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之火,名稱雖多,但概而言之,不外生理、病理兩端。

在生理情況下,人體臟腑賴水穀之氣以營養,以化生陽氣(火熱)而為用,人體賴此火熱之溫煦,以腐熟水穀,化生精氣,以維持生命,此火稱為"少火"。反之,在病理狀態下,精血耗傷,臟腑功能失常,陰陽失卻平衡,臟腑陽氣腑亢所生之火,則稱為"狀火",此為反常之火,能傷人正氣。這就是《內經》所說:”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少火"為正常之火,人非此火無以生;

"壯火"為反常之火,人受其殃而為病。 

 

火氣病機,有外火、內火之分。外火或因直接感受火熱之邪所起,亦可因感受它邪轉化而來,屬實火。內火之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五志過極,或由房室不節,均可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形成。若陽盛成熱者,多屬實火;若陰虛內熱者,則屬虛火。 

 

火氣病機,成因分內外,病理有虛實。虛者宜補宜滋,浮者宜引宜斂,實者宜清宜瀉。 

 

一、外火病機

外火之成,系感六淫邪氣所致。或直接感受火熱而起,或由其他邪氣演化而來。因感火熱邪氣而為成者,乃由火熱直按灼傷津液營血,內損臟腑使然。因感受其他邪氣而化火者,須經化熱過程始成。如風邪易化火而為風火;寒邪必須由寒化熱,熱極而後生火,故曰"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又如濕之化火,必須與熱相合,或濕蘊化熱,濕熱極甚而從燥化生火,或變生痰火。不過,外受它邪而化熱生火者,多屬陽氣素旺,陰氣素弱之體,正如章虛穀云:"外邪傷人必隨人身之氣而變……故人身陽氣旺即隨火化"(《濕熱病篇‧一條注》)。一般而言,外火屬實火。

 

(一)火邪內燔

火屬陽邪、為熱之極。多因溫熱之邪,由表入裏,或因其他邪氣化熱入裏,而致熱邪內盛,火邪內熾,充斥表裏上下,形成火熱內燔之病理變化。因火邪內熾,其性炎上,故多見上部症狀,如高熱,惡熱,汗出,面紅、目赤,咽喉牙齦紅腫痙痛,口舌生瘡等。如上炎擾心,使心神不安,可見心煩、失眠、猶躁、妄動、神昏譫語等症狀。如火熱迫津外泄,灼陰耗液,可見汗大出或無汗、口渴喜飲、咽乾舌燥、大便秘結、尿短赤澀等症狀。


 

 (二)火盛成毒

火熱熾盛之極,往往聚而成毒。火(溫)毒之成,或因感受溫熱之邪,蘊釀成毒,或冬令過暖,人感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表裏皆熱。亦有忌食肥甘厚昧,而致蘊熱於中,化火成毒者。火毒內盛、充斥肆逆,隨其所傷之不同病理而表現各異。若火毒外發肌膚,則為斑為疹、為瘡為癰。若火毒上犯,則為發頤、為喉腫。若火毒下迫,可為毒痢。火毒內盛,總以傷津耗液,或上擾心神,內閉神明,可熱盛動風,為病勢惡化的轉歸。

 

(三)火極生風

火極生風或稱熱盛動風,通常皆由高熱引起,發病頗急,多見於小兒高熱驚厥,屬於急驚風範疇。嚴重者每兼有痰火的病理,常見於溫熱盛于陽明或深入營血階段,或熱性病的極期。此風由熾盛之火熱焚灼肝經、木火相煽所引動。極易橫竄經絡,內閉心竅。可見壯熱如焚,口大渴,喜冷飲,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神識昏迷,舌質紅絳,牙關緊閉,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熱傷氣"。

火熱傷氣的病機變化,約有二端:

一為"壯火食氣";

一為熱鬱氣機。

壯火食氣的病理,多因溫邪外受,漸次入裏,火勢漸熾;或由其他邪氣,化熱入裏,熱盛成火,火熱漸烈而成壯火,在灼津耗液的同時,耗蝕正氣,導致氣虛的病理。壯火食氣,以元氣素虧者易於發生。如陽明熾熱傷氣,除有胃(經)熱熾盛及胃熱傷津的演變外,多有元氣大虧的病理,可見神疲體倦,汗大出,微喘,甚至鼻翼煽動,神昏肢厥,循衣撮空,脈沉弱或沉澀等症伏。

 

熱鬱氣機,則是由於火熱內壅,使氣機阻滯,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多種病理變化。如火熱壅肺,可致肺氣鬱閉。肺氣上逆而為咳為喘;熱壅腸道,氣機阻滯,傳導失司,腑氣不降,可致大便秘結;胃熱內盛,可致胃氣上逆而噁心嘔吐;肝經鬱熱,則肝氣升發太過,可致頭暈頭痛、耳鳴、曰眩;膀胱蓄熱,可致膀胱氣化不利而小便癃閉等,都是熱鬱氣機所致的病理變化。

 

(五)火邪傷津

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泄,形成津液消灼的病理變化。如火熱壅肺,則灼傷肺津,使肺失清肅,可見咽乾口渴,乾咳無痰,成痰涎極少,稠粘難咯,鼻唇乾燥等症狀。若熱盛於胃,胃津受傷,使胃失利和降,甚至腸通傳導失司,可見大汗出,口大渴,乾嘔呃逆,大便燥結等症狀。《溫病條辨》說:"溫邪久羈中焦,陽明陽土,未有不克少陰癸水者,或已下而陰傷,或未下而陰竭"。熱邪深入下焦,耗劫肝腎陰津,或真陰既虛,陽熱複熾;或真陰欲竭,邪少虛多;或真陰火傷,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或陰液消灼,熱伏陰分而夜熱早涼,病機變化異常複雜。


 

 (六)火傷血絡

火熱內盛,由氣及血,血熱閃壅,血絡受灼,形成火傷血絡的病理,以致血不循經和逼血外溢,而發生各種血證。一般火邪上犯,陽絡損傷,多出現咳、吐、蹠等上部出血。究其發生之原因,有外感風熱燥火,有長期嗜酒,或過食辛燥,燥熱蘊積胃腸,化火擾動血絡;有平素肝旺,肝火上擾,火載血升,血絡破損;有鬱怒傷肝,肝鬱化火,橫逆犯胃,胃絡受傷;有五志過激,心陰暗耗,心火獨亢,移熱小腸,小腸夏移熱於膀胱,使陰絡破損等。其轉歸則依出血程度而有不同,重者氣隨血耗,最終引起亡陰亡陽,血脫氣絕。

 

(七)火毒攻心

多在癰疽重證或廳瘡走黃,毒未外泄,轉而內陷的病理基礎上產生。

 

其病機變化有三:

一是火陷,多見於癰疽毒盛時期,火毒內陷,直入心營,可見神昏痙厥等症狀;

二是乾陷,多發於癰疽化膿之時,因營血已耗,可見根盤紫滯,頭項乾枯、神情煩躁等症狀;

三是虛陷,多見於癰疽斂口期,因氣血俱虛,可見新肉不生等症狀。總之,心神恍惚、躁擾不寧,即為火毒攻心之兆。

 

二、內火病機

內生的火熱,主要由臟腑陰陽偏盛偏衰而起,其中,有因於飲食不節者,有因於七情過激者,有因于勞傷過度者。

 

因於飲食不節者,多由偏食肥甘厚味、喜好辛香燥辣,以致傷陰助陽,火熱中生。

 

因於七情失制者,為肝鬱化火,或五志過極,化而為火,或思慮過度,心陰暗耗,心火獨亢。

 

因于勞傷過度者,或"勞則氣耗",而氣虛發熱;或房事過勞,腎陰虧損,而陰虛火旺;或陰損及陽,腎陽亦虛,陰寒中生,格陽於外,或水虧於下,火浮於上,而為虛火浮火。

 

此外,尚有因於誤治,過用辛熱香燥之品而助陽損陰,致火熱內生者。總之,內火病機,以本虛標實的病理為多,純實無虛者極少。


 

 (一)虛火上浮

凡因人體陰陽氣血虧虛,所生之內火,均為虛火。凡因虛火導致人體上部(如頭面部)出現火熱之病變,名為虛火上浮。虛火上浮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其中由陰虛和氣虛所致者,下有專節敍述,這裏只對陽虛及血虛所致之虛火上浮加以討論。

 

元陽虛衰,虛火上浮,實指腎陽虛衰,虛火上浮所致,乃屬假熱。張景嶽說:"假熱者,水極似火也……此乃熱在皮膚、寒在臟腑、所謂惡熱非熱,實陰證也"(《景嶽全書‧寒熱真假辨》)。

 

所謂下焦虛寒,龍火飛越,下元衰而上假熱的"戴陽",以及陰盛于內(陰盛則陽虛)、逼陽於外,內真寒而外假熱的"格陽",皆屬此類。屬真寒假熱,元陽暴脫的病理,往往于病情危篤階段發生。至於血虛不復、虛火上炎的病理變化,多因失血、脾虛等所致血虛日久未複引起。因血屬陰類,血液虛乏,則陰氣不足而陽氣偏盛,陽盛則化熱生火,火熱上炎而成,血虛火炎可見血虛發熱證候。這種病理與陰虛火旺有所不同,後著多為腎陰虧虛,水不濟火而相火妄動引起。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實際上,血虛不復,必致陰虛,故血虛火炎為陰虛火旺的前期病變,陰虛火旺為血虛火炎的發展結果。

 

(二)陰火內熾

陰火之名,創於東垣。然對陰火的認識,則後世醫家各有特點。迄今為止,對於陰火涵義及其病機闡述,尚無定論。

 

東垣"陰火"涵義,約略有三:

一是陰虛內熱。實指思慮過度,心陰暗耗,心陽獨亢,心火內盛的病理,故《內外傷辨惑論》用朱砂安神丸治療;

二是氣虛發熱。《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說,"脾胃氣虛,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謂元氣和陰火互相對立,元氣虧虛會導致陰火內熾,而脾胃氣虛則元氣不足,元氣不足則心火獨盛,心火就是陰火,脾胃氣虛則是陰火內熾的病理基礎。

三是氣虛感受外邪,邪正相搏而發熱。多是脾胃氣虛之人,於"事閑之際,或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內外傷辨惑論‧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

說明元氣不足,衛外不固,外邪侵襲,常可引發陰火內動而發熱。

BlogAD部落格廣告行銷

 

總之,東垣所談陰火,有言陰虛發熱者,有言氣虛發熱者,有言氣虛感邪而發熱者,但以後二者,尤其是以氣虛發熱為其論述重點。則提出陰火、陽火的兩種概念,明確指出陽火的特點是"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即可以清瀉寒涼之法治之;陰火的特點正好相反,"得濕愈焰,遇水益熾",流金石,得濕愈焰,遇水益熾,以水折之,則用寒涼清瀉之法反會加重。這清楚地說明陰火就是陽虛、氣虛所致的病理變化。由於陽虛而生之陰火,其病理已在"虛火上浮"中作了討論,這裏只論述氣虛陰火。氣虛陰火產生的關鍵在於飲食勞倦和七情過度所致的脾胃元氣虛弱。

 

李東垣所云:"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脾胃論‧脾胃盛衰論》)

"心火看,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於心,心不主會,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

脾胃元氣虛弱則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阻塞中焦,陽氣不能升發敷布至陽分,則下陷陰分,化而為火,則形成陰火內熾的病理。

 

(三)陰虛火旺

熱病後期,傷及腎陰,或久病虛勞,陰虛不復,或房事過度,恣情縱欲,或先天稟薄,腎水素虧,均可致陰虛內熱、水虧火旺的病理。症見形體虛弱,頭昏耳鳴,少寐健忘,腰酸腿軟,或有遺精,顴紅唇赤,煩躁易怒,潮熱盜汗,夢遺,口咽乾痛等。

 

(四)壯火食氣

陽氣過亢所生之火,名曰壯火,此火能損傷、耗蝕人體正氣,進一步引起相應病理變化,謂之"壯火食氣"。壯火食氣不僅見於內火病機,即於外火病機亦極常見。詳參"火邪傷氣"節。

 

(五)臟腑實火

臟腑實火之起,緣由複雜,但概而言之,仍不越感受外邪、飲食失節、七情過激等。因於外邪者,或感溫熱之邪,由表入裏,或其他邪氣化熱入裏,內客臟腑。因飲食不當者,或忌食辛辣,或嗜淡肥甘,蘊熱化火而薰蒸臟腑。因於情志失調者,多是肝鬱化火,或思慮過度,思則氣結,氣結日久,生熱化火,皆為干犯臟腑的實火病變。由於臟腑之部位、功能各不相同,雖同是實火病機,也因不同臟腑而有不同病變和證候。

 

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