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位置:腹腔隔肌下麵,偏左側左季肋區《3/4》;腹上區《1/4》;上端接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腸。
形態:隨體形;充盈;體位的不同而變化
1、胃
入口——噴門
出口——幽門
2、上下兩彎:
凹的稱胃小彎《接肝、膈》
凸的稱胃大彎〈游離〉
3、前後側壁:
胸前壁相融膈左腎上半部。
左腎上腺、胰、橫結腸。
分佈:上端為底、中為體、下端接幽門。
構造:
1、粘膜層 皺襞:舒張
胃腺:賁門腺、幽門腺、胃底腺。
胃腺: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啟動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
壁細胞分泌鹽酸。
頸粘液細胞分泌粘液《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
2、粘膜下層:疏鬆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神經叢。
3、肌層:內肌纖維斜行、中肌纖維環行、外肌纖維縱行。《有助於食物的磨碎和移動。》
4、外層:漿膜:分泌粘液減少胃與其他器官的磨擦。
功能:貯藏食物、混合移動食物、並使食物起化學作用。
胃
胃是一個大的蠶豆形肌性空腔臟器,包括三部分:賁門、胃體和胃竇。食物通過能開閉的環狀肌肉(括約肌),從食道進入胃內。此括約肌能防止胃內容物返流到食道。
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可有節律地收縮,並使食物與酶混合。胃表面的細胞分泌三種重要物質:粘液、鹽酸和胃蛋白酶(一種能分解蛋白質的酶)前體。粘液覆蓋於胃的表面,保護其免受鹽酸和酶的損傷。任何原因造成此粘液層破壞,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阿司匹林都能導致損傷,發生胃潰瘍。
鹽酸提供了一種胃蛋白酶分解蛋白所需要的高酸環境。胃內高酸還能殺滅大多數細菌而成為一種抵禦感染的屏障。到達胃的神經衝動、胃泌素(胃釋放的一種激素)和組胺(胃釋放的一種活性物質)都能刺激胃酸的分泌。
胃蛋白酶大約能分解食物中10%的蛋白質,它是唯一能消化膠原的酶。膠原是一種蛋白質,是肉食的一種主要成分。
僅有少數幾種物質,如酒精和阿司匹林能從胃直接吸收,但僅能小量吸收。
~~~~~~~~~~~~~~~~~~~~~~~~~~~~~~~~~~~~~~~~~~~~
胃:暫存食物,進行第一階段消化
胃的形狀像餃子,呈扁平狀。上端與食道連接,下端與十二指腸相連接。空腹時,其位置約在胸部正下方到肚臍上方的部分,體積只有大約50毫升。一旦食物進入,胃就會像橡膠一樣伸展,以收納進入的食物,其位置也會因為食物重量而下降到肚臍下方。
胃主要由賁門、胃底、胃體、幽門四個部分構成。其中,胃底和胃體被稱為消化囊。從嘴巴進入的食物先經過食道,再從賁門進入胃,儲存於消化囊中進行消化,然後再從幽門送到十二指腸。賁門相當於胃的入口,平常處於緊閉狀態,避免食物回流。幽門則相當於出口,形狀狹窄,由不易伸展的肌肉所形成,以避免胃裏的食物流出。
胃的功能主要有:進行蠕動運動,把食物混合成粥狀;分泌胃液,進行蛋白質的消化、分解;暫時儲存食物,再視消化活動的進展狀況,把食物送到十二指腸;運用胃酸的殺菌效果,防止食物腐敗、發酵和細菌繁殖等。
胃壁:像攪拌機一樣不停地運動,幫助消化食物
胃壁自外而內分為漿膜、肌膜層和黏膜。漿膜為一層堅固的膜,覆蓋胃的外部並給予其保護。黏膜占胃壁厚度的一半,其表面相當於胃的內壁,佈滿細小皺褶。這些皺褶部分稱為胃腺,而分泌胃液的分泌腺也位於黏膜上。
胃為了消化而不斷重複進行蠕動和緊張性收縮,就像攪拌機一樣,可使食物與胃液儘量混合充分,使食物變成細碎稀軟的半固體狀態(食糜),有利於消化和排入十二指腸。掌管此運動的是肌膜層,肌膜層由縱層、環層、斜層共三層肌肉構成,以適應胃的複雜活動。
胃液:呈強酸性,對食物進行一定程度的消化
胃液由胃黏膜所分泌,每天的分泌量約為2500~3000毫升。胃液有99%是水分,剩下的成分則是消化蛋白質的胃蛋白酶、鹽酸、黏液等。胃液主要進行蛋白質的分解。
不過,胃的吸收作用很弱,它主要是對食物進行一定程度的消化、分解,以方便小腸等器官吸收。經過消化後,幾乎變成液體的食物將會從幽門被送到十二指腸。
食物在胃內滯留的時間因食物的種類和狀態而異,其中碳水化合物為3~4小時,蛋白質為4~5小時,黏度高的脂肪則會在胃裏停留7~8小時。
胃酸為什麼不會溶化胃?
胃液中含有大量的鹽酸,也稱為胃酸。胃酸可以殺死隨食物進入胃的細菌,初步消化蛋白質,加快胰液和膽汁的分泌,促進鈣和鐵的吸收。
胃酸是一種強酸,連細菌和蛋白質都能夠分解,但是不會將胃溶化,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胃黏膜的細胞可以分泌黏液,在胃內形成一層稠厚的黏液層,將胃與胃酸隔離開來。同時,胃黏膜還能分泌鹼性的碳酸氫鹽,使黏液層呈鹼性,中和胃酸的滲透,從而保護胃黏膜。
一旦人體的這種自我保護機制被破壞,胃失去了黏液層的保護,胃酸就會侵蝕胃黏膜,引發胃潰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