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為肝之竅,心神之使。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與心、肝、腎的關係更為密切,可以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因此,望目不僅是望神的重點,而且對某些疾病的診斷能起到「見微知著」的作用。
[文獻參考]
見微知著:語出《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意指通過微小的變化,可以測知整體的情況。機體的某些局部,包含著整體的生理、病理資訊。
《重訂通俗傷寒論》說:「凡病至危,必察兩目,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觀目為診法之首要」。
望目──目的五臟分屬
古人將目之不同的部位分屬於五臟,用以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此即稱為「五輪學說」。
注_《審視瑤函》說:「五輪者,皆由五臟之精氣所發。名之曰輪,其象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
兩眥屬心心主血稱為「血輪」
白睛屬肺肺主氣稱為「氣輪」
眼瞼屬脾脾主肌肉稱為「肉輪」
黑睛屬肝肝主筋稱為「風輪」
瞳孔屬腎腎主筋稱為「腎輪」
目的五臟分屬 |
兩眥 |
屬心 |
心主血 |
稱為「血輪」 |
白睛 |
屬肺 |
肺主氣 |
稱為「氣輪」 |
|
眼瞼 |
屬脾 |
脾主肌肉 |
稱為「肉輪」 |
|
黑睛 |
屬肝 |
肝主筋 |
稱為「風輪」 |
|
瞳孔 |
屬腎 |
腎主筋 |
稱為「腎輪」 |
望目──色澤
正常人的眼瞼內(瞼結膜)與兩眥紅潤,白睛(鞏膜)白色,黑睛(虹膜)褐色或棕色,角膜無色透明。
其異常改變主要有:
目色澤異常 |
目赤腫痛 |
多屬實熱證 |
白睛紅赤 |
為肺火 |
兩眥赤痛 |
為心火 |
|||
瞼緣赤爛 |
為脾經濕熱 |
|||
全目赤腫 |
為肝經風熱 |
|||
白睛發黃 |
為黃疸的主要標志 |
多由濕熱或寒濕內蘊,膽汁外溢所致。 |
||
目眥淡白 |
多屬血虛、失血 |
多由血少不能上榮於目所致。 |
||
目胞色黑晦暗 |
多屬腎虛 |
為腎精虧耗之象。 |
望目──形態
其異常改變主要有:
目胞浮腫:為水腫的常見表現[參考文獻]。因目胞屬脾,脾惡濕,且該處組織疏鬆,故水腫可先見於目胞。觀察此處微腫可早期發現水腫。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後一時性胞瞼微腫不屬病態。
眼窩凹陷:多為傷津耗液或氣血不足。可見於吐瀉傷津或氣血虛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窩深陷,甚則視不見人,真臟脈見,則為陰陽竭絕之候,屬病危。
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見喘滿上氣者,屬肺脹,為痰濁阻肺、肺氣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眼球突出兼頸前微腫,急躁易怒者,為癭病,因肝鬱化火、痰氣壅結所致。
針眼、眼丹:皆為風熱邪毒或脾胃蘊熱上攻於目所致。
注_參考文獻:如《靈樞‧水脹》說:「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
注_眼丹:胞瞼漫腫,紅腫較重者,多為眼丹。 針眼:瞼緣腫起結節如麥粒,紅腫較輕者,多為針眼。
望目─形態 |
目胞浮腫: |
為水腫的常見表現。 |
因目胞屬脾,脾惡濕,且該處組織疏鬆,故水腫可先見於目胞。觀察此處微腫可早期發現水腫。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後一時性胞瞼微腫不屬病態。 |
眼窩凹陷: |
多為傷津耗液或氣血不足。 |
可見於吐瀉傷津或氣血虛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窩深陷,甚則視不見人,真臟脈見,則為陰陽竭絕之候,屬病危。 |
|
眼球突出: |
眼球突出兼見喘滿上氣者,屬肺脹,為痰濁阻肺、肺氣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
若眼球突出兼頸前微腫,急躁易怒者,為癭病,因肝鬱化火、痰氣壅結所致。 |
望目──動態
正常人瞳孔圓形,雙側等大,直徑約為3~4mm,對光反應靈敏,眼球運動隨意、靈活。其異常改變主要有:
瞳孔縮小:多屬肝膽火熾,或中毒。
瞳孔散大:多屬腎精耗竭之危候。兩側瞳孔完全散大則是臨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側瞳孔逐漸散大,可見於中風或顱腦外傷病人,亦屬危候。此外,亦可見於五風內障(青光眼)病人。
瞪目直視:即病人兩目固定前視、神志昏迷,為臟腑精氣將絕,屬病危。
戴眼反折:即病人兩目上視,不能轉動,項強抽搐,角弓反張。為太陽經絕證,亦屬病危。
橫目斜視:多屬肝風內動。
昏睡露睛:多屬脾胃虛衰。可見於吐瀉傷津和慢脾風的患兒。
注_中毒:如川烏、草烏、毒蕈、有機磷農藥中毒等都可致瞳孔縮小。
注_因脾虛清陽不升,氣血不足,胞瞼失養,啓閉失司而致昏睡露睛。
注_因足厥陰肝經系於目系,肝風內動牽引目系故可見橫目斜視。
目動態異常 |
瞳孔縮小: |
多屬肝膽火熾,或中毒。 |
|
瞳孔散大: |
多屬腎精耗竭之危候。 |
兩側瞳孔完全散大則是臨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側瞳孔逐漸散大,可見於中風或顱腦外傷病人,亦屬危候。此外,亦可見於五風內障(青光眼)病人。 |
|
瞪目直視: |
即病人兩目固定前視、神志昏迷,為臟腑精氣將絕,屬病危。 |
|
|
戴眼反折: |
即病人兩目上視,不能轉動,項強抽搐,角弓反張。 |
為太陽經絕證,亦屬病危。 |
|
橫目斜視: |
多屬肝風內動。 |
|
|
昏睡露睛: |
多屬脾胃虛衰。 |
可見於吐瀉傷津和慢脾風的患兒。 |
(張辰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