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胞生痰核(霰粒腫) |
【疾病科屬】:眼科 |
【疾病概述】: |
胞生痰核是指胞瞼內起核性硬結,逐漸長大而不紅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一般病程較長,且易復發。相當於西醫學之霰粒腫。 →【霰:音,ㄒㄧㄢˋ】 |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
1、本病初起多無自覺症狀。 |
檢查在胞臉可見或角及米粒大或黃豆大之硬結,皮色如常,按之不痛,與皮膚不粘連。翻轉胞瞼時,可見暗紅﹝dusky_redness﹞色或灰藍色隆起。少數能自行消散,若日久不消,逐漸長大,隆起硬結,則有胞瞼重附、脹澀、異物感。有時在胞瞼內自助行穿破而癒,或形成肉芽增生。少數向皮膚面穿破。 |
2、本病須與針眼相鑒別。 |
後者病程急,局部紅腫焮痛起癤﹝furuncle﹞腫,化膿後有膿點,潰後自癒。若膿頭不潰破,可轉為本病。名本尊若感受外邪,則局部紅腫疼痛﹝redness_swelling,pain﹞變為針眼。 |
3、本病多為單發或多發。 |
若發生於小兒且反覆發作者,應排除是否為癆瘵。若系老年人,術後復發,且迅速增大者,須注意排除癌變。 |
【辨證分析】: |
本病多因恣食炙煿,脾胃蘊熱生痰,痰熱互結,阻滯經絡,致氣血受阻,隱起於胞瞼內而成。也有因胞瞼內針眼未成膿而局限,或膿雖成而不潰破均可轉為本病。 |
本病病發於胞瞼,在髒屬脾,多為實症。證見胞瞼起硬結,為脾胃痰濕內蘊;若局部微紅稍痛為兼有熱。治療總的原則是化痰散結,必要時手術。 |
【辨證論治】: |
痰濕阻結型 |
【證見】 |
小者無任何自覺症,較大者有胞瞼重墜感,異物感,胞瞼起硬結。舌苔薄白,脈緩。 |
【治法】:化痰散結。 |
【方藥】: |
→主方:化堅二陳丸(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
處方: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8克,法半夏12克,茯苓﹝poria﹞15克,天花粉12克,白僵蠶(炒)10克,黃連8克,浙貝母﹝bulbus_fritillariae_thunbergii﹞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水煎服,複渣再煎服,每日1劑。若局部紅痛,加黃芩12克、金銀花12克。硬結大而未潰者,加皂角刺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體虛或小兒患者反覆發作,加太子參10克、黃芪﹝radix_astragali﹞12克、白術﹝rhizoma_atract |
→中成藥: |
ㄅ、內消瘰鬁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
ㄆ、王海癭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
痰熱阻結型 |
【證見】 |
胞瞼硬結脹痛,有異物感,皮色微紅,臉內相應部位色紫紅,甚則潰破。舌紅苔黃白,脈滑。 |
【治法】:清熱散結。 |
【方藥】: |
主方:清胃湯(傅仁宇《審視瑤函》)加減 |
處方:石膏20克,黃連8克,連翹10克,當歸尾10克,荊芥﹝Fineleaf_Schizonepeta_Herb﹞10克,防風10克,黃芩12克,枳殼10克,浙貝母﹝bulbus_fritillariae_thunbergii﹞15克,皂角刺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每日1劑。 |
【外治法】: |
1、局部濕熱敷,或內服藥渣再煎澄清液熱敷。 |
2、紫金錠調外障眼藥水或冷開水,外塗患處皮膚。也可用生南星末加少許冰片,調水成糊狀,頻塗患處皮膚,以上二藥切勿塗入眼內。 |
3、急性子南星糊狀油劑急性子、生南星各等份,各研成極細末後混勻,用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於紗布上,貼敷患處,每日1次。並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患處,每日有次,每次15-20分鐘。 |
4、若腫核較大,患者內服中藥有困難,宜行刮除術。 |
【其他療法】: |
1、針炙療法參見「針眼」針炙療法(1、3) |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參見「針眼」飲食療法 |
【預防調護】:參見「針眼」預防調護。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