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暑溫﹝heat_stroke﹞ |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
【疾病概述】: |
暑溫﹝heat_stroke﹞是由感受暑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本病的發生有較明顯的季節性,一般認為是夏至到立秋之間。暑溫﹝heat_stroke﹞發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汗多、煩渴﹝polydipsia﹞引飲、面赤、脈洪大等氣分陽明熱盛證候,為其主要特點。 |
根據發病季節與臨床表現,西醫的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夏季流行性感冒﹝Flu﹞、登革熱﹝Dengue_fever﹞、中暑﹝heat_stroke﹞、夏季熱等,可參考暑溫病﹝heat_stroke﹞進行辨證治療。 |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
1.本病多發生於暑熱當令的季節。 |
2.發病急驟,熱勢亢盛,初起即見氣分陽明熱盛的證候。 |
3.症情變化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風等複雜的病機變化,易見津氣欲脫、閉竅、動風、動血等危重證候。 |
4.本病應注意與春溫相鑒別。雖然兩者起病均可即見裏熱證候,但春溫發生於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見之裏熱證候,不是氣分陽明邪熱熾盛的證候表現;病變過程容易傷陰。暑溫﹝heat_stroke﹞發生於夏至之後的暑熱當令之夏季;初起即見之裏熱證候,是氣分陽明邪熱熾盛之大熱證;病變過程極易耗氣傷津。 |
【辨證分析】: |
暑溫﹝heat_stroke﹞的發生由感受暑熱病邪而致。夏令天氣炎熱,人體或因汗出過多津氣耗傷,或因勞作過度,抵禦外邪能力低下,則往往容易感受暑熱病邪而病。本病所及臟腑、部位,主要是陽明胃、心營、厥陰肝等。 |
暑熱病邪炎熱酷烈,侵犯人體每見發病急驟,熱勢亢盛,傳變迅速。臨床上邪在衛分階段極為短暫而往往不易覺察,故一發病即出現高熱、汗多、口渴﹝thirsty﹞、脈洪大等氣分陽明胃熱熾盛證候。若氣分暑熱病邪不解,可侵入營分而出現心營熱盛或引動肝風。若暑熱病邪進而侵入血分,則可迫血妄行,出現斑疹或各種出血見症。暑熱病邪極易耗傷人體津氣,故在病程中常有背微惡寒、自汗、氣促﹝short_of_breath﹞而喘、心煩口渴﹝thirsty﹞、肢倦神疲、脈芤等津氣耗傷證候;甚則身熱驟降、四肢不溫、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津氣外脫 |
暑溫病﹝heat_stroke﹞總的治療原則,為清暑泄熱。臨床上還鬚根據病程中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證候,進行辨證施治,比如辛寒清氣,滌暑泄熱,清心涼營,涼血解毒,開竅息風,益氣斂津等。 |
【辨證論治】: |
暑入陽明: |
【證見】:壯熱,汗多,心煩,頭痛﹝headache﹞且暈,面赤氣粗,口渴﹝thirsty﹞,齒燥,小便黃短。 |
舌紅,苔黃燥,脈洪數或洪大而芤。 |
【治法】:辛寒清氣,滌暑泄熱。 |
【方藥】: |
→主方:白虎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8克,粳米12克,蘆根15克,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若見壯熱、汗多,同時也覺背微惡寒、脈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參12克,或太子參30克(即白虎加人參湯)。若身灼熱無汗、微惡風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連翹12克、大豆黃卷12克。若胸痞、肢倦、嘔惡、苔膩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滑石18克。 |
→中成藥: |
ㄅ、清開靈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
ㄆ、雙黃連粉針,3克加入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
ㄇ、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次。 |
ㄈ、銀黃口服液,每次1~2支口服,每日3~4次。 |
ㄉ、板藍根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
→單方驗方:青柴石知二黃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黃芩15克,大黃8克(後下),青蒿9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適用於高熱急症,退熱效果頗驗。 |
暑傷津氣: |
【證見】:身熱息高,心煩,口渴﹝thirsty﹞,自汗難止,肢倦神疲,小便黃短。舌嫩紅,苔少而乾,脈虛無力。 |
【治法】:清熱滌暑,益氣生津。 |
【方藥】: |
→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王孟英《溫熱經緯》) |
→→處方:西洋參12克,石斛15克,麥冬10克,黃連6克,竹葉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5克。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若發熱甚,面紅赤、渴喜冷飲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氣耗傷甚,出現身熱驟退、汗出不止、喘促欲脫、脈散大者,為津氣欲脫之危重證候,應予益氣斂津、生脈固脫,可在方中去黃連、知母、竹葉、荷梗,加入五味子﹝fructus_schisandrae﹞9克、沙參15克(即成為生脈散加味)。 |
→中成藥: |
ㄅ、清開靈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並用參麥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兩藥配合使用,每日1次。 |
ㄆ、清開靈口服液,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西洋參口服液,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兩藥配合使用。 |
ㄇ、參麥針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靜脈注射,後接參麥針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適用於津氣欲脫危重證候者,搶救治療。 |
→單方驗方:竹葉石膏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
→→處方:竹葉12克,石膏30克,法夏8克,麥冬12克,人參6克(可選用西洋參10克或太子參20克),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粳米15克。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2劑。適用於治暑熱傷津氣或熱病後氣津兩傷。 |
暑傷肺絡: |
【證見】:身體灼熱,面赤,煩渴﹝polydipsia﹞,頭目不清,咳嗽﹝cough﹞氣粗,驟然咯血﹝hemoptysis﹞、衄血﹝epistatxis﹞、舌紅苔黃,脈數。 |
【治法】:涼血解毒,清絡宣肺。 |
【方藥】: |
→主方:犀角地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 |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細生地黃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竹葉12克,桔梗﹝radix_platycodi﹞9克,牛蒡子10克,白茅根30克,仙鶴草2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如咳嗽﹝cough﹞頻頻,痰稠帶血絲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蔞12克。若高熱、煩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黃芩12克。若咯血﹝hemoptysis﹞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沖服)、大黃9克(後下 |
→中成藥: |
ㄅ、雙黃連粉針,用3克加入0.9%生理鹽水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
ㄆ、紫地寧血散,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
ㄇ、清開靈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
→單方驗方:清肺止血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
→→處方:生地黃30克,牡丹皮10克,仙鶴草12克,葦莖12克,魚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radix_platycodi﹞10克。水煎服,每日2劑。 |
暑入心營: |
【證見】:身熱煩燥,夜寐不甯,時有譫語,甚或昏迷不語;或猝然昏倒,身熱肢厥,氣粗如喘,牙關緊閉。舌紅絳,脈細數或弦數。 |
【治法】:涼營泄熱,清心開竅。 |
【方藥】: |
→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細生地黃25克,竹葉心8克,連心麥冬12克,蓮子心3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玄參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山梔子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若手足躁動,甚至抽搐者,可加鉤藤12克、地龍18克。若昏迷不語、喉中痰鳴者,加石菖蒲10克、鬱金10克、天竺黃10克。 |
→中成藥: |
ㄅ、醒腦靜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注射;後按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 |
ㄆ、行軍散,每次1克沖服,每日2~3次。 |
ㄇ、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
→單方驗方:犀地清絡飲(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連翹10克,竹瀝9克,鮮生地黃24克,赤芍12克,桃仁﹝semen_persicae﹞9克,鮮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燈芯2克,生薑﹝rhizoma_zingiberis_recens﹞汁1匙(沖)。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2劑。 |
暑熱動風: |
【證見】:身灼熱,頭頸痛,甚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神迷不清,喉間痰壅。 |
或見舌紅苔黃乾,脈弦數。 |
【治法】:清泄暑熱,息風定痙。 |
【方藥】: |
→主方:羚角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 |
→→處方:羚角片6克(或以羚羊角骨15克代,先煎),桑葉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貝母10克,鉤藤10克(後下),生地黃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水煎服,每日2劑。若口渴﹝thirsty﹞、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2克。如抽搐頻頻,難以控制者,加僵蠶10克、地龍20克、大黃10克(後下)。若兼見斑疹、衄血﹝epistatxis﹞、咯血﹝hemoptysis﹞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葉12克、赤芍12克。 |
→中成藥: |
ㄅ、止痙散,每次1~2支沖服,每日2~3次。 |
ㄆ、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
→單方驗方:鉤藤煎(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 |
→→處方:鉤藤9克,黃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參30克,寒水石30克,蟬蛻6克,蜣螂6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8克。水煎服,每日2劑。 |
暑熱動血: |
【證見】:身體灼熱,躁擾不安,斑疹密佈,色顯紫黑,神昏譫妄,吐血﹝haematemesis﹞、衄血﹝epistatxis﹞、便血﹝hematochezia﹞。舌絳苔焦,脈弦數。 |
【治法】:涼血解毒,滌暑開竅。 |
【方藥】: |
→主方:神犀丹(王孟英《溫熱經緯》)加減; |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黃芩15克,連翹12克,金銀花15克,細生地黃30克,板藍根30克,玄參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
若兼頭痛﹝headache﹞、頸硬、手足抽搐﹝tetany﹞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鉤藤12克、地龍25克。 |
若喉中痰聲漉漉者,可加天竺黃10克、膽南星12克、猴棗散2支(沖服)。若出血症狀嚴重,斑疹鮮紅﹝Florid﹞者,加仙鶴草30克、白茅根30克、側柏葉30克。 |
→中成藥: |
ㄅ、醒腦靜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注射;後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 |
ㄆ、紫地寧血散,每次2支沖服,每日3~4次。 |
ㄇ、雲南白藥,每次1克沖服,每日3次。 |
→單方驗方:十全苦寒救補湯(《戴麟郊溫熱論》) |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8克,知母18克,大黃9克,芒硝9克,黃連9克,水牛角30克(代原方犀角),厚樸6克,枳實6克,黃柏12克。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2劑。 |
暑傷心腎: |
【證見】:暑溫病﹝heat_stroke﹞至後期,心中煩熱,消渴不已,肢體麻痹,夜難入寐。舌紅絳,苔黃燥,脈細數。 |
【治法】:清心火,滋腎水。 |
【方藥】: |
→主方:連梅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
→→處方:黃連8克,烏梅9克,麥冬12克,生地黃20克,阿膠﹝colla_corii_asini﹞10克(烊化),玄參20克,竹葉12克,蓮子心5克。水煎服,每日1劑。若覺乏力﹝fatigue﹞、氣促﹝short_of_breath﹞、脈芤或脈虛大、多汗﹝excessive_sweeting﹞者,宜加西洋參10克(或太子參20克)。若大便乾結、口渴﹝thirsty﹞甚者,加天花粉18克、火麻仁20克、蘆根12克。 |
→中成藥: |
ㄅ、知柏地黃丸,每次服8~10克,每日2次。 |
ㄆ、西洋參口服液,每次飲服1~2支,每日2~3次。 |
→單方驗方:秦艽鱉甲﹝carapax_trionycis﹞散(羅天益《衛生寶鑒》) |
→→處方:地骨皮10克,柴胡10克,秦艽8克,知母15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6克,鱉甲﹝carapax_trionycis﹞15克,青蒿6克,烏梅6克。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1~2劑。 |
餘邪未淨,痰瘀滯絡: |
【證見】:暑溫病﹝heat_stroke﹞至後期,低熱﹝febricula﹞不退,心悸﹝palpitation﹞煩躁,手足顫動,神情呆滯,默默不語;甚或癡呆,失語,耳聾﹝deafness﹞,或見手足拘攣。舌淡暗,苔白,脈弦澀。 |
【治法】:化痰祛瘀,活血通絡。 |
【方藥】: |
→主方:三甲散加減;(薛生白《濕熱病篇》) |
→→處方:醉地鱉蟲9克,醋炒鱉甲﹝carapax_trionycis﹞18克,土炒穿山甲﹝squama_manitis﹞18克,生僵蠶15克,柴胡10克,桃仁﹝semen_persicae﹞泥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
若低熱﹝febricula﹞日久不退,午後為甚者,加青蒿10克、地骨皮12克、白薇12克。若痰瘀甚而見肢體拘攣、失語、耳聾﹝deafness﹞、舌有瘀點、脈澀者,可加制膽星10克、白附子8克、烏梢蛇12克、紅花9克。 |
→中成藥: |
ㄅ、回天再造丸,每次6~8克,每日服3次。 |
ㄆ、大活絡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
→單方驗方:五蟲四藤湯(曾德環等《中國秘方驗方精選》) |
→→處方:蜈蚣3條,地龍15克,忍冬藤15克,鉤藤15克,烏梢蛇9克,地鱉蟲9克,全蠍6克,雞血藤25克,絡石藤20克,黃芪﹝radix_astragali﹞45克,丹參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
【其他療法】: |
【針灸治療】:對高熱、抽搐者,用柴胡注射液4毫升,作左、右曲池穴位注射;非那根注射液25毫克,作左、右合谷穴位注射。 |
【外治法】:對高熱患者,將鮮薄荷50克、鮮青蒿50克,用開水一盆浸泡,待水溫適中,進行全身擦浴5~10分鐘,擦浴後保暖休息。 |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
清暑銀耳羹:銀耳20克,鮮荷葉15克,鮮金銀花15克,鮮西瓜300克,鮮扁豆花15克,絲瓜皮15克,鮮竹葉15克,瓊脂15克,白糖適量。將荷葉、金銀花、西瓜(切小塊)、扁豆花、絲瓜皮、竹葉一起放入砂鍋,加入4碗煎取2碗,去渣取汁;另一鍋內置瓊脂、銀耳,加適量清水,用微火熬化,再加入藥汁、白糖和勻,待涼飲服。適用於暑溫病﹝heat_stroke﹞患者的輔助治療。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