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厥證 |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
【疾病概述】: |
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 |
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會逐漸蘇醒,清醒後無偏癱﹝Hemiplegia﹞、失語、口眼喎斜等後遺症。嚴重者,則會一厥不醒而導致死亡。根據致病因素不同,分為氣厥、血厥、痰厥、食厥四種。 |
西醫的休克、虛脫、高血壓﹝Hypertension﹞危象、低血糖及癔病等,均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
1、 臨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特徵,醒後無口眼喎斜、無肢體偏廢等後遺症者。 |
2、結合病史和誘因,如氣厥虛證體虛,常因疲勞、睡眠不足、饑餓受寒而發。血厥實證平素肝陽素旺,常因惱怒悲恐,血隨氣升引起,血厥虛證則常發生於大出血之後;痰厥好發於恣食肥甘,體豐濕盛之人;食厥多發於暴飲暴食之後。 |
3、本證應與癇證、中風﹝apoplexy﹞作鑒別。癇證發作時常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異常叫聲,醒後如常人;中風﹝apoplexy﹞醒後多有後遺症。 |
【辨證分析】: |
厥證的病機,主要是由於氣機逆亂,氣血運行失常,陰陽不相順接而成。臨床上有氣、血、痰、食四厥之分;辨證首先要分別虛、實。實證常見氣壅息粗,四肢僵直,牙關緊閉,脈沉實或沉伏;虛證見氣息微弱,張口自汗,膚冷肢涼,脈沉微細。厥證的治療,以補虛瀉實,調整氣血陰陽為原則。 |
【辨證論治】: |
氣厥: |
Ⅰ、實證: |
【證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氣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脈弦或伏。 |
【治法】:順氣開鬱。 |
【方藥】: |
→主方:五磨飲子(汪昂《醫方集解》)加減; |
→→處方:沉香10克,烏藥12克,木香6克,枳實12克,石菖蒲10克,檳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肝陽偏亢者,可加入鉤藤12克、石決明30克。 |
Ⅱ、虛證: |
【證見】:眩暈﹝vertigo﹞昏僕,面色蒼白﹝pasty-faced﹞,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質淡,脈沉細微。 |
【治法】:補氣回陽。 |
【方藥】: |
→主方:四味回陽飲(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
→→處方:人參12克(另燉),熟附子10克,炮薑10克,黃芪﹝radix_astragali﹞20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2克,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或汗出不止者,加龍骨、牡蠣各20克。 |
→中成藥: |
參附注射液,用20ml加入25%葡萄糖液20ml中,靜脈緩慢推注,每15~30分鐘1次,可連續3~5次。或以50~10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鹽水500ml中靜滴。 |
血厥: |
Ⅰ、實證 |
【證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唇紫。舌質暗紅﹝dusky_redness﹞,脈沉弦。 |
【治法】:活血順氣。 |
【方藥】: |
→主方:通瘀煎(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
→→處方:當歸尾12克,紅花12克,山楂15克,烏藥12克,青皮12克,木香9克,香附10克,鉤藤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
Ⅱ、虛證: |
【證見】:突然昏厥,面色蒼白﹝pasty-faced﹞,口唇無華,四肢震顫,目陷口張,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質淡,脈沉細數。 |
【治法】:補養氣血。 |
【方藥】: |
→主方:人參養榮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
→→處方:人參12克(另燉),黃芪﹝radix_astragali﹞30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熟地黃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fructus_schisandrae﹞9克。水煎服。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乾薑10克。 |
→中成藥:參麥注射液(或生脈注射液),用20ml加入25%葡萄糖液20ml中靜注,隔10~15分鐘1次,連續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鹽水250~500ml中靜滴,直至病情好轉為止。 |
痰厥: |
【證見】:突然昏厥,喉有痰聲,或嘔吐涎沫,呼吸氣粗。舌苔白膩,脈沉滑。 |
【治法】:行氣豁痰。 |
【方藥】: |
→主方:導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
→→處方:法夏12克,南星10克,枳實9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茯苓﹝poria﹞12克,蘇子12克,白芥子10克,鬱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若痰濕化熱者,加黃芩12克、括蔞仁10克、梔子10克、竹茹12克。 |
→單方驗方:痰厥湯(印會河驗方): |
→→處方:川烏頭、生附子各3克,乾南星4.5克,廣木香3克,石菖蒲6克,燈芯3紮,朱砂0.3克(沖服)。水煎分兩次服。適用於寒痰厥逆型。 |
食厥: |
【證見】:暴飲過食之後,突然昏厥,氣息窒塞,脘腹脹滿﹝Abdominal_distention﹞。苔厚膩,脈滑實。 |
【治法】:和中消導。 |
【方藥】: |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
→→處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萊菔子15克,藿香12克,蒼術﹝rhizoma_atractylodis﹞10克,厚樸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poria﹞12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砂仁6克(後下)。水煎服。若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氣湯(張仲景《傷寒論》)導滯下行。 |
【其他療法】: |
【外治法】:凡屬氣厥、血厥、痰厥之實證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莢末,取少許吹入鼻中,使之噴嚏不已;或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均有通竊醒神之效。 |
【針灸療法】: |
【針刺】:穴法:人中、內關、百會、素髎、十宣、十井等。實證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
ㄆ、灸法穴法:百會、神闕、關元、氣海、足三裏等。用於虛證。 |
ㄇ、【耳針】:穴位: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交感、心肺、升壓點、呼吸點。 |
【預防調護】: |
ㄅ、平時要注意加強思想修養,遇事不要急躁,避免惱怒憂思等。 |
ㄆ、對氣血虛弱者,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過度饑餓等。 |
ㄇ、飲食要少吃酒酪甘肥之品,不要暴飲暴食。 |
ㄈ、一旦厥證發生,應讓患者平臥,注意保暖和安靜。密切觀察氣息、脈博、血壓的變化。要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