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胃緩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疾病概述】:

胃緩系指脾虛氣陷,肌瘦不堅,從而出現脘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墜作痛。噯氣﹝belching﹞不舒、漉漉有聲等以脾胃虛弱為特徵的病證。

 西醫的胃下垂,以及各種慢性病中所出現的胃腸功能障礙有類似胃緩症狀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形體消瘦﹝wasting﹞,尤其呈瘦長體型。

2、脘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墜疼痛,食後尤甚,平臥或用手上托胃部則症減,站立時常可見下腹膨出的典型表現。

3、常伴有噯氣﹝belching﹞、惡嘔、食慾不振﹝anorexia﹞、倦怠乏力﹝fatigue﹞,並有便秘﹝obstipation﹞,腹瀉﹝diarrhea﹞或交替發生。

4、X-ray 胃腸鋇餐造影,可見胃下垂征。

【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勞倦過度,或先天稟賦薄弱等,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和所引起。因脾虛則失健運,納食減少,味不能歸於形,故可使形體瘦削,肌肉不堅,從而形成胃緩。因運化受礙,氣機阻滯,故常夾有氣滯、痰濕等實證。治療以補中益氣為主,胃陰虧虛治當濡養胃陰,並根據兼夾症候,配以行氣,化痰濕、降逆等法。

【辨證論治】:

脾虛氣陷型:

【證見】:面色萎黃,氣短﹝brachypnea﹞不思飲食,食後脘腹痞滿,噯氣﹝belching﹞不舒,或脘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墜,或有嘔清水痰涎,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升陷。

【方藥】:

→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黃芪﹝radix_astragali﹞30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5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枳殼20克,黨參﹝radix_codonopsis﹞20克,砂仁6克(後下),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中成藥:補氣升提片,每次4片,每日3次。

→單方驗方:

 ㄅ、益氣升陷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炙黃芪﹝radix_astragali﹞120克,防風3克,炒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9克,炒枳實15克,煨葛根12克,山茱萸15克。水煎服。

 ㄆ、枳實煎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100%枳實煎劑,每餐前服10~20毫升。

胃陰虧虛型:

【證見】:面色略紅,唇紅而乾,口苦口臭﹝halitosis﹞,煩渴﹝polydipsia﹞喜飲,噯氣﹝belching﹞頻繁,食後脘腹墜滿,煩悶不舒,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胃陰。

【方藥】:

→主方:益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一貫煎(魏之《柳洲醫話》)加減;

→→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玉竹﹝Fragrant_Solomonseal_Rhizome﹞20克,沙參15克,枸杞子12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川楝子9克,枳殼20克,太子參3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若兼氣虛者,可加黃芪﹝radix_astragali﹞30克、黨參﹝radix_codonopsis﹞20克。

→中成藥:洋參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

→單方驗方:潤燥養胃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北沙參﹝radix_glehniae﹞、石斛各15克,麥冬、生地黃、玉竹﹝Fragrant_Solomonseal_Rhizome﹞、白芍藥各12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炙烏梅各10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

【其他療法】:

【外治法】:蓖麻五倍子膏貼敷百會穴(上海市崇明縣堡鎮衛生院驗方):

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拌和搗成爛糊,製成每塊10克、直徑1.5釐米的藥餅備用(為成人一次量)。使用時在百會穴處剃去一塊頭髮(與藥餅等大),將藥餅緊貼在百會穴上,用紗布繃帶固定,再用糖瓷杯盛半杯開水,置於藥餅上進行熱熨,以感覺溫熱而不灼痛皮膚為適度,每日早、午、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一塊藥餅可使用5天。如在第一次貼敷後,自覺症狀未見好轉,宜休息一天后再進行第二次治療。

一般貼敷10次,便可見明顯療效。

【針灸療法】:

 【針刺】:針足三進裏、中脘、關元、中極、梁門、解溪、脾俞、胃俞等穴。

 【灸法】:灸足三裏、天樞、氣海、關元等穴。

 【耳針】:用毫針柄在耳殼的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然後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ㄅ、黃芪﹝radix_astragali﹞砂仁煲烏雞:黃芪﹝radix_astragali﹞30~50克,砂仁10克(布包),烏雞半只,共煲至爛熟,去砂仁,加鹽調味,飲湯吃肉。適用於脾虛氣陷。

 ㄆ、龜肉枳殼湯:烏龜肉250克,炒枳殼30克。共煲湯,加鹽調味,吃肉飲湯。適用於胃陰虧虛。

【預防調護】:

 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肌力。尤其做氣功(內養功),對胃緩有顯著療效。

 ㄆ、患者食物要富有營養,易消化,體積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含量要多一些,少吃多餐,禁止暴飲暴食。

 ㄇ、進餐後平臥一段時間,可減輕胃緩的症狀。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