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鉤蟲病(黃腫病) |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
【疾病概述】: |
鉤蟲病又稱黃腫病,是由於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為好食易饑,倦怠乏力﹝fatigue﹞,膚色萎黃,面足浮腫等。 |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
1、在流行地區有赤腳下田及手足皮膚搔癢病史。 |
2、可見善食易饑,食後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惡嘔或嗜食異物等症。後期可見食欲不振,面黃虛浮,神疲乏力﹝fatigue﹞,心悸﹝palpitation﹞氣短﹝brachypnea﹞等症狀。 |
3、大便檢查可找到鉤蟲卵。 |
【辨證分析】: |
本病是由於人體皮膚接觸含有鉤蚴的泥土,鉤蚴從皮膚鑽入,最後移行在小腸發育成成蟲,而導致鉤蟲病。其主要病理為擾亂胃腸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而出現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的病變。治療以殺蟲、補虛為基本治法。 |
【辨證論治】: |
【證見】:輕則頭暈﹝dizziness﹞,乏力﹝fatigue﹞,心悸﹝palpitation﹞,氣短﹝brachypnea﹞等;重則面色萎黃或面黃而虛浮,頭暈﹝dizziness﹞、耳鳴﹝tinnitus﹞,心悸﹝palpitation﹞氣促﹝short_of_breath﹞,下肢浮腫,胃脘疼痛,納差,大便黑爛。 |
舌質淡,脈細弱。 |
【治法】:驅蟲,補益氣血。 |
【方藥】: |
→主方:榧子殺蟲丸(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加減; |
→→處方:榧子、檳榔、紅藤、百部、苦楝根皮各21克,雄黃3克,大蒜9克(取汁)。共研末為丸(或用散劑)。每次10克,每日3次,連服3日。 |
用米湯送服,忌食葷油之物。 |
病久出現氣血虛弱者,應先健脾益氣生血,然後祛蟲,或補氣與驅蟲兼施。補益氣血可用歸脾湯加減:黨參﹝radix_codonopsis﹞20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2克,黃芪﹝radix_astragali﹞15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2克,茯苓﹝poria﹞15克,遠志﹝radix_polygalae﹞5克,熟棗仁12克,龍眼肉10克,木香6克,大棗﹝fructus_jujubae﹞5枚。若兼祛蟲者,可加入鶴虱、檳 |
→單方驗方: |
ㄅ、雷丸枳實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 |
→→處方:雷丸9克(研末,2次沖服),枳實、檳榔、鶴虱各12克,金鈴子、苦參各10克,廣木香6克。除雷丸外,余藥用水500毫升浸一夜,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於晚上睡前及翌晨空腹時各服1次。每日1劑,連服3~5劑。服藥期間,禁食油膩及辛辣等物。 |
ㄆ、驅鉤蟲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學新編》) |
→→處方:苦楝根皮30克,檳榔15克,水煎去渣,加入適量白糖。睡前1次口服,連服2天。 |
ㄇ、雷丸散(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
→→處方:雷丸60克,研為粉末。1日內分3次服,間隔數天可再服1次。 |
ㄈ、馬齒莧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
→→處方:鮮馬齒莧9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白糖15克、白醋15克。每晚睡前服,連服2個晚上。 |
【其他療法】: |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
ㄅ、薑汁黃鱔飲:黃鱔(去骨切絲)100克,薑汁10毫升,將黃鱔用薑汁、花生油、食鹽少許拌勻,待飯煮至水將乾時,放入魚絲於飯面蓋嚴,小火焗15分鐘至熟服食。適用於貧血﹝anemia﹞患者。 |
ㄆ、黨參﹝radix_codonopsis﹞紅棗茶:黨參﹝radix_codonopsis﹞20克,大棗﹝fructus_jujubae﹞10枚,共煎水代茶飲。適用於貧血﹝anemia﹞患者。 |
2、【預防護理】 |
ㄅ、在預防方面,要積極治療病人,以減少傳染源。搞好糞便管理,殺滅蟲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膚防護。如下地勞動穿鞋、帶手套,或在手足皮膚上塗白礬水等。 |
ㄆ、在調理方面,特別要重視飲食富於營養和容易消化的問題,可多食豆腐、豬血、瘦肉、豬肝、魚,以及新鮮蔬菜,少吃辛辣油膩之物。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