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耳閉(耳內閉塞)

【疾病科屬】:耳科

【疾病概述】:

耳閉是指以耳內閉塞,脹悶堵塞感,聽力減退﹝Hypoacusis﹞為特徵的耳病。隱襲性、漸進性耳聾﹝deafness﹞為本病主要症狀。相當於西醫的慢性卡他性中耳炎﹝chronic_catarrhal_otitis_media﹞。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以隱襲性、漸進性耳聾﹝deafness﹞為主要症狀,耳內脹悶堵塞感較甚,耳鳴﹝tinnitus﹞聲低。

2、檢查鼓膜完整無穿孔,混濁凹陷明顯,有灰白色沉積斑塊。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conductive_deafness﹞,嚴重者可呈混合性耳聾。

3、耳閉應與耳硬化症﹝otosclerosis﹞相鑒別。耳硬化症﹝otosclerosis﹞聽力逐漸減退,但檢查耳膜標誌清楚;患者有閻聰現象,常有家族史而無外感病史。

【辨證分析】:

耳脹痛失治,或反覆發作,以致邪毒滯留,氣滯血瘀,脈絡阻滯更甚,耳竅閉塞而成耳閉之症。根據「久病必入絡,久病必有瘀」的理論,邪毒滯留者,必致經絡有瘀阻,900故耳聾﹝deafness﹞、耳鳴﹝tinnitus﹞症狀更為突出。由於脈絡阻滯,精氣不能上奉耳竅,形成邪實正虛,纏綿難愈。正氣虛,主要在於脾腎,脾虛則清氣不能上升耳竅,兼之耳部經脈痞塞,故成耳閉。

 腎虛則耳竅失養,抗邪能力減弱,則邪毒易於滯留而為病。治療上,若脾虛邪滯,則健脾益氣,活血通竅;若腎虛邪滯,清竅久閉,則宜補腎益精,活血通竅。

【辨證論治】:

脾虛邪滯,氣血瘋阻

【證見】:耳內脹悶堵塞感較甚,日久不癒,耳鳴﹝tinnitus﹞及聽力減退明顯;耳膜內陷,混濁,有灰白色沉積斑塊。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conductive_deafness﹞或混合性耳聾。全身症見頭重脹,食少納差,疲倦或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便溏。唇舌淡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活血通竅。

【方藥】:

→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合道氣散(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柴胡12克,香附12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黨參﹝radix_codonopsis﹞15克,黃芪﹝radix_astragali﹞15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0克,桃仁﹝semen_persicae﹞12克,升麻15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6克。水煎服。

 耳鳴﹝tinnitus﹞甚者,可加石菖蒲12克。耳內積液者,加澤瀉15克、茯苓﹝poria﹞15克。

→中成藥:

 ㄅ、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每日2~3次。

 ㄆ、複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ㄇ、川芎嗪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腎虛邪滯,經脈痞塞

【證見】: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癒,耳鳴﹝tinnitus﹞、耳聾﹝deafness﹞;耳膜內陷混濁,或增厚或灰白色沉積斑,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耳聾﹝conductive_deafness﹞或混合性耳聾。腎陰虛者,全身或見腰膝疲軟,頭暈﹝dizziness﹞眼花﹝blurred_vision﹞,失眠﹝Sleeplessness﹞夢多,或五心煩熱,咽乾,脈細數。

 若腎陽虛者兼見形寒肢冷,陽萎,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益精,活血通竅。

【方藥】:

→主方:耳聾﹝deafness﹞左慈丸(陸懋修《廣溫熱論》)合通氣散(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poria﹞15克,澤瀉15克,牡丹皮15克,石菖蒲12克,磁石30克(先煎),柴胡12克,香附12克,川芎10克。水煎服。

 若腎陽虛者,可加制附子10克、肉佳3克(焗服)、鹿角霜15克。

→中成藥:

 ㄅ、六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均為每日2次。

 ㄆ、濟生腎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ㄇ、川芎嗪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ㄈ、複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外治法】:

自行鼓氣吹張法:此法即病者自己捏鼻,閉唇,鼓氣,使氣由咽鼓管進入鼓室,此時鼓膜可有向外膨脹的感覺;每天可施行多次,若自行鼓氣吹張法失敗者,則可採用咽鼓管金屬導管吹張法,每天進行一次。

 若有鼻塞﹝snuffle﹞流涕者,不宜用鼓氣吹張法。

【針灸療法】:

 【針刺】:局部穴位取聽宮、聽會、耳門、翳風;遠端穴位取足三裏、三陰交、關元、脾俞、腎俞等。用補法或灸法。

 ㄆ、穴位注射:取耳周穴位,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注入複方丹參注射液或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隔天1次。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ㄅ、川草煲雞蛋:川草6—9克,雞蛋2只,加水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吃蛋飲湯。

 ㄆ、升麻芝麻煲豬大腸:升麻10克,黑芝麻﹝semen_sesami_nigrum﹞60克,豬大腸一段洗淨,把升麻和黑芝麻﹝semen_sesami_nigrum﹞放入豬大腸內,兩頭紮緊,加清水適量煮熟,去升麻和黑芝麻﹝semen_sesami_nigrum﹞,調味後飲湯吃豬大腸。

【預防調護】:

 ㄅ、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及早徹底治療耳脹痛,以防遷延日久,趨於嚴重。

 ㄆ、「鳴天鼓」導引法: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橫按在兩側枕部,兩中指相互接觸,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然後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擊腦後忱部,此時可聞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然後兩手同時叩擊48次。

 ㄇ、注意保持鼻腔﹝nasal_cavity﹞通暢,適當使用滴鼻藥。注意擤鼻方法,以防症狀加重。

【疾病名稱】:耳殼流痰(耳廓假性囊腫)

【疾病科屬】:耳科

【疾病概述】:

耳廓流痰是指發生於耳廓部位的流痰,以耳廓局部腫起而皮色不變,按之柔軟,不熱不痛為特點。相當於西醫的耳廓假性囊腫(滲出性軟骨膜炎)。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l、起病較急,耳殼上有腫塊,質軟而無疼痛。

2、腫處皮色不變,按之柔軟無壓痛,穿刺有淡黃色粘液,抽後腫消,但不久又複腫起。

3、耳殼流痰應注意與斷耳瘡﹝diffuse_external_otitis﹞(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相鑒別。斷耳瘡﹝diffuse_external_otitis﹞局部有紅、腫、熱、痛、可穿潰,有膿液滲液,耳殼軟骨逐漸腐爛,甚至缺損。

【辨證分析】:

本病由風邪兼挾痰濕上竄耳殼而致。風性輕揚,善攻頭面,且變化迅速,故耳殼突然發病,並有麻木感或癢感。痰濁為陰邪,其性凝滯,故其被風邪兼挾上竄耳廓,則在局部結而為腫,並可有波動感,穿刺可獨得淡黃色液體,因不是邪熱為患,故腫而膚色不變,無紅腫焮痛。抽吸可使腫塊變小或消失,但不久又複腫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濁內生不止。治療上,宜疏風散邪,核痰散結。若邪毒入侵,火熱壅盛,則以清熱解毒,滲濕消腫為治。

【辨證論治】:

風邪痰濕,上因耳竅

【證見】:起病較急,多於睡醒後或偶然發現,多發生於耳殼凹面。局部腫起,大小不一,皮色不變。若腫塊較大,則按之如乒乓球,無明顯疼痛,或有微癢、麻脹感。腫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黃色液體;抽後腫物變小,但可復發。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或見舌苔微膩,脈緩滑。

【治法】:消痰散結,扶風散邪。

【方藥】:

→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法夏12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雲苓15克,僵蠶12克,絲瓜絡15克,柴胡10克,丹參15克。水煎服。

 若痰多者,加膽南星12克、瓜蔞仁12克。飲食欠佳者,可加砂仁6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0克、神曲12克。

【外治法】:

 ㄅ、在無菌操作下,用七號針頭獨出腫物內液體,加壓包紮或用石膏作耳廓固定包紮,一周後解除。

 ㄆ、以無菌操作抽取液體後,用艾條懸灸5分鐘,再加壓包紮。

 ㄇ、以無菌操作抽出液體後,用酒精消毒過的磁片作異極相對敷貼(即病變局部及耳背對座位置各放一片),並加壓包紮。

【預防調護】:

 ㄅ、一般不宜切開引流,以免染毒而轉為斷耳瘡﹝diffuse_external_otitis﹞。即使穿刺抽液,也應嚴格消毒。

 ㄆ、對腫塊不宜反覆揉按,以防增加機械性刺激,促使腫塊擴大。

【疾病名稱】:耳脹痛

【疾病科屬】:耳科

【疾病概述】:

耳脹痛是指以耳內作脹,兼有疼痛為特徵的耳病。本病起病較急,常兼有耳鳴﹝tinnitus﹞,妨礙聽覺。相當於西醫的急性卡他性中耳炎﹝otitis_media﹞。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症狀,微痛不適,耳鳴﹝tinnitus﹞如風聲,聽力突然下降。

2、臨床診斷時,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內脹悶症狀。如耳內有耵聹或異物堵塞感者,將耵聹或異物取出,耳脹悶堵塞感等症狀便隨之消失或減輕。如膿耳耳膜未穿潰時,也有脹悶堵塞感,但膿耳耳內疼痛較劇烈,耳膜紅腫也較明顯,在劇烈耳疼之後,耳膜可以穿潰而流膿,故可資鑒別。

3、檢查可見耳膜內陷混濁,充血呈淡紅色,鼓室或有積液,見液平面。

【辨證分析】:

耳脹痛多因風熱邪毒侵襲而致。由於肝膽經氣不舒,內有鬱熱,兼之風邪侵襲,引動經熱上循,結於耳竅,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耳內作脹微痛;風邪擾於清竅,故耳鳴﹝tinnitus﹞如風聲,聽力突然下降。治療上以疏風清熱、散邪通竅為主,肝膽熱盛則兼以清肝泄熱。

【辨證論治】:

風熱侵襲,經氣痞塞

【證見】:耳內服悶微痛不適,耳鳴﹝tinnitus﹞,聽力減退﹝Hypoacusis﹞,有外聲難聞而自聲增強的特點。患者常用手指輕輕按壓耳門,以減輕耳部之不適。檢查見耳膜輕度充血呈淡紅色,內陷,鼓室或有積液。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conductive_deafness﹞。

 全身可見發熱惡寒,頭痛﹝headache﹞,鼻塞﹝snuffle﹞流涕,咽痛,口乾﹝xerostomia﹞。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等症狀。

【治法】:疏風清熱,散邪通竅。

【方藥】: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菊花12克,連翹12克,夏枯草15克,荊芥﹝Fineleaf_Schizonepeta_Herb﹞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若耳內脹塞較甚者,加石菖蒲10克、白蒺藜15克。鼓室有積液者,加車前子10克、澤瀉15克、桑白皮12克。

→中成藥:

 ㄅ、銀翹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次l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2~3次。

 ㄆ、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l~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風熱內擾,肝膽熱盛

【證見】:耳內脹悶,耳內疼痛牽引患側頭痛﹝headache﹞,耳鳴﹝tinnitus﹞較甚,聽力減退﹝Hypoacusis﹞,有自聽增強現象。檢查見鼓膜充血色較紅,內陷,鼓室積液較多;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conductive_deafness﹞。全身可見發熱頭痛﹝headache﹞,周身不適,口苦咽乾。舌尖邊紅,苔黃,脈弦數等。

【治法】:清肝泄熱,祛邪通竅。

【方藥】:

→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菊花12克,柴胡12克,木通12克,車前子10克,葛根30克,蟬蛻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若耳脹悶甚者,加石菖蒲12克、蔓荊子12克。鼓室積液多者,加赤茯苓﹝poria﹞15克、澤瀉15克。

→中成藥:

 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滴鼻可用滴鼻靈、鼻炎滴劑、1%麻黃素液、呋喃西林麻黃素液等滴鼻。

2、滴耳可選用黃連滴耳液、魚腥草眼水、0.25%氯黴素眼藥水等滴耳。

3、超短波理療作雙耳前超短波理療,每次15分鐘,每天1次。

【針灸療法】:

【針刺】:以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

 【局部取穴】:聽宮、聽會、耳門、翳風等;

 【遠端取穴】:合谷、內關。每次取穴2~3穴,中強度刺激(撚轉瀉法),留針10~20分鐘。

【耳針】:取穴內耳、神門、腎上腺、肺、肝。可用針刺或貼耳珠方法,貼耳珠可貼2~3天,每天可按壓3~4次。

【按摩治療】:可作自行鼓膜按摩。

 方法:用手指按壓耳屏,隨壓隨放,或以掌心附外耳道﹝external_auditory_meatus﹞口處間歇加壓,每次作20~30下,早晚各1次。

【預防調護】:

 ㄅ、注意鎮鼻方法,宜兩側鼻腔﹝nasal_cavity﹞分別攝鼻,忌兩側鼻腔﹝nasal_cavity﹞同時擤涕,並忌粗暴用力;也可先將涕液向後吸入口咽,將其吐出,以避免將涕液推入耳竅。

 ㄆ、注意鼻腔﹝nasal_cavity﹞通暢清潔。

 ㄇ、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對於本病,要及早徹底治療,以防遷延日久,演變為耳閉。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