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動脈炎(GCA)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稱顳動脈炎(temporal arteritis),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中動脈與大動脈血管炎,常累及一個或多個頸動脈分支,尤其是顳動脈,典型表現呈顳側頭痛、間歇性下頜運動障礙和視力障礙三聯徵。本病多見於老年人,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從0.49/10萬人到27.3/10萬人,患病率地區性差異甚大。女性發病明顯高於男性,約為2~4:1。GCA多合併風濕性多肌痛(polyInyalgia rheurnatica,PMR),PMR也易發展成GCA,是西方老年人最常見的血管炎病。
【病理】:
GCA主要累及起源於主動脈弓的分支動脈,顳淺動脈最常受累,其次是椎動脈、眼動脈及後睫狀動脈,病理改變為肉芽腫性動脈炎,可見到血管壁全層的白細胞浸潤,一般呈節段性或斑片狀分佈,常有內膜增生和內彈力層斷裂。於中層與內膜交界處可見巨細胞,病變血管可見血栓形成,致使血管腔狹窄閉合。
【臨床表現】:
GCA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起病多緩慢,有時突然發病,全身症狀類似「流感」,可有發熱、全身不適、疲勞、關節肌肉疼痛、體重減輕等。70%患者表現為特異性頭痛,一側或雙側顳部頭痛,頭皮觸痛,局部可有紅斑,顳淺動脈增粗變硬,呈結節狀,有壓痛,偶爾枕後、顏面及耳後動脈亦可受累。30%患者有頭頸動脈缺血症狀,表現為視力障礙、複視、眼肌麻痹,甚至失明,聽力減退,眩暈,顳頜部間歇性運動障礙(長時間咀嚼或談話時,患側顳頜部明顯疼痛、無力,休息後可消失)。15%患者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受累,可出現上肢缺血表現,麻木、無力、脈弱或無脈,血壓降低或測不出,雙上肢血壓不等,頸部及鎖骨上、下窩可聞及血管雜音。40%~60%患者伴有PMR,大多數PMR可單獨存在。PMR臨床表現為頸部、肩胛帶、骨盆帶肌肉酸痛和晨僵,但肌壓痛及肌力減弱不顯著,肌活檢、肌酶譜、肌電圖均正常,有別於多發性肌炎。
【實驗室檢查】:
血沉明顯增快,可有貧血,C反應蛋白、鹼性磷酸酶、血清IgG和補體水準升高。
【診斷】:
50歲以上老年人一側或雙側顳部頭痛,顳淺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動脈增粗、變硬,活檢為肉芽腫性動脈炎可確診GCA。
ACR 1990年GCA分類診斷標準為:
ㄅ、發病年齡≥50歲;
ㄆ、新近出現的頭痛;
ㄇ、顳動脈有壓痛,搏動減弱(非因動脈粥樣硬化);
ㄈ、血沉≥50mm/h;
ㄉ、顳動脈活檢示血管炎,表現以單個核細胞為主的浸潤或肉芽腫性炎症,並且常有多核巨細胞。具備3條即可診斷GCA。
【治療與預後】:
本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十分敏感,潑尼松(龍)40~60mg/d,1周內症狀可消失,1個月後逐漸減量到7.5~10mg/d,維持1~2年,大多數患者可完全緩解。本病預後良好。但激素減量過快易復發,有激素抵抗者可合併應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醯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張志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