
本病是沙眼衣原體中D-K抗原型衣原體所致的結膜炎。此型衣原體能引起子宮頸炎及尿道炎。眼部感染來自生殖泌尿系統。常侵及雙眼,為急性發病。
(二)、【臨床表現】:
臨床上分為二類
1、新生兒包涵體結膜炎,又稱新生兒包涵體性膿漏眼。新生兒出生時,在患衣原體性宮頸炎的產道中受感染,潛伏期5~12天。眼瞼紅腫,瞼結膜充血、肥厚、乳頭肥大,主要見於下穹窿及下瞼結膜。新生兒結膜的腺樣層尚未發育,故2~3個月內無濾泡形成。分泌物為膿性,量多,故應與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鑒別,可作塗片檢查,如系新生兒包涵體炎,基本不見細菌,並有包涵體。大約2~3周後轉入慢性期。晚期有顯著的濾泡形成,3個月至1年內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無角膜血管翳。
2、成人包涵體性結膜炎,又名游泳結膜炎,因為許多患者都有在污染的游泳池游泳史,實際上此病是由沙眼衣原體D-K型泌尿系統感染後污染的手、毛巾或水等傳染到眼;有稱是一種接觸感染。潛伏期5~12天。開始時結膜充血,很快眼瞼紅腫,耳前淋巴結腫大,穹窿部結膜有很多濾泡,下方最著。結膜因細胞浸潤而肥厚。結膜囊有很多膿性分泌物,內含大量多形核白細胞。結膜刮片可見包涵體。急性期消退後,結膜仍肥厚、充血、有濾泡,持續3個月至1年,不出現血管翳,不留瘢痕,而自然消退。
(三)、【治療】:磺胺、四環素族或紅黴素,口服或滴用均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