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型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心肌纖維化(或稱硬化)。為心肌的血供長期不足,心肌組織發生營養障礙和萎縮,或大面積MI後,纖維組織增生所致。其臨床特點是心臟逐漸擴大,發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與擴張型心肌病頗為相似,故被稱為缺血性心肌病。

 

【病理】:

心臟增大,有心力衰竭者尤為明顯。心肌彌漫性纖維化,病變主要累及左心室心肌和乳頭肌,可波及起搏傳導系統。患者的冠狀動脈多呈廣泛而嚴重的粥樣硬化,管腔明顯狹窄,但可無閉塞。纖維組織在心肌也可呈灶性、散在性或不規則分佈,此種情況常由於大片MI或多次小灶性MI後的瘢痕形成,心肌細胞減少而纖維結締組織增多所造成,此時冠狀動脈則可見閉塞性病變。

 

【臨床表現】:

(一)心臟增大

患者有心絞痛或MI的病史,心臟逐漸增大,以左心室擴大為主,後期則兩側心臟均擴大。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的心絞痛或MI史。

(二)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多逐漸發生,大多先呈左心衰竭,繼以右心衰竭,出現相應的症狀。

(三)心律失常

可出現各種心律失常,這些心律失常一旦出現將持續存在,其中以期前收縮(室性或房性)、心房顫動、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為多見,陣發性心動過速亦時有發現,有些患者在心臟還未明顯增大前已發生心律失常,也有發生猝死者。

 

【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主要依靠動脈粥樣硬化的證據和排除可引起心臟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質性心臟病。心電圖檢查除可見心律失常外,還可見到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變化,包括ST段壓低、T波低平或倒置、QT間期延長、QRS波群電壓低等。放射性核素檢查示心肌缺血和室壁運動異常。超聲心動圖也可顯示室壁的異常運動,EF≤40%。如以往有心絞痛或MI病史,則有助於診斷。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和(或)冠狀動脈內超聲顯像可確立診斷。

鑒別診斷要考慮與其他心肌病(特別是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壓性心臟病、內分泌病性心臟病等相鑒別。

 

【預後】:

有心力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預後差,故在心臟增大而未發生心力衰竭的階段中宜避免勞累,儘量保護心臟功能。

 

【防治】:

預防在於積極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治療在於改善冠狀動脈供血和心肌的營養,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對心力衰竭按一般慢性收縮期心力衰竭的治療原則,著眼於改善心室重構,應用ACEI、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或加用地高辛。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和房室傳導阻滯而有Adams-Stoke綜合徵發作者,宜及早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如考慮轉複竇性心律,應警惕其同時存在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可能,避免轉複竇性心律後,心率極為緩慢,反而對患者不利。發生嚴重室性心律失常者,除藥物治療外,還可考慮用埋藏式自動複律除顫器治療。終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是心臟移植的主要適應症之一。

 

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