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牙齒交癰 |
【疾病科屬】:口齒科 |
【疾病概述】: |
牙齒交癰是指發生於盡牙(即真牙)咬合處牙齦的癰腫。本病常發於青年人。相當於西醫的智齒冠周炎。 |
【診斷要點】: |
1、好發於一側盡牙咬合處,尤其是下頜盡牙。 |
2、局部牙齦紅腫疼痛,或有溢膿,盡牙多呈異位或阻生,張口困難,患側面部腫脹。同,宜予鑒別。牙癰專指發於盡牙處牙齦的癰腫,故多出現張口困難,盡牙常呈異位或阻生;牙癰則可發於其他任何部位的牙齦處,較少出現張口困難的症狀,患牙常有明顯的叩痛或可有鬆動。 |
【辨證分析】: |
牙齒交癰多由於盡牙萌出時,生長位置不夠,萌出受阻,造成傾斜或僅部分長出,以致食物殘渣滯留於牙縫中,日久穢毒積聚,侵犯齦肉而致病;或素食肥甘厚味,濕熱蓄於胃腸,加上外感風熱侵襲,引動胃火,風火相煽,循經搏聚於盡牙處齦肉,灼腐肌膜,則化膿成癰,形成牙齒交癰,本病的發生為穢毒積聚日久,風熱邪毒引動陽明胃火上衝,內外合邪所致,故總的治療原則是以疏風清熱,清胃瀉火,消腫排膿為主。 |
【辨證論治】: |
風熱侵襲: |
【證見】:盡牙周圍齦肉紅腫疼痛,咀嚼時痛增,張口困難,全身可出現惡寒發熱。舌邊尖紅,苔微黃,脈浮數。 |
【治法】:疏風清熱,消腫止痛。 |
【方藥】: |
→主方:薄荷連翹方(王德《中醫耳鼻喉科學》) |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竹葉12克,綠豆衣12克,知母12克,生地黃15克,薄荷6克(後下),牛蒡子10克。水煎服。 |
→中成藥:銀翹解毒丸(片、沖劑、液—),口服或沖服,大蜜丸每 |
次1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劑每次4片,沖劑每次1包,合劑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
→單方驗方:消炎合劑(夏涵等《實用中醫口腔病學》) |
→→處方:穿心蓮15克,板藍根15克,黃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連翹15克,漏蘆10克,桔梗10克,赤芍12克,牡丹皮12克,陳皮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胃火上壅, |
火毒熾盛: |
【證見】:盡牙咬合處牙齦紅腫高突,疼痛溢膿,盡牙多呈異位或阻生;嚴重者腮頰也有紅腫疼痛,吞咽困難,牙關開合不利,頜下核腫大角痛。全身出現發熱憎寒,頭痛,口渴引飲,口氣臭穢,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脈洪數。 |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
【方藥】: |
→主方:清胃散(李杲《蘭室秘藏》)合仙方活命飲(陳自明《婦人良方》)加減; |
→→處方:生石膏30克,黃連10克,金銀花15克,赤芍12克,當歸尾10克,天花粉15克,白芷10克,皂角刺12克,陳皮10克,乳香6克,沒藥6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結者,宜利膈通便,選用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腫甚連腮頰者,宜配入板藍根、地丁、山梔、苦參等,以苦寒匯熱。吞咽疼痛者,宜加入板藍根、射干,以清熱解毒利咽。 |
→中成藥: |
ㄅ、處長方板藍根片(沖劑),口服,片劑每次3片,每日3次;沖劑每次1包,每日2~3次。 |
ㄆ、野菊花沖劑,沖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
ㄇ、眾生丸,口服,每次4~6丸,每日3次,重症加倍。 |
→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徐治鴻驗方,見(《名醫名方錄》) |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黃20克,玄參12克,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1劑。 |
【其他療法】: |
【外治法】: |
1、外敷藥:如意金黃散以茶水或醋調成糊關,外敷面部腫脹處,以達涼血解毒、清熱消腫之效。 |
2、含漱:用黃芩、銀花、白芷各等量,煎湯含漱。 |
3、局部吹藥:患處吹入冰硼散或六神丸(研末)以清腫止痛。 |
4、切開排膿:對已成膿者,應切開引流,排膿消腫。 |
【針刺治療】: |
【體針】:腫甚者,針刺合穀、頰車、大迎、下關、翳風。口噤不開者,針刺頰車、合穀、內庭、聽會、下關等穴。 |
【耳針】:針刺交感、神門、下凳等穴位。 |
【飲食療法】: |
ㄅ、白糖煮葛粉:每次用葛粉30~50克,白砂糖適量,另水煮成稠糊狀服食。 |
ㄆ、豆腐石膏湯:每次用生石膏約50克,豆腐約20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煲2小時以上,然後用信鹽少許調味,飲湯(豆腐可吃可不吃)。 |
【預防調護】: |
ㄅ、注意口腔衛生,飯後睡前要漱口,智齒萌出時以淡鹽水漱口,以達消毒殺菌之效。 |
ㄆ、智齒萌出受陰時,應適應進食流軟食物,以免粗硬食物磨破牙齦,而致外邪乘虛而入。 |
ㄇ、少食辛辣之物,以防炙煿之火蘊結。 |
ㄈ、位置不正之智牙,可予拔除,以防後患。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