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膜病概論
一、鞏膜的解剖特點、病理與臨床意義
鞏膜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層,由堅韌、緻密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構成,纖維間的細胞成分與血管極少。正常鞏膜呈均勻的乳白色調。鞏膜表面由透明的球結膜和眼球筋膜複蓋,不與外界直接接觸。眼球前極鞏膜上,有前睫狀血管通過,由微細的血管網構成豐富的血液供應。所以炎症多發生在此處。在鞏膜疾病中,以炎症最常見,但急性化膿性感染極少看到。不論病因為何,其病理改變較為單純。典型者為肉芽腫增殖反應,形成炎性結節或彌漫性腫脹區,表現為膠原纖維的壞死、變性和慢性炎性細胞浸潤。由於鞏膜深層血管及神經較少,病程進展緩慢,損傷後修復能力差,對藥物治療反應亦較為遲鈍。
二、【病因】:
(一)、內源性:這是鞏膜炎的主要原因。可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而來,如結核、病毒、結節病、麻風、梅毒及痛風等。另外也可由於病灶感染引起的過敏反應,及內分泌因素而發病。
(二)、外源性:較為少見,多通過外傷或結膜的創面而來,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現多與自身在膠原細胞內產生的抗原-抗體性免疫反應有關,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等,均可併發鞏膜炎。
(四)、繼發感染:由鄰近組織如結膜、角膜、葡萄膜或眼眶周圍組織的炎症直接蔓延而來。
(五)、原因不明。
三、【臨床表現特點】:
(一)、病程長病情遷延,曠日持久,反復發作。
(二)、炎症或外傷後,鞏膜易變薄弱,在眼內壓的影響下,可發生鞏膜膨出,形成不同部位的鞏膜葡萄腫。如前鞏膜葡萄腫、後鞏膜葡萄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